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江西撫州歷史

江西撫州歷史

福州在哪裏?福州歷史悠久。

夏位於揚州。春秋兩季,是百越之地。

戰國時屬楚。秦屬揚州九江郡。

漢朝把九江縣改為張羽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南城縣,隸屬張羽縣。

東漢永元八年(公元96年),程楠的壹部分劃歸臨汝縣,該縣位於今天的撫州市,仍屬張羽縣。三國時是武帝。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臨川郡,郡址臨汝縣。

晉朝和南朝處於同壹時期。南朝梁陳執政時,在今天的崇仁、鳳城、永豐、新幹等縣中,又增加了巴山縣。

臨川郡初屬江州,陳武帝與巴山郡同屬高州。隋開帝九年(公元589年),廢縣擴州,撫州位於臨川縣、巴山縣的壹部分,屬洪州總政府,故名撫州。

唐代的福州屬於江南西路。五代時,屬楊武,升為趙吳軍。

宋代分為福州、建昌軍,隸屬江南西路。元代改福州路、建昌路,南豐府另置,均屬江西省。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復州路改為臨川府,不久改稱復州府。同年二月,建昌路升為趙昌府,九月改為建昌府。

明洪武初,仍設撫州府、建昌府,南豐江州為郡,隸屬建昌府,均屬江西胡俟東路。清代仍稱復州府、建昌府,隸屬扶南路。

辛亥革命後,政府和直隸府被廢棄。民國二年(公元1913),全國實行郡縣制。次年,全省被四路分割為81郡,原撫州、建昌府各郡隸屬於豫章路。

15年(公元1916年)道路廢棄,直隸各郡* * *。21年(公元1932年),全省劃分為十三個行政區,撫州、建昌兩縣分屬第五、第七、第八、第十壹行政區。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以後,行政區劃變動頻繁。除廣昌縣屬於第八區外,區域內所有縣均為第七區。1930年至1934年,黎川、資溪、廣昌、南豐、宜黃、樂安等縣相繼建立蘇維埃政權,隸屬於蘇區的福建、江西兩省。

1932年7月,在東鄉壹帶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東鄉屬於蘇區東北省。1949年5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撫州,1年7月,撫州地區成立,江西省撫州地區行政督察辦公室設在臨川市(今撫州市)。

1950 9月13,福州改為福州區。1952年8月,改稱福州區。

1967年3月改為福州地區。1968年2月更名為福州特區。

1971年65438+10月22日,再次改為福州地區。5438年6月+2000年10月,設立撫州,改撫州,隸屬江西省。

福州人文薈萃,自古就有“人才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勤勞智慧的撫州人民創造了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臨川文化,是江西文化的主體。晏殊、滿道濟、王安石、曾鞏、陸九淵、湯顯祖等著名儒學大師,如璀璨的繁星,閃耀在歷史的天空。

新中國成立後,福州壹直秉承尊文好學的優良傳統,堅持科教興市,成為教書育人的沃土。基礎教育水平長期處於江西省前列。恢復高考以來,共輸送大中專畢業生1.4萬余人,其中青年大學生占全國青年大學生總數的10%以上。市委、市委決定發揮基礎教育優勢,打好教育品牌,推動社會力量辦學,把教育做大產業。

二、江西撫州的由來撫州歷史悠久。

夏位於揚州。春秋時期為百越之地。

戰國時屬楚。秦屬揚州九江郡。

漢朝把九江縣改為張羽縣。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南城縣,隸屬張羽縣。

東漢永元八年(公元96年),程楠的壹部分劃歸臨汝縣,該縣位於今天的撫州市,仍屬張羽縣。三國時期,是武帝。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臨川郡,郡址臨汝縣。

晉朝和南朝處於同壹時期。南朝梁陳執政時,在今天的崇仁、鳳城、永豐、新幹等縣中,又增加了巴山縣。

臨川郡初屬江州,陳武帝與巴山郡同屬高州。隋開帝九年(公元589年),廢縣擴州,臨川縣、巴山縣壹部分設在撫州,屬洪州總政管轄,撫州從此得名。

三。撫州市歷史簡介:“名儒大士,代代無數”,“臨川才子”是臨川文化的驕傲之筆。

自古以來,臨川人才舉世矚目。《臨川文化》區樂安柳坑《千年古村》描述“小兒男子封爵,二士為文武狀元,代皇帝參政,五六師保,壹士十,兩朝四臣,五十二士掌郡,壹百零六余鄉引,能解獄群,十二鄉賢拜,士如星辰”,是對臨川人才的生動描述。

