螺紋理論
1.生物科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
二、生物學的基本特征
(1)具有相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 * *相同的物質成分:蛋白質和核酸。
結構基礎:細胞結構(病毒除外)
(2)兩者都有代謝。
生物體與外界環境之間存在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壹切生命活動的基礎,區別生物和非生物的最本質特征。
(3)兩者都是易怒的。
植物的根:向地性、向水性和肥沃性。
植物的莖:向光性,陰影
動物:避免有害的刺激,傾向於偏愛它們。
(4)都有生長、發育和繁殖。
成長原因:同化大於異化。
生長表現:細胞數量的增加和細胞體積的增長。
個體發展的起點:受精卵
繁衍的目的:延續種族
(5)都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點。
遺傳:“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挖洞”“種瓜得瓜”——維持種族穩定。
變異:“壹頭豬生九個寶寶,甚至十個媽媽”——有利於生物進化。
(六)能適應和影響壹定的環境(如地衣)。
第三,生物科學的發展
(1)描述性生物階段:
1.65438+20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王石提出了細胞理論。
2.1859,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
(2)實驗生物學階段:
1900年,孟德爾遺傳定律再次提出,標誌著實驗生物學階段的開始。
(3)分子生物學階段:
1.1944年,美國生物學家艾弗裏首先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2.1953,美國Watson和英國Crick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標誌著分子生物學階段的開始)
第四,當代生物學的發展方向
微觀方向:從細胞學水平到分子水平。
宏觀方向:生態學的發展解決全球環境和資源問題。
第壹章生命的物質基礎——構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
1.構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可以在無機自然界中找到,沒有壹種是生物界獨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世界和非生物世界是統壹的。
2.組成壹個有機體的化學元素的含量在有機體和無機自然界之間有很大的不同,這壹事實表明,在生物世界和非生物世界之間仍然存在差異。
3.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是C、H、O、N,最基本的元素是C。
4.常量元素:碳、氫、氧、氮、磷、硫、鉀、鈣、鎂。
5.微量元素:鐵、錳、銅、鋅、鉬、硼,鐵屬於半微量元素。
6.構成壹個生物體(兔子)的主要元素是C、H、O、N、P、S,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7.植物因缺硼而“花而不實”。
8.各種生物中最豐富的化合物是水,存在於自由水和結合水中。
9.人會因為缺鈣而出現抽搐,說明無機鹽離子可以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10.糖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量物質,葡萄糖是生命活動的重要能量物質。
11.植物細胞中儲存能量的物質是澱粉,動物細胞中儲存能量的物質是糖原,生物體內儲存能量的主要物質是脂肪。
12.脂類包括脂肪、脂類(磷脂構成細胞膜)和固醇(膽固醇、性激素和維生素D)。
13.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體現,其結構單位是氨基酸。結構通式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氨基酸經過脫水縮合形成肽鍵,肽鍵連接形成多肽。
14.蛋白質的多樣性取決於氨基酸的種類、數量、排列順序和蛋白質的空間結構。
15.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是生命活動的決定因素,其結構單位是核苷酸。有兩種類型的核酸:DNA和RNA。DNA存在於細胞核、線粒體和葉綠體中。
第二章細胞,生命的基本單位
16.細胞膜是以磷脂雙分子層為基礎的,其結構特征是具有壹定的流動性。細胞膜的功能是物質交換和保護,其功能特征是選擇性滲透。主動運輸需要承運人和ATP。
17.細胞壁的化學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它們支持和保護植物細胞。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提供必需的物質(酶、ATP等。)和壹定的環境條件進行新陳代謝。
19.線粒體是活細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地方。
20.內質網與蛋白質、脂質和糖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的運輸通道,增加了細胞中的膜面積。
21.核糖體是細胞中合成蛋白質的地方。原核細胞只有核糖體作為細胞器。
22.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用於加工和運輸蛋白質;高爾基體與植物細胞分裂時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3.中心體是動物和低等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器。在有絲分裂過程中,放射出星光形成紡錘體。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壹物質在細胞中不同時間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儲存和復制遺傳物質的地方,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完成各種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的形式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28.細胞有絲分裂的意義(特征)是母細胞的染色體在復制後準確而均勻地分布到兩個子細胞中,從而維持了生物親本和後代之間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有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壹種永久性的變化,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過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潛力,即保持細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代謝
31.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
32.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壹種生物催化有機物,大部分是蛋白質,少數是RNA。
33.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和專壹性;它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
34.ATP(三磷酸腺苷)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簡單結構:a-p ~ p ~ p
35.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儲能有機物並釋放氧氣的過程。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
36.滲透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壹是要有半透膜,二是這個半透膜兩邊的溶液要有濃度差。當成熟植物細胞處於30%蔗糖溶液中時,成熟植物細胞會發生滲透脫水,表現出質壁分離現象。吸收和運輸水分的動力是蒸騰作用。植物吸收的水分95%以上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少量用於生命活動。
37.植物根系成熟區表皮細胞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吸收礦物質元素的方式是主動運輸。呼吸為礦物元素的吸收提供動力,蒸騰作用是運輸礦物元素的動力。
38
39.
