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海洋咨詢專家信息網

海洋咨詢專家信息網

互聯網的起源和發展

在英語中,“Inter”是“互動”的意思,“net”是“網絡”的意思。簡單來說,互聯網是壹個計算機交互網絡,也稱為互聯網絡。它是壹個龐大的全球性計算機網絡系統,連接著全球數萬個計算機網絡和數千萬臺主機,蘊藏著無數的信息資源,為全世界提供信息服務。它的出現是世界從工業化向信息化過渡的必然和標誌,但這不是對互聯網的定義,而只是壹種解釋。從網絡通信的角度來看,Internet是用TCP/IP網絡協議將各個國家、地區和機構的計算機網絡連接起來的數據通信網絡。從信息資源的角度來看,互聯網是壹個整合了來自各個部門、各個領域的各種信息資源,供上網用戶享用的信息資源網絡。今天的互聯網已經遠遠超出了壹個網絡的意義,它是壹個信息社會的縮影。雖然沒有壹個準確的定義來概括互聯網,但是這個定義要從通信協議、物理連接、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等角度來綜合考慮。壹般認為,互聯網的定義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互聯網是基於TCP/IP協議族的互聯網。

互聯網是壹群使用網絡資源並為網絡發展做出貢獻的網絡用戶。

互聯網是所有可以訪問和利用的信息資源的集合。

互聯網的歷史和發展

互聯網起源於DARPA(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並於1969投入使用。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ARPA壹直向美國大學的計算機系和壹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資金,以促進基於分組交換技術的計算機網絡的研究。1968年,ARPA建立了ARPAnet網絡項目。這個項目的主導思想是網絡必須能夠經受住故障的考驗,保持正常工作。在戰爭情況下,當網絡的壹部分因受到攻擊而失去工作能力時,網絡的其他部分應能保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於軍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個特點:

(1)支持資源* * *;

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術;

(3)采用分組交換技術;

(4)使用通信控制處理器;

⑸采用分層網絡通信協議。

1972年,ARPAnet在首屆計算機後臺通信國際會議上首次與公眾見面,驗證了分組交換技術的可行性。因此,阿帕網成為現代計算機網絡誕生的標誌。

ARPAnet在技術上的另壹個重要貢獻是TCP/IP協議族的開發和使用。1980年,ARPA投資在UNIX (BSD版本4.1)的內核中加入了TCP/IP。BSD 4.2版之後,TCP/IP協議成為UNIX操作系統的標準通信模塊。1982年,互聯網由ARPAnet、MILNET等幾個計算機網絡合並而成。ARPAnet作為互聯網早期的骨幹網絡,為互聯網的存在和發展進行了測試和奠定了基礎,解決了異構計算機網絡互聯中的壹系列理論和技術問題。

1983年,ARPAnet被拆分為兩部分:ARPAnet和MILNET,純軍用。5438年6月+當年10月,ARPA將TCP/IP協議作為ARPAnet的標準協議。後來,人們把以ARPAnet為骨幹網的互聯網稱為Internet,TCP/IP協議族在互聯網中被研究和測試,並改進成壹個方便高效的協議族。

與此同時,局域網和其他廣域網的出現和蓬勃發展,對互聯網的進壹步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建立的國家科學基金網絡NSFnet (1986)。為了讓全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都能享受到這些超級計算機設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於TCP/IP協議套件的計算機網絡NSFnet。NSF在全國建立了按地區劃分的計算機廣域網,並將這些地區網絡與超級計算中心連接起來,最後將超級計算中心互聯起來。局域網的組成壹般是由壹組在地理上局限於某個區域,在管理上屬於某個組織或者在經濟上有相同興趣的計算機組成。連接局域網上主要通信節點計算機的高速數據線構成了NSFnet的主幹網。這樣,當壹個用戶的計算機與某個地區連接後,不僅可以使用任何壹個超算中心的設施,還可以與網絡上的任何壹個用戶進行通信,獲得網絡。這壹成功使NSFnet在1990年6月完全取代ARPAnet,成為互聯網的主幹。