據有關統計,自宋、清以來,僅臨川(撫州)就有2000多名士子學者,湧現出壹批舉世矚目的人才。王安石、湯顯祖、、晏殊、顏、陸象山、、、謝懿、謝過、李覯、吳澄、紀大奎、李瑞卿、譚綸、陳、、蔡尚香、吳玉璧、羅汝芳、陳彭年、魏宜林、鄧、徐芬鵬。

福州不僅文化名人多,而且品位高,成就大。《中國名人詞典》收錄了100多位學者。

《江西歷代文藝家全集》收錄1.296人,其中撫州名家31.7人,幾乎占三分之壹。“宋詞四祖,臨川有二燕”,“唐宋八大家,王安石”,“江南四才子,陳、洛赫章、艾”。

“江西詩派”前期有25人。臨川有謝懿、謝過、、姚節,被陸遊稱為“第壹詩人、第壹和尚”。中國宋代詩人867人,江西153人,福州44人。

特別是北宋著名詩人晏殊,偉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南宋心學大師曾鞏,明代偉大的劇作家湯顯祖,不僅為中國民族文化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且在世界上贏得了很高的聲譽。文化之國,人才之鄉,往往是名人和作家相遇的地方。

歷史上,許多名人單身漢來到臨川(撫州)工作和旅遊。東晉王羲之,南朝謝靈運,唐代顏真卿,南宋陸遊等。,曾經在這裏擔任過官員;宋代詩人黃庭堅、梅、範成大,明代思想家李贄、徐霞客等也曾在此遊覽。

《世說新語》和《詩品》的編者劉義慶和鐘嶸都攻擊過臨川王。這些名人單身漢在臨川留下了許多遺產,為閃耀的臨川人才群體增添了光彩。

近現代史上,福州的政要、科技界名人、文學巨擘、音樂明星、留學博士也接待過* * *。黃魯祥、饒裕泰、周建平、趙興農、列夫、遊國恩、肖滌非、舒同、李景泉、盛忠國、盛中華都是福州人。

他們傑出而有成就,為豐富和促進人類文明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家鄉人才輩出”“今日臨川神童多”。

從1977年恢復高考到1993年,全市各類學校向全國高校輸送新生58415人,其中青年大學生147人,僅福州壹中、二中就錄取62人,其中20人出國留學。出現了像臨川縣河東鄉農民吳金星這樣的“大學生之家”(6個兒子,5個考上大學,1個考上中專),臨川縣羅真鄉賈珠村出現了“大學生村”(總人口240人,大專以上學生40人)。

哥哥出國,姐姐留學,壹個五個孩子的家庭出了三個博士,兩個碩士。這種現象在福州很普遍。

1984以來,福州市中小學生在數學、科學、化學等國家級、省級競賽中獲獎2284次。其中153人獲得國家壹等獎,365人獲得國家二等獎,740人獲得國家三等獎。

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柳斌稱之為“臨川現象”。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專家和新聞界的極大興趣和關註,紛紛對“臨川才子現象”進行調查、研究和討論。

四、江西歷史南昌歷史文化悠久。

自舊石器時代以來,已發掘了近60處古文化遺址,最早的關於南昌的文字記錄可在龔宇找到。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嬴侯關英領兵至南昌,建南昌城,俗稱關營城。取“唱響南疆”、“南方繁榮”之意,定名為“南昌”,隋初由張羽縣、洪州縣管轄。

唐宋時期由江南西路和洪州管轄,為東南名城,故又稱“洪都”。元、明、清都是江西省管轄。

歷代皇冠雲集,車馬如流,人文薈萃,商賈絡繹不絕,城樓相望。“八壹南昌起義”使她成為“升起軍旗的地方”和“英雄城市”。

198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2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內地八個重點開放城市之壹。

望采納。

5.臨川的歷史淵源和地域文化的形成都有其歷史淵源。

臨川建於近2000年前,程楠建於臨川之前,但臨川是最早、最長的縣、州、府,離南宋都城最近的是臨川。在程楠有壹座受祝福的馬谷山。許多官僚、文人都曾在此遊覽、賦詩,但他們的活動中心和工作地點都在臨川,尤其是“文化定位”、“精神結合”、“文化走向”的歷史進程,使撫州地區的文化屬性落入了“臨川文化”的範疇。

