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當修改或刪除。
壹,中國大型百貨商店發展的階段分析
中國的百貨店業態始於1900年,俄國邱琳於1900年在哈爾濱開設邱琳百貨商店,率先將現代百貨店的概念引入中國。但是,我國的百貨業發展是建國以後才實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近60年的發展,逐漸壯大,可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第壹階段:萌芽初期(1949-1984)。新中國投資的第壹家百貨商店是9月開業的北京百貨大樓,1955。建國後,百貨業有了很大發展,但仍屬於緩慢增長期。從制度上看,隨著1953開始的對私營工商業者的社會主義改造,百貨商店基本上是國有的,經營品種有限,以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
第二階段:鼎盛時期(1985-1995)。1984 10十二屆三中全會後,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全國各地形成了建設大型商業建築的熱潮。不僅是商業系統,很多國有單位、地方政府、各行業部門也都有立項。從1986到1990,全國新建的大型零售商場相當於前35年建設的總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百貨店進入了壹個新的歷史時期,不僅數量增加,規模擴大,檔次和外觀提高,而且引進了先進理念和現代管理方法,整體提高了大型百貨店的管理水平,迎來了中國百貨店的黃金時代。百貨業壹度成為中國零售業的長期主導業態。
第三階段:衰落階段(1996 -2001年)。1996下半年以後,在國家銀根緊縮的影響下,國內大型百貨商場開始走下坡路,銷售增速下滑,利潤下降,少數城市百貨商店倒閉。隨著開放步伐的加快,多種業態開始引入,不少媒體驚呼“百貨關門年”的到來。自此,中國百貨業進入全面萎縮階段,龍頭地位發生動搖。
第四階段:調整恢復階段(2001至今)。現在,經過多年的調整、組合和定位,中國的大型百貨商場開始走向成熟。現有的大型百貨商場改變了傳統的經營模式,逐漸擺脫了“關門年”的陰影,銷售也逐漸走出低谷。大型百貨商店在調整中定位,在組合中擴張,在創新中發展。
第二,中國傳統大型百貨商店多元化定位的困境分析及策略。
根據零售業態生命周期理論,如圖1所示,我國大型百貨商店從建國至今已經發展了50多年。由於政策環境的加劇、行業競爭的加劇以及新業態的層出不窮,我國大型百貨商場的這種業態已經過早成熟並走向衰落。具體表現為:(1)目前國內大型百貨商場增速下滑,各種業態的崛起,使得各個門店在市場上分食蛋糕。(2)盈利能力下降。由於行業內企業增多,競爭加劇,最終導致盈利能力下降。整個行業只能微利經營。(3)單位面積銷售額下降。隨著大型百貨商店的規模越來越大,單位面積銷售額急劇下降。中國傳統的大型百貨商店陷入困境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
1.城市居民的社會購買力分流,使得百貨商場的購買力相對下降。目前,上學、住房和醫療費用都很高。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大部分收入用於維持基本需求,主要消費品壹般來自廉價的連鎖超市、倉儲商場、便利店和購物中心。此外,教育、旅遊、通訊等非商品消費支出比重越來越大,使得很多真實購買力未能轉化為商業建築的利潤率。所有這些都造成了購買力的巨大轉移。
2.與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的其他零售業態和新興業態相比,大型商場的產品不如購物中心和大型綜合超市,產品不如專業店專業,價格不如專業店和折扣店。百貨商場的商品結構和業態結構,使得大型百貨商場偏離了市場中的高增長區域。在傳統市場,百貨商場和零售商城的市場份額下降,競爭加劇。在高端市場,傳統的百貨領域受到外資購物中心和專賣店的入侵,國際零售巨頭在許多中心城市投資建設大型購物中心。在低端市場,百貨商店遇到來自超市、連鎖店、倉儲和購物中心等新業態的強大挑戰。大量新的競爭者湧入百貨傳統市場,導致中間市場過度競爭。
3.商圈飽和,中國大中型百貨“相對過剩”。大城市的大中型百貨商場幾乎都聚集在市中心,其有效商圈的人口就更少了。大型商業建築發展太快,遠遠超過居民購買力水平的發展。商場分布過於集中,加劇了商場之間的過度競爭。不計成本搶占黃金地段,導致壹些商業樓宇還沒獲得任何收益就背負了沈重的租金負擔,有的甚至在開盤當天就陷入困境。