NSFnet對互聯網最大的貢獻是讓互聯網對全社會開放,而不是像以前壹樣只被計算機研究人員、政府雇員和政府承包商使用。然而,隨著在線流量的快速增長,NSF不得不采用更新的網絡技術來滿足發展的需要。1990年9月,Merit、IBM和MCI聯合成立了壹個非營利組織——高級網絡和科學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 amp;科學公司).ANS的目的是在美國建立壹個T3級別的骨幹網,可以以45Mb/s的速率傳輸數據,相當於每秒傳輸1400頁文本信息。截止到1991,NSFnet的所有骨幹網已經與ANS提供的T3骨幹網連接。

1969 65438+2月,ARPAnet剛建成的時候,只有四個節點;到3月1972,只有23個節點;到3月1977,只有11個節點。然而,近十年來,隨著社會科學、技術、文化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大發展,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人們的信息意識和對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視加強,有力地刺激了ARPAnet和NSFnet的發展。連接到這兩個網絡的主機和用戶數量急劇增加。1988年,NSFnet連接的計算機數量猛增至56000臺,之後每年以2到3倍的驚人速度發展。1994年,互聯網上的主機數量達到320萬臺,連接了世界上35000個計算機網絡。目前互聯網用戶超過5000萬,並且每月還在以10-15%的速度遞增。專家預測,到1998年,互聯網用戶數量將超過100億,到2000年,全球將有超過100億個網絡。今天的互聯網不再是計算機人員和軍事部門進行科學研究的領域,而是成為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全球信息海洋。在互聯網上,有超過65,438+000種商業,包括廣告公司、航空公司、農業生產公司、藝術、導航設備、書店、化工、通信、計算機、咨詢、娛樂、金融和貿易、各種商店、酒店等等,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壹個信息社會的縮影。

早在1987年,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就首先通過X.25租用線路實現了國際長途聯網,並在1988年實現了與歐洲和北美的電子郵件通信。1993年3月,在電信部門的大力配合下,開通了北京高能所到美國斯坦福直線加速中心的高速計算機通信專線。1994年5月,高能物理研究所計算機正式上網。同時,以清華大學為網絡中心的中國教育科研網於6月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1994,6月,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子網CHINAnet正式開通並投入運行。中國掀起了壹股研究、學習和使用互聯網的熱潮。中國的用戶越來越多地進入互聯網,互聯網日益成為中國人民科研工作乃至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互聯網起源於1969。當時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為了保證核戰爭爆發時軍隊內部的通信,建立了壹個實驗性的分組交換網絡ARPAnet,由四臺計算機組成。當時ARPAnet計劃的目標是建立壹個快速便捷的網絡,使美軍的獨立計算機之間能夠相互傳輸信息和數據,在停電、線路中斷甚至遭受核攻擊等各種復雜情況下,仍然能夠自行處理和恢復故障,從而保證數據通信的穩定性和可靠性。1976年,ARPAnet上的節點計算機數量已經增長到57臺,連接了100多臺計算機和2000多名聯網用戶。此時,ARPA開始召集參與ARPAnet研究的研究人員,召開壹些非正式會議,討論相關技術問題。1979年,ARPA成立了壹個非正式的委員會ICCB(互聯網控制和配置委員會)來協調和指導互聯網協議和架構的設計。新的網絡協議命名為TCP/IP,英文稱為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即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協議。這個時候,互聯網這個詞正式出現了。

1980年,ARPA開始將運行在ARPAnet上的計算機切換到新的TCP/IP協議。1982年,美國國防部下令,連接到ARPAnet的網絡必須通過IP協議(即互聯網協議)互聯。而且這個轉化是在1983完成的,這也是互聯網被稱為互聯網的原因。同年,國防通信局(DCA)將ARPAnet分為兩個獨立的網絡:壹個仍叫ARPAnet(供進壹步研究);壹個叫MILnet(用於軍事通信)。

ARPAnet網絡和TCP/IP技術的成功使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意識到網絡將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為了使研究人員能夠享受到過去軍方提供的只供少數人使用的超級計算設施,NSF於1985在美國建立了5個超級計算中心,並於1986建立了壹個名為NSFnet的高速信息網絡。該網絡連接了NSF和ARPAnet的所有超級計算機。就這樣,NSFnet取代了ARPAnet,成為了互聯網的主幹。NSFnet也采用TCP/IP協議,NSFnet面向全社會開放,使互聯網進入了以資源享用為中心的實用服務階段。從那以後,互聯網發展迅速,很快就普及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