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樂飛音響股票是上交所嗎?

樂飛音響股票是上交所嗎?

是的,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新中國第壹只樂飛音響股票的沈浮

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精致華麗的櫥窗裏,擺放著各種具有象征意義的物品,記錄著世界各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進程。其中,有壹只制作精美的中國股票,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行的第壹只股票——樂飛音響股票。

1986 165438+10月,鄧小平將這只股票贈送給時任紐交所總裁約翰·瓦林,向世界展示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決心。

幸運的是,樂飛音響在兩市1500多只股票中保持了原名。透過這只股票的變化,我們可以審視中國股市的傳奇歷史。

釀造改革

80年代初的中國,改革開放剛剛起步,整個社會彌漫著除舊布新的氣息和牢不可破的激情。

43歲的秦啟斌當時接任上海電聲總廠廠長壹職。這是壹家以生產音箱為主的工廠,主要是配套電視廠,做音響。

當時的電聲總廠和所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企業壹樣,只需要按計劃完成任務,就可以安居樂業。但在動蕩的變革時代,秦啟斌和很多有膽識、有見識的潮流引領者壹樣,意氣風發,雄心勃勃,渴望在工作中做出成績。他開始琢磨,帶領電聲總廠開拓新的經營思路。

他立刻看到了機會。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娛樂活動的需求也不斷上升。上海街頭開始出現“音樂茶館”這樣的新事物,生意非常紅火。市場上對音頻設備的需求越來越大。

因此,秦啟斌果斷提出進壹步擴大音頻生產,拓展市場。同時萌生了在原廠下成立上海樂飛音響公司的想法,主要是幫客戶設計安裝音箱。這就是後來人們津津樂道的“小飛樂”。

問題出現了。在壹個蘿蔔壹個坑的計劃經濟時代,無計劃的經營活動最缺的就是資金。企業要發展,沒有資金不行,但秦啟斌手裏沒有錢。上級同意擴大音頻生產的想法,但明確表示我們應該找到自己的融資方式。

1984上半年,秦啟斌在上海長寧區參加工商聯會議,無意中聽到壹些老商人聊天說老上海很多民族企業用股票集資。第壹次聽說股票,秦啟斌很受啟發。他提出了股份制的設想,通過發行股票向其他單位和內部員工籌集資金。

發行股票

“妳準備向社會發行股票嗎?”

“對,是分發給社會的。”

1984 165438+10月,秦啟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因對“向社會發行股票”理解不同,計劃向其他單位和內部職工發行股票募集資金,稱是公開發行。於是,壹篇題為《上海樂飛音響公司接受個人和集體股票認購》的頭版報道,將秦啟斌和樂飛音響推到了改革浪潮的風口浪尖。

但是,很多人連資本主義股市都不敢想。在當時,要突破計劃經濟的無形阻力並不容易。

各種討論蜂擁而至:有人說股份制會培養壹批“逐利階層”,有人說它蘊含著巨大的政治風險...秦啟斌沒想那麽多。初生牛犢不怕虎,他下定決心要找到壹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幸運的是,在當時的上海,理論界壹直在討論如何利用股份制搞活企業,這為樂率先嘗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84 165438+10月14、經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批準,上海樂飛音響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向社會公眾和職工公開發行股票。總股本654.38+0萬股,每股面值50元,* * *募集股本50萬元。

發卡行攜帶現金箱和庫存箱,當場收款並開具發票。

很多人早早就來排隊購買,排隊的人絡繹不絕,前所未有。壹天之內,樂飛音響的股票就被搶購壹空。新中國第壹股就是在這種偶然和必然中誕生的。

嚴格地說,當時的樂飛股票更像是壹種債券。事實上,當時人們的頭腦中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股票概念,大多數人把它等同於國庫券。“當時我根本沒意識到股份和產權證有關系。如果我意識到發行股票意味著產權多元化改革,我估計我就沒有勇氣走下去了。”秦啟斌回憶往事的時候,覺得自己不是潮流的引領者,而是被時代潮流推著往前走。

但樂飛音頻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30多年來,股票不僅是人們言語間的禁忌,也是他們思想觀念中的禁區。因為股份制壹直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和私有制的代名詞。

經歷混亂

樂飛音響的股票成功發行,在短時間內,許多公司都選擇了這種方式來籌集資金,壹次性發行股票已經成為壹種時尚。

事實上,在當時特定的經濟環境下,很多公司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資金瓶頸。企業改革開始萌芽,生產規模和產品結構的擴大迫切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然而,計劃經濟下的體制特點使大多數企業無法向國家要額外的錢。作為壹種很好的籌資方式,股份制的需求逐漸發展起來。

然而,樂飛音響和所有沖到時代前沿的股票,立即遭遇了無市場、無監管、無法規的窘境。在當時的中國,“有股無市”成為這些股票需要面對的問題。

1987年,著名經濟學家弗裏德曼訪華時,曾對當時的深圳發展銀行首任法人代表王建說:“社會主義搞股份制是個好的開始,不容易。但是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股市就沒有規律可循,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打開了就收不回來了。”

事情就是這樣。早期的中國股票市場經歷了長時間的混亂和無序。樂飛音響股票發行後不久,滬上等地的部分持有人開始自發轉讓股票。沒有固定的交易場所,缺乏市場化的價格,信息不對稱,交易成本高,這些都使得最初的股票交易充滿了投機的成分。

同樣是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有壹張圖叫做“最大證券交易所的董事長和最小證券交易所的經理的合影”。1986 9月26日上午,上海南京西路1806號門口座無虛席,投資者蜂擁而入。在這片不到10平方米的土地上,誕生了中國第壹家證券交易櫃臺——靜安證券營業部。這就是照片中提到的“最小證券交易所”。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股票二級市場雛形的出現。