4.定位不明確。國內大部分百貨商場的市場定位不明確,對店內消費群體沒有明確的細分,對營銷策略和消費心理研究不夠,處於低水平的價格競爭中。商業模式的雷同,商品定位的雷同,商業特色的缺失,價格戰在所難免。
5.內部管理效率低下。與新興零售業態相比,傳統大型百貨缺乏電子化管理、網絡化運營等現代化管理手段,企業員工素質普遍不高。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不能與實際需要相結合,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導致內部管理效率低下,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中國的大型百貨公司應該做出相應的戰略調整,新的戰略走向應該采取以下兩個方面。(1)內涵式發展戰略。如圖2所示,在現有規模上,企業依靠內部挖潛,進行內部改造,提高商品和服務質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業素質,提升企業信譽。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增加銷售額。(2)多元化戰略。如圖3所示,即企業充分利用人才、商品、資金、技術、設備、市場等優勢,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可分為縱向壹體化戰略、橫向壹體化戰略、混合多元化戰略等。通過不同方面的拓展,可以累積增加多方面的銷售額。實施這些戰略的目的是盡可能延長大型百貨商店的生命周期,使企業重新進入壹個新的上升階段,或者保持在壹個銷售額相對較高的成熟階段,這就需要壹個正確的戰略框架來不斷達到新的銷售水平。
第三,新時期中國大型百貨商店的多元化戰略。
1.跨地區建立企業集團。(1)加強跨區域企業聯盟。以著名的大型百貨公司、百貨公司為龍頭,組成聯合集團或企業聯盟,通過統壹配送、統壹管理,充分發揮規模優勢,與之前的競爭對手優勢互補,形成合力,由雙輸局面變為共贏局面。(2)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手段。采取多層次、全方位的聯系方式,充分利用並購手段,擴大集團規模。如果僅僅把集團擴張看成是核心層甚至核心商場的事情,就很難完成擴張任務,很多時候也沒有必要。因此,要充分發揮百貨集團各級企業的作用,利用其與外部企業的各種聯系,為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擴張做出貢獻。(3)擴大和鞏固與外部企業的聯系。這主要是指與外部企業在生產技術、供銷渠道等方面的聯系。通過各種接觸,這些企業逐漸成為集團運作的實際參與者,並與集團形成壹定的利益關系,努力構建供應鏈的壹體化。
2.構建城鄉協調的連鎖網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快連鎖化步伐,構建城鄉規劃的連鎖網絡:(1)大型商場以品牌優勢和先進的管理方式,吸納城市範圍內二、三級商圈核心區域的中小型百貨商場,形成以大型百貨商場為龍頭的連鎖集團,建立供銷壹體化,以搶占市場份額為中心,擴大總代理和總經銷商的比重,改善經營結構,實現規模效益。(2)充分利用無形資產,與房地產開發商聯手,在城市新住宅區創建連鎖店。這樣做有利於發揮地域優勢,便於管理,投資少見效快。當數量達到壹定程度,規模效益就很明顯了。(3)積極進入二三線城市和城鎮,創建連鎖店。大型百貨可以對現有的城鄉百貨進行合並改造,或者利用品牌優勢和管理優勢作為資本與城鄉百貨合資,或者在二級市場獨立投資建立新的百貨。
3.形成特色管理。“大而全”的政策,這種千篇壹律的產品定位已經越來越不適合中國消費者的口味,成為大型商場發展的障礙。大型商場有必要重新定位市場,細分目標市場,塑造自己獨特的商品經營特色。(1)明確定位。百貨商場的定位包括市場定位、產品定位和服務定位。由於近幾年百貨業的不斷調整,現在大部分百貨公司都明確了自己的市場定位。總的來說,現在的大百貨走的是中高檔商品或者精品的路線,這是和壹些批發店、超市比較好的區分方式。(2)打造特色購物場所。百貨公司可以定期更換店面環境和裝修,不僅可以美化環境,還可以成為消費者欣賞時代潮流和時尚趨勢的窗口。(3)打造主題百貨。創建類似迪士尼主題公園的百貨商店是形成特色的有效手段。主題商場既能突出所面對的消費群體和產品,又能突出自身的服務特色。具體可以參考國外的壹些主題百貨公司,比如德國紐倫堡的卡爾斯泰特百貨公司,以“文化、藝術、卡爾斯泰特”為經營口號,定期在百貨公司上演歌劇,是壹家具有劇場功能的百貨公司。
