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2018天津高考作文點評

2018天津高考作文點評

#高考#導讀據悉,2018天津高考語文卷作文題要求考生圍繞壹段關於“氣”的材料進行寫作。該作文題目從大家熟悉的“氣”入手,引導考生從形與物、物質與精神、或功能與象征等方面,探索“氣”的豐富內涵,寫出自己的思想感受。

“氣”:包容而深刻。

“氣”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論是工具的功能,還是天賦和審美的象征,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是成就事業的實用工具;“玉不琢,不成器”,人要經過錘煉,才能成為美麗的工具;“容器”是壹種度量,它是包含洪水纖維的大氣;“氣”也是國之棟梁,是惠民生、保家衛國的大國利器。“氣”承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也體現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天津卷作文題目重在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素,緊扣“以德育人”的教育使命,啟發考生對成為有用之人、國之利器的理解和思考。作文題目平實而深刻,為考生提供了多方位的思維路徑,有利於考察其觀察力、想象力、審美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壹位資深語文老師認為,作文題目視角多樣,層次分明,不同層次的考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寫作空間。考生可以寫物理的“氣”,或者思考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或者思考氣與道的區別;可以寫個人的能力、才華、氣度,探討“氣”在才華、品德方面的意義;妳可以以文字為工具,探討利器在推動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作用;還可以寫大國重器,體會武器對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大意義...作文可以講道理,可以討論,也可以敘述,可以抒情,可以描寫,可以解釋。

微信官方賬號,天津教育報官方微信,特別邀請本市資深語文老師點評今年作文題目。

天津市語文特級教師、四中科研主任杜超峰:

今年天津高考語文作文試卷難度適中,命題導向積極。

壹方面,從考生的文筆來看,各個層次的考生都可以找到發揮的空間。因為“器皿”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看到作文題目,學生很容易聯想到“重器”、“玉未琢,不成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許多詞語,進而從形與物、物質與精神或功能與符號等方面去發掘“工具”的豐富內涵,寫出自己的思想感受。

另壹方面,從命題導向來看,天津作文註重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因素,啟迪考生對成為有用之器、國之重器的認識和思考,有利於引導學生增強文化自覺和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落實德育的根本任務。

天津卷的作文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給出了生活中不同的“器物”,做了適當的引導和限制。“器物可以容納萬物,幫助他人完成事情,展現才華和氣度,肩負榮耀,成就夢想……”不僅含義豐富,而且構建了廣闊的想象和表達空間,使考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材料。

題目要求考生“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感受”,意在要求考生寫出自己的想法,使文章有自我思考。作文可以被推理,討論,敘述,抒情,描述和解釋。如果寫記敘文,可以通過記敘文表現人的思想境界和品格修養,從而得到教益、熏陶和鼓舞;也可以寫散文,表達自己對才華和德行的感受;也可以寫壹篇議論文,討論利器對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也可以寫大國重器,體會“兵器”對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大意義...任何風格都可以符合這個命題。考生在寫作時要註意幾點:第壹,充分理解材料;二是激活大腦庫存的知識和經驗;三是表現出思想敏銳和個性特征。

天津市中小學未來教育家奠基項目學員、實驗中學高三語文老師余;

今年的天津高考作文,在通俗化、生活化的前提下,極大地彰顯了它的文化品位,讓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它古樸典雅,在人們心目中影響深遠。可以說是品質非凡,意義深遠。

文章立意豐富,各層次學生都有發揮的空間,但寫得好需要更多的文化積澱和較強的思想性。從它的材質來看,“器物”必須美觀實用。只有不斷增強自己的能力,才能有用,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才能美麗。個人認為可以寫成“玉不琢,不成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摒棄小工具,提倡工具的厚積薄發,可與本意相悖。就整個社會和國家而言,也可以寫大國之重器,國家之利器。當然,最好還是註意兩者的關系。

天津市第四十壹中學高三語文備課組組長劉強:

今年的作文題目是由包含壹切的不同“裝置”引出的。題目清晰,提示充分,題目的審題難度不大,給考生的思維留下了很大的空間,從而更大程度地激活考生的思維,讓考生有話可說。無論是談論生活方式,還是表達家國情懷,對學生來說,寫作更有益。

如果我是考生,我會從以下兩個角度考慮寫作。

壹種是選擇材料中提到的幾種“器物”中的壹種來寫,如:中國器物、匠人之心——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文化遺產,如陶瓷、青銅器、雕花家具等。,體現文化美。大有作為,大有作為——強調作為新壹代,要有高瞻遠矚,大有作為,終有壹天成為國之重器,人民之驕傲。國之利器,新征程——五年來,我們壹方面積極改革,壹方面打造更有意義的大國利器。

二是深入淺出的解釋,結合提示中的幾個“器”,寫出其象征意義。比如,器是壹種天賦和氣質,人的器是壹個人先修身養性,歷盡艱辛,才能成為棟梁之才。器物是壹種包容壹切河流,珍愛日月的氣度。為國爭光的奧運健兒,沒日沒夜學習的科研團隊,都有這樣的精神氣質。兵器是國之重器。無論是十九大精神指引我們的方向,還是象征國家軟實力的科技人才,還是近年來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國之重器,是推動中國發展的重要元素。

但從《論語》來看,不拘泥於形式上的“器”,通過塑造理想人格和獨立精神來談國家的民族復興,也是壹個難得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