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棠(1936-1997)13歲開始發表作品,15歲成名,被譽為“神童”作家。他青年時期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綠色枝葉、山楂的歌唱、中秋節、瓜棚、私訪,以及長篇小說《運河的槳》和《夏天》。這壹時期的作品清新淡雅,土改後的農村生機勃勃,深受孫犁作品的影響,有社會主義“田園”的美譽。遭遇挫折後知名度大增,先後出版了《地火》、《春草》、《狼煙》、《荊門臉子》、《豆棚裏的瓜雨如絲》、《這壹年》、《香草的十步》、《劉競亭裏的故事》、《野婚》、《水邊的人的悲哀》等12部小說。此外,還出版了《劉紹棠與大運河地方文獻體系集》(第10卷)。
劉紹棠將“荷花澱派”的柔媚之美與“趙巖文化”的陽剛之美結合起來,建立了獨特的大運河地方文學體系。出版散文隨筆9篇,包括《鄉土與創作》、《鄉土文學四十年》。作品60種,約700萬字,是公認的高產、優產、穩產作家。他還提出了“中國風格、民族風格、地方特色、地方主題”;“今昔交匯,城鄉結合,自然趣味,雅俗共賞”的鄉村文學理論。描寫和謳歌走在時代前列的美好的人們,挖掘和支持代表時代方向的美好的事物,表現時代的本質和主流,描寫和表現詩意的風景和世俗的人情,總之,表現和贊美世界的美,即人的美、地域的美和風景的美,是劉紹棠鄉土小說最突出的特點。
在創作上,劉紹棠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文學的民族風格,追求傳奇與真實的結合;通俗性和藝術性要結合起來,積極學習世界上壹切進步的文學,借鑒壹些好的表現方法和藝術技巧。劉紹棠小說的語言生動活潑,含蓄優美,形象生動,富有詩意和音樂性,廣受好評和高度評價。劉紹棠和他的作品深受國內外讀者的喜愛。十余部作品獲國家級獎項,多部作品被翻譯成十余種文字在世界各地發行。
作者傳記
作者傳記
劉紹棠,1936,出生於北京市通縣儒林村。1948年參加革命,1949年開始。
出版壹部作品。1953年5月加入中國* * *產黨。65438-0954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56加
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40多年的文學生涯,致力於“中國風格、民族風格、地方題材、地方特色”。寫
有《劉紹棠文集:大運河地方文獻體系》;
卷1小說:豆棚瓜架上的雨,今年。
第二卷小說:景評書和香草的十個步驟。
第三卷小說:荊門蓮子與夜香。
第四卷小說:水邊孤村人的悲傷故事。
第5卷小說:《春草》、《狼煙》、《地火》。
第六卷小說:村婦系列1
第7卷小說《村婦》系列2
第八卷小說:村婦系列3
第九卷中篇:《劉仆壹家》、《瓜棚柳巷人家花街》、《草莽與秋天》
水和風漁火蒲劍桃花二李,
峨眉,壹輪清冷的月亮像峨眉灣,黃花閨女池
卷10中篇:魚嶺風光,小荷花露尖角,綠楊堤,
煙霧彌漫的村莊裏,四五戶人家,柳葉傘,花花草草,吃著青杏
季》、《村姑》、《青藤巷插曲》、《柳色年年》
卷11(早期作品)小說:運河與夏天的槳聲。
中篇小說:《在運河沙灘上》、《田野裏的夕陽》等。
短篇小說:《綠色的枝葉》、《渡口》、《大綠騾子》