4.優化商品結構。首先,在商品定位上,大型百貨的商品範圍應以服裝鞋帽為主,家具電器可以適當預留壹些精品攤位,快速消費品要與百貨分開。緊盯現代新產品,結合當前市場,可以適當擴大壹些商品類別,如化妝品、旅遊用品、兒童用品、醫療保健用品和藝術品等。要及時調整商品結構,逐步壓縮和取消市場銷售萎縮的商品,增加有生命力的商品,使經營的商品永遠是社會主流商品。其次,在管理上,要引入品類管理等先進的商品管理方法,加快商品的更新換代。同時要主動獲取相關競爭對手的業務類別信息,避免雷同。此外,大型百貨也要積極開發自己的品牌產品,開發自己的PB產品(中間商品牌),形成企業特色。PB(自有品牌)商品戰略是零售企業在收集、整理、分析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需求信息的基礎上,提出新產品的開發設計需求,選擇合適的廠家,或者自己設廠進行制造,然後以自己的品牌進行銷售的戰略形式。與傳統的NB貨(廠商品牌)相比,這更有助於保證商品質量,豐富產品結構,有自己的特色,也有助於降低商品價格,提升企業競爭力。中國零售企業應借鑒這壹做法,結合國情,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PB商品戰略模式。
5.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降低物流成本。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百貨業還沒有完全認識到信息技術在銷售運作中的地位。百貨商店還沒有使用信息技術來支持貨架管理。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已經成為零售商贏得競爭的關鍵武器。信息科學技術的具體應用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壹是通過電子化手段對采購、銷售、倉儲進行管理。單體銷售管理系統,如電子收銀機、POS系統、MIS(商店信息管理系統)等,可以幫助百貨商店改善內部的商品管理和庫存管理。還有與批發商和制造商的在線系統,如EDI(電子數據交換技術)和EOS(電子訂購系統),使訂購和接收業務在線化和電子化。第二,積極探索網絡運營。利用計算機網絡開展網上購物、網上采購、網上促銷等服務。大型百貨商店應尋求網絡合作夥伴,建立商業聯盟,特別是網上支付系統和物流配送系統,以克服網上電子商務的壹些制約因素,抓住即將到來的電子商務時代的機遇。
6.加強內部管理機制創新和人才培養。加快人才培養,提高從業人員素質,需要成立專門的人才機構,負責對各類人才進行系統的組織、指導、協調和綜合規劃;企業領導要把人才培養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納入責任制指標;根據營銷發展需要,選派員工到高校科研單位深造,同時有針對性、有重點地選派幹部到國外相關百貨商場學習交流,開闊視野;引進外部人才,讓國內外優秀的管理人才為我所用。在內部管理機制上,要擺脫官僚作風,努力實現組織的扁平化,加快內部信息的流動和消化,使機制對市場的變化做出快速及時的反應,從而向內部管理要效益。加強對員工的培訓,通過規章制度和激勵措施,增強員工的客戶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
7.積極進入國際購銷鏈。(1)尋求國際註資。積極尋求海外資金,在國際市場獲得融資後,充足的資金將加速百貨的擴張。投資資金的來源可以從國際金融市場籌集,也可以從第三國政府或商業銀行貸款。還可以借鑒國外企業的融資經驗,開辟多元化融資渠道,以多種融資形式向東道國借款。具體來說,融資的方式可以結合當地政府尋求外資介入,也要利用好每壹次行業峰會,積極尋找機會,並成立外聯部,負責打造公司形象,洽談投資事宜。(2)尋求國際資本輸出。要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不壹定要有“絕對過剩資本”才能對外投資,可以適當向銀行和政府借款,也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的收購進入海外市場。具體來說,就是以出口的形式利用外資建立大型百貨商店,以獨資形式在海外建立大型百貨商店以及直接收購國外現有的大型百貨商店。資金輸出要註意投資地區的區域風險。(3)尋求國際產業供應鏈合作。想從流通過程中獲益,加強供應鏈管理,讓百貨公司和國際供應商共贏。比如服裝方面,要積極加強與歐美等時尚產業發達地區的聯系,達成諒解,保證服裝品牌的實力和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