臨川始建於東漢永元八年,即公元96年。今天,除了發現50多個漢群外,還在金平磨盤腦、陽坡石、雷皮石和羅城嶺發現了8萬多平方米的商代遺址。

因此,從研究文化的角度來看,臨川的文化資源和“精神力量”將大大超過其建造時間。臨川文化區位於江西省東部,邊界為東經115o35 '至北緯117o 18 ' 26o 29 '至28o30 '。

閩東建寧、泰寧、光澤、邵武;石城、寧都以南;永豐、興安、豐城以西;貴溪、余幹、進賢以北。南北長222公裏,東西寬169公裏。

總面積18816.92km,占全省總面積的11.27%。臨川文化區歷史悠久。

夏位於揚州。春秋時期為百越之地。

戰國時屬楚。秦屬揚州九江郡。

漢朝把九江縣改為張羽縣。漢高祖五年,建南城郡,隸屬張羽郡。

東漢永元八年,程楠的壹部分位於臨汝縣,郡治在臨川古城,仍屬張羽郡。三國時是武帝。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臨川郡,郡址在臨汝縣。

晉朝和南朝處於同壹時期。南朝梁陳執政時,在今天的崇仁、鳳城、永豐、新幹等縣中,又增加了巴山縣。

臨川郡初屬江州,漢武帝時與巴山郡同屬高州。隋開帝九年(公元589年),廢縣擴州,臨川縣、巴山縣的壹部分設在撫州,屬洪州巡撫署管轄,撫州從此得名。

唐代的福州屬於江南西路。五代時,屬楊武,升為趙吳軍。

自宋代起,分為福州軍和建昌軍,隸屬江南西路。元代改為撫州路、建昌路,南豐府另置,均屬江西省。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復州道改為臨川府,不久改稱復州府。同年二月,建昌道升為趙縣府,九月改為建昌府。

明洪武初,尚有復州府、建昌府,南豐江州為郡,隸屬建昌府,均屬江西政使胡俟東路。清代仍稱復州府、建昌府,隸屬扶南路。

1930年至1934年,黎川、資溪、廣昌、南豐、宜黃、樂安等縣相繼建立蘇維埃政權,將蘇區內的福建、江西兩省分割開來。1932年7月,東鄉坡甘地區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屬於蘇區的贛東北省。

1949年5月9日,中國* * *人民解放撫州,1年7月6日,撫州區成立,江西撫州區督察專員公署設在臨川市。1950 9月13,福州改為福州區。

1952年8月,改稱福州區。1967年3月改為福州地區。

1968年2月,改稱福州區。1971年65438+10月22日再次改為撫州地區,隸屬江西省。

臨川文化區行政區劃為:三國吳太平二年,臨川縣轄臨汝、程楠、息烽、新建、安鋪、永城、宜黃、南豐、東興、西城10縣。南朝時,又增加了巴山縣、巴陵、西寧、新建、新平、鳳城、廣豐、新安。

隋代臨川縣、巴山縣的壹部分位於撫州,原轄臨川、程楠、崇仁、邵武四縣。唐朝時,設邵武郡,加南豐郡。

南唐時轄臨川、崇仁、南豐、宜黃四縣,另設趙吳軍,轄程楠、東興、永城四縣。宋代撫州轄臨川、崇仁、宜黃、金溪、東安五縣,建昌軍轄程楠、南豐、新城、廣昌五縣。

元代撫州道轄臨川、崇仁、金溪、宜黃、樂安、東鄉縣,建昌府轄程楠、南豐、新城、廣昌、瀘西縣。民國二十四年,程楠、南豐、東鄉、臨川、宜黃、崇仁、樂安、金溪、資溪、光澤、利川11縣劃為江西省第七行政區,廣昌劃為第八行政區。

1949,1年7月設立撫州區,轄臨川市及臨川、崇仁、宜黃、金溪、樂安、程楠、南豐、資溪、利川縣。3月27日,1950,臨川市並入臨川縣。

6月,1951,臨川縣城關鎮改為臨川縣撫州市。1952年8月,廣昌縣由寧都區劃歸撫州區管轄。

1960 6月11,進賢、東鄉兩縣劃歸福州特區。7月23日,1983,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

9月30日1983進賢縣納入南昌市。至此,撫州下轄撫州市及臨川、崇仁、宜黃、樂安、程楠、南豐、廣昌、利川、資溪、金溪、東鄉11縣。

現在我們把撫州地區,也就是臨川文化區的縣(市)按順序和隸屬關系列出來,大家對臨川文化的歷史淵源壹目了然。程楠:建縣於漢高祖第五年(公元前202年)。

三國晉南朝屬臨川縣。臨川:東漢永元八年(公元96年),臨汝縣因周圍有兩條河而為臨川故裏。

臨川縣建立於三國時期。漢文帝九年(公元589年)臨川縣改名撫州,臨汝縣改名臨川縣。崇仁:三國、南朝、隋朝都屬臨川縣。

宜黃:三國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析臨汝、程楠部分疆域,蠡縣位於宜黃、二水匯合處,定名臨川縣。南豐:三國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南城縣位於南方,屬臨川縣。