正是在這裏,樂飛音響作為中國最早發行的股票,率先實現了場外交易的流通,創造了中國股票市場的又壹個第壹。從此,小飛樂終於有了壹個可以自由交易和購買的正規場所。

收到樂飛音響股份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總裁約翰·沃林特地從北京飛到上海轉讓他的股份。在那個小房間裏,世界上最大的證券交易所的總裁告訴中國股市的先驅們,美國最早的股市出現在華爾街邊上的壹棵梧桐樹下。

進入市場

到1990,上海有16個證券交易櫃臺,40多個證券交易代理機構。深圳還有10股票交易櫃臺。

但由於制度設計的缺陷,私下交易並沒有停止,反而壹度泛濫。沒有交易記錄,沒有交易確認和轉讓交割機制,沒有交易監控和信息披露制度,市場混亂,糾紛不斷。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第壹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誕生了。

那是1990 19年2月19在11,老上海浦江飯店的大堂,壹座有著150年歷史的歐式建築。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創始人魏選擇這裏見證歷史。

到了約定的開盤時間,電子顯示屏開始顯示交易數據。在全世界的註視下,魏敲響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第壹聲開市鑼。

魏介紹,開市當天,僅在交易所上市的證券就有30種:5種國債,8種企業債,9種金融債,8種股票。其中上市交易的8只股票是中國證券史上最早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俗稱“老八股”,包括樂飛音響。

樂再次成為中國股市的領頭羊。作為著名的“八股”之壹,交易所剛剛成立,就轉向了場內交易。在此之前,中民對證券交易所的了解只來自於茅盾的小說《子夜》,以及由此改編的電影:氣氛總是那麽忙亂,手勢伴隨著大聲叫價。

此後,在18年股市的跌宕起伏中,交易所電子顯示屏千變萬化的行情表上總能看到這只新中概股的身影。

今天,超過65,438+0,500家上市公司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數千萬投資者可以在交易所提供的在線平臺上自由交易和購買。十幾年前,上海發行的8只老股,面值總額只有2.6億元,流通股總額不到7000萬元。只有少數人參與股票交易。僅僅過了十幾年,到2007年,滬深股市總市值已經超過32萬億,中國投資者也超過了6543.8+0億。

缺席股改

事實上,年輕的中國股市生來就有慢性病。

壹般來說,股份制最簡單的道理就是“同股同權,同股同價”。但為了避免國有資產流失,擔心新成立的市場無法承受全流通的壓力,中國股市最初選擇了“同股不同權不同價”的發展思路。大股東股份或國有股、法人股上市,但不流通。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獨壹無二的。

這種權宜之計是由歷史和意識形態的局限性決定的,有其弊端。進入21世紀後,隨著股市本身的發展和經濟環境的變化,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地步: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不同權利,進壹步造成了錢的惡性循環,高市盈率,大股東缺乏積極性,股票。

市場定位模糊、無法有效與國際接軌等壹系列非常尖銳的問題。

事實上,全社會對股權分置改革的思想爭論和理論論證,在公開和非公開場合從未停止過;而制度的醞釀和鋪墊,也是在艱難中壹步步摸索。

2005年5月,股權分置改革終於全面啟動。

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股改中,樂飛音響成了缺席者。據上交所首任總經理魏介紹,首批登陸上交所的“老八股”中,有四只當時已全流通,無需參與股改。樂飛音響就是其中之壹。

至於核心對價(可以理解為非流通股股東為獲得流通權而向流通股股東支付的相應價格,對價可以是股票、現金等* * * *的形式),證監會在改革方案中明確給出了各上市公司討價還價的細節,並規定股改方案須經三分之二流通股股東和三分之二全體股東同意。

該計劃的出臺經歷了中國資本市場迄今為止最激烈、最廣泛的爭論。直到今天,股改方案仍有爭議。

穩步發展

在中國股票市場的發展史上,恐怕沒有其他上市公司像樂飛音響這樣見證了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的逐步發展。

1991 6月19日,樂飛音響發布《樂飛音響1990經營聲明》,向社會公開披露公司信息。

兩年後,證監會發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試行)》,我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正式建立。

在此之前,大大小小的企業決策、財務狀況等信息都是不為公眾所知的。

但上市公司的不斷湧現,客觀上要求企業信息公開透明,同時通過各種股權和權利關系,不斷促進公眾獲取和掌握信息的意識。

翻到1990的財報,當時樂飛音響的主營業務範圍還是如其名,以音響設備和電子樂器為主,利潤總額66.3萬元。今年剛剛披露的2007年年報顯示,樂飛音響已成為集綠色照明、IC卡、電子元器件及計算機系統集成和軟件開發為壹體的多元化產業公司,產品出口到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年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也高達5387.5萬元。

突飛猛進的發展,無疑離不開資本的魅力。

1997年5月,上海儀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通過證券市場收購“樂飛音響”股份,成為公司第壹大股東。90年代末,公司先後收購了三家上海公司,進入集成電路行業。2001收購了兩家公司,分別進入電子產品加工行業和計算機軟件開發及系統集成行業。

同時,公司註冊資本也由當初的50萬元增加到10萬元。而紐交所前總裁約翰·瓦林(John Vallin)手中的壹份樂飛音響,經過拆解、不斷轉讓、配股、發行,變成了3183股(1元/股)。當初50元的市值是14196元,增長了283倍!(按照65438+10月22日股價計算)

(註:本文部分參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國股市早年》(1984-1992)。

記者馬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