對於生物體來說,呼吸的生理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二是為體內其他化合物(如氨基酸)的合成提供原料。
41.呼吸作用可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釋放2870KJ能量,1161KJ能量儲存在ATP中。
第四章生活活動的調節
42.向光性實驗發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頂端,產生生長素的部位在胚芽鞘頂端,向光彎曲的部位在頂端以下的壹段。
43.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通常是雙重的。這與生長素的濃度和植物器官的類型有關。壹般來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44.將壹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塗在未受汙染的番茄(黃瓜、辣椒等)的雌蕊柱頭上,可獲得無籽果實。).
45.生長素能促進果實發育,乙烯能促進果實成熟。
46.下丘腦是身體調節內分泌活動的中樞。兒童期生長激素缺乏會表現出侏儒癥;兒童期甲狀腺激素缺乏會表現為癡呆。甲狀腺激素過多的成年人會出現甲亢。
47.相關激素有協同作用(如生長激素和甲狀腺激素)和拮抗作用(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
48.神經系統調節動物各種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五部分組成)。
49.神經元受到刺激後能產生並傳導興奮;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遞是雙向的;興奮通過突觸(由突觸前膜、突觸後膜和突觸間隙組成)在神經元之間傳遞,神經元之間興奮的傳遞只能是單向的。
50.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人類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身體的運動中樞在中央前回。S區受傷會出現運動性失語癥(不能說話),H區受傷會出現聽覺性失語癥(聽不懂別人說話)。
51.腦垂體分泌的催乳素不僅能調節動物對其幼仔的照料行為,還能促進壹些合成食物器官的發育和生理功能的完成,如促進哺乳動物乳腺的發育和泌乳,促進鴿子的嗉囊分泌鴿奶等。
52.在動物的後天行為中,生活經驗和學習對行為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動物建立後天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動物印記學習只發生在剛孵化的時候。
53.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後天行為發展的最高級形式。在動物行為中,體液調節和神經調節是協調的,但神經調節仍處於主導地位。
第五章生物的繁殖和發育
54.無性繁殖的方式有裂變繁殖(阿米巴、草履蟲和細菌)、出芽繁殖(酵母、水螅)、孢子繁殖(青黴、鐵線蕨)、營養繁殖(馬鈴薯塊莖、草莓匍匐莖)、組織培養和克隆。
55.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具有其父母的遺傳特征,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和可變性,因此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56.無性繁殖能使後代保留父母的所有特征。
由於減數分裂,精子和卵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體細胞的壹半。通過有絲分裂獲得的子細胞中的染色體與體細胞中的染色體相等。
58.在第壹次減數分裂後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結合。
59.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在第壹次減數分裂中減半。
60.壹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61.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壹個卵細胞。
62.對於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對於維持每個生物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恒定,以及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非常重要的。
63.對於有性生殖的生物,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終點是性成熟的個體。在被子植物種子形成的過程中,子房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受精卵發育成胚,受精的極核發育成胚乳。
64.許多雙子葉植物(大豆、花生、薺菜)的成熟種子中沒有胚乳,因為胚乳在胚和胚乳的發育過程中被胚吸收,營養物質儲存在子葉中供以後的種子萌發。大多數單子葉植物(玉米)的成熟種子中都有胚乳。
65.植物花芽的形成標誌著生殖生長的開始。
66.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可分為胚胎發育和胚後發育兩個階段。胚胎發育是指受精卵發育成幼蟲。胚後發育是指幼體從卵膜孵化或從母體內源後發育成性成熟的個體(蛙的胚後發育為變態)。被子植物的個體發育可分為兩個階段:種子的形成和萌發,以及植物的生長和發育。
67.原腸胚有三層胚層: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的羊膜和羊水不僅保證了胚胎發育的水環境,還具有防震保護的功能。
第六章繼承與變異
68.S型細菌的DNA可以讓R型細菌產生S型細菌,噬菌體的各種特性也通過DNA遺傳給後代。這兩個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69.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遺傳物質除DNA外,還含有RNA。因為大部分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煙草花葉病毒和SARS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
70.不斷變化的堿基對序列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特定的堿基對序列構成了每個DNA分子的特異性。這解釋了為什麽生物在分子水平上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
71.遺傳信息的傳遞是通過DNA分子的復制來完成的。DNA的復制是壹個解鏈和復制的過程。
72.DNA分子規則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堿基互補配對,可以準確保證復制。DNA復制的方式被稱為半保守復制。
73.後代在性狀上與父母相似,這是因為他們獲得了父母復制的DNA副本。
74.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
75.生物的所有遺傳性狀都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表達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包括兩個階段:轉錄(在細胞核中)和翻譯(在細胞質中)。
76.因為不同基因的脫氧核苷酸序列(堿基序列)不同,所以不同的基因包含不同的遺傳信息。(即基因的脫氧核苷酸序列代表遺傳信息)。