金溪: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在慕尚鎮、林雜歸正鄉設立金溪場。宋春華五年(公元994年),臨川歸德化、順德、順政和金溪。

資溪:蘆溪建立於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因縣名在湖南,民國三年(公元1914)改為資溪縣。晉代、南北朝、隋代、唐朝都屬臨川縣。

黎川: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在南城縣東南設立新縣,故稱新城縣。它屬於福州。

六、江西歷史江西歷史:

西晉元康元年291,改江州,主體為江西原郡。隋朝時行政區劃調整,州的級別與郡相同,所以隋朝江西有7郡24郡。到了唐代,增加到8州37縣,分別是洪州、饒州、前州、冀州、江州、原州、撫州、忻州。貞觀元年,唐太宗在全國劃定10個監區,玄宗時增加到15個。洪、饒、錢、冀、江、元、府、辛八州隸屬於長江以西的監測區。

五代時,江西先屬吳,後屬南唐。這壹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級州的新的行政區劃:6州4軍55縣。交泰元年,南唐主決定在洪州建南都,並因此將洪州升為南昌府。宋代改行州以上道,江西劃歸9州4軍68郡,大部分屬於江南西路,部分屬於江南東路。

元朝開始在銀行建立省書制度(簡稱省或省)。江西的省轄範圍遠遠大於今天的江西省區。除了今天江西省的絕大部分(原江西省東北屬江浙壹帶),還包括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興省由陸、直隸、州(設有縣級行政機構)和縣組成。江西省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新州等13路,南豐、潛山等2個直隸州,48個縣,16個縣級州。

明朝雖然基本保留了元朝的省區建制,但改中書省為公部(傳統上仍稱省),改道府,改州為縣。江西政務院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13,轄78縣,與今天的江西省區基本相同。當時的檢察員司、檢察員司、指揮檢察員司是江西省檢察員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個部門由中央直接控制,分權而治。

清代江西改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繼承明制。此外,吉安府增加了荷花,南昌府增加了銅鼓,贛州府增加了黔南州,並設置了嘉裏黃船聯合廳。同時,寧都縣升為省轄直隸州。總督成為該省的最高行政長官,下設兩個部門,即承辦宣傳和決策局的部門和提交判決和制定法官的部門,負責民政、財政和司法監督。

民國時期,清朝的府、州、廳都改為縣。江西省* * *轄81縣。到1926,北伐軍進入南昌,南昌正式建立。婺源縣於1934年由安徽劃歸江西,1947年轉回安徽,1949年再次劃歸江西。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領導人民在江西建立了大量革命根據地。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湖南的寧岡、永新、蓮花縣和吉安、安福、遂川、陵縣的部分地區)、湘贛革命根據地、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包括益陽、橫峰、貴溪、德興、余江、萬年縣、上饒、潛山縣,後發展為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和銅鼓。當時,中央革命根據地在贛南和閩西的21個縣(包括江西的瑞金、安遠、新豐、廣昌、石城、利川、寧都、興國、杜愚、會昌、尋烏等地)11縣),而中華蘇維埃* * *就設在中國臨時中央政府。

7.撫州和臨川從歷史到現在是什麽關系?公元237年,建臨川郡,郡址在臨汝縣。隋文帝九年(公元589年),陳滅,全國統壹。命郡太守楊安撫臨川郡,改臨川郡為撫州。

縱觀歷史,古代臨川的行政區劃相當於現在撫州的絕大部分,包括廬陵、張羽和甌民。東有吳越,西有瀟湘,南有閩粵,北有江湖,地跨吳越楚,古代為閩粵沿海要沖。在這裏,氣氛是不同的,山川是淩冰,林奇山谷是美麗的,水是圍繞四川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山川壯闊,民風厚重,勤勞富裕,交通便利,商賈常往來。荊楚、吳越文化在此交匯,中原、閩粵文化滋養。美麗的風景、發達的農業、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積澱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燦爛的臨川文化。