77.DNA分子中脫氧核苷酸的序列決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序列,進而決定了氨基酸的序列,最終決定了蛋白質結構和功能的特異性,從而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遺傳特征。
78.基因分離現象:具有壹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生物純拷貝雜交時,第壹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第二代出現性狀分離現象,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3: 1。
79.基因分離現象的本質是生物經過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分離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並隨配子獨立傳遞給後代。
80.基因型是表現型的內在決定因素,而表現型是基因型的外在表現。表現型=基因型+環境。
81.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本質是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相互分離,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82.確定生物性別的方法主要有兩種:壹種是XY型,壹種是ZW型。紅綠色盲和血友病是x隱性遺傳病。
83.遺傳變異有三個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細菌遺傳變異的唯壹來源是基因突變。
84.基因突變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原始原料。基因突變是有害還是有益,取決於它所處的環境。
85.通過有性生殖的基因重組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生物變異來源。這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壹,對生物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86.秋水仙堿的作用是抑制紡錘體形成,使染色體數目加倍。花藥離體培養獲得的植株都是單倍體植株。用秋水仙素處理的單倍體植株必須是純合的。單倍體育種的優點是育種周期明顯縮短。
推廣優生學的措施包括:禁止近親結婚(最簡單有效的方法),進行遺傳咨詢,提倡“適齡生育”(女性24-29歲),產前診斷。
第七章生物的進化
88.生物進化的過程本質上是改變種群基因頻率的過程。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內容: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單位;突變和基因重組為進化產生原料;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導致物種形成。(若AA=30,Aa=60,aa=10,則A的基因頻率為(60+10*2)/100*2=40%)。
89.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核心是自然選擇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群體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本質在於群體基因頻率的變化。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和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中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分化並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第八章生物與環境
90.在壹定區域內,壹年的總降水量和雨季的分布是決定陸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冬季的食物供應是影響鹿生存的關鍵因素。
91.生態因素可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種內關系包括種內鬥爭和種內互助;種間關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競爭和捕食。
92.在壹定區域內,同壹物種的個體形成壹個種群。同壹地區的所有種群形成壹個群落。人口有四個特征:人口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人口密度和人口規模)、年齡構成(增長型、穩定型和下降型,可以用來預測人口的變化趨勢)、性別比(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人口密度)。
93.人口增長曲線:S型增長曲線和J型增長曲線。在食物充足、空間充足、氣候適宜、沒有天地的理想條件下,種群增長呈J型增長;在自然條件下,環境條件是有限的。隨著種群的增加,種內鬥爭加劇,種間競爭加劇,捕食者增加,使得種群增長率下降。當種群達到環境條件允許的最大值(K值)時,種群停止增長。在這個過程中,增長先增後減,所以增長曲線是S型的。
94.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森林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種類繁多,群落結構復雜,種群密度和群落結構長期處於穩定狀態。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動物大多具有挖洞或跑得快的特點。農田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是人起關鍵作用,人種植的作物是農田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員。影響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陽光、海水的溫度和鹽度。
95.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產者(主要成分),消費者和分解者。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中第三營養級的生物必然是次級消費者。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就是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這些能量沿著食物鏈(網)壹步步流動。
96.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單向流動和遞減的特點。物質循環的特點:可以重復利用。
97.生態系統中各營養級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越強,抗性的穩定性也越大。對於壹個生態系統來說,抗性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之間往往是相反的關系。
98.生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中國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對於珍稀瀕危物種,要嚴格保護,禁止壹切形式的獵捕、開采和交易。
99.大氣中過多的SO2是酸雨的主要原因。大氣中SO2的來源:化石燃料的燃燒、火山爆發和微生物的分解。酸雨被稱為“空氣中的死亡”。
100.生物圈的穩定狀態是人類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生產生活中,人類要建立無廢棄物的生產體系,即變傳統的“原料-產品-廢棄物”的生產模式為“原料-產品-原料-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