8.江西撫州是壹座怎樣的城市?撫州位於江西省東部,撫河中上遊。

位於東經115° 35′~ 16° 5438+07° 18′和北緯26° 29′~ 28° 30′之間。東鄰福建省建寧縣、泰寧縣、光澤縣、邵武市,南接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寧都縣,西接吉安市永豐縣、新幹縣、宜春市豐城市,北接南昌市貴溪市、余幹縣、進賢縣。

南北長約222公裏,東西寬169公裏,總面積18816.92平方公裏,占全省總面積的11.27%。2004年末總人口378.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7.2萬人。

臨川區的市* * *人。郵政編碼:344000。

行政區劃代碼:361000。區號:0794。

拼音:福州市。【編輯本段】氣候特征氣候特征:氣溫高,降水少,日照多;春季罕見高溫,局地強對流;夏季臺風暴雨,局部內澇;秋季幹旱嚴重。

城市裏嚴重的春分寒冷;崇仁縣遭強對流襲擊,損失嚴重;高溫高濕導致二化螟和稻縱卷葉螟大面積發生;農作物遭受嚴重的秋旱。?年平均氣溫16.9度(資溪)~18.88度(廣昌),偏高0.3~0.8度。資溪極端最低氣溫-7.5度,金溪極端最高氣溫39.6度。年總降水量1421mm(南豐)~ 1630mm(利川),偏少0.7 ~ 1.7%;全年日照時數為1463小時(資溪)~2119小時(金溪),多出99~439小時。

撫州位於江西省東部,轄10縣和1區,面積18800平方公裏,人口380萬。城市所在的臨川區,人口近1萬。

福州“領江湖,控閩粵”,東鄰福建,南接贛州廣東,西靠京九鐵路,北靠鄱陽湖,距省會南昌僅90公裏,區位條件優越。夏穎、浙贛、湘樂鐵路,320、316、206國道,長沙壹級公路,京福、滬瑞高速公路在福州交匯通過。

向莆鐵路、福濟高速、濟廣高速正在規劃建設中。隨著西部大開發的實施,福州的區域優勢更加明顯。

福州素有“甘府糧倉”之稱,是國家區域性商品糧基地。福州有很多農產品。南豐、廣昌、崇仁、臨川分別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蜜桔之鄉、中國白蓮之鄉、中國麻雞之鄉、中國西瓜之鄉。

撫州,森林覆蓋率61%,是江西主要的木竹產區。福州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有40多種,鈾儲量居亞洲第壹。

福州山奇水秀是待開發的江南旅遊勝地,列為國家級、省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的有40多處。福州自古就有“人才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歷經千年而誕生的臨川文化是江西歷史上的兩大支柱文化之壹。

王安石、曾鞏、湯顯祖、陸象山、晏殊、晏等著名儒學巨擘都是福州歷史上的人才。新中國成立後,撫州壹直秉承“臨川文化”的優良傳統,成為教書育人的沃土。基礎教育水平長期處於江西省前列,其中19%的青年大學生屬於撫州籍。

【編輯此段】自然資源【自然風貌】福州東南西三面環山,武夷山蜿蜒向東南。廬山山脈向西南延伸,地勢南高北低,逐漸向鄱陽湖平原傾斜。境內地形以丘陵和山地為主,丘陵和河谷分布廣泛,河流平原開闊,土地連片集中,撫河河網縱橫全境。

境內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200米以上的山區面積3673.43平方公裏,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9.52%;海拔100 ~ 500m,相對高度50 ~ 300m的丘陵面積為11807.43平方公裏,占全市國土面積的62.75%。海拔1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3336.06平方公裏,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7.73%。福州的河流屬於長江流域的鄱陽湖水系。

水系完整,河流密布,溪流連綿,水流大,含沙量低,水能資源豐富。全市河流分為府河、信江、贛江三大水系,大小河流470條。

撫河是江西省第二大河流,全長350公裏。流經廣昌、南豐、程楠、金溪、臨川五個縣區。福州市府河水系匯水面積654.38+0.68萬平方公裏,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84.6%,多年平均徑流量75.9億立方米。新疆的支流蘆陽河、白塔河分布在資溪、金溪、東鄉三縣。

贛江支流烏江水網、樂安、梅江水網、廣昌分別占全市國土面積的7.5%和0.24%。由於大小河流的切割和長期的沖積,逐漸形成了峽谷的沃土,形成了江西省的平原。

該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四季分明。冬天日出時天氣溫暖,仲夏雨後天氣涼爽。

1平均氣溫5℃,7月平均氣溫29℃。年平均氣溫17.6℃,年平均降雨量1735毫米,平均無霜期27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1780小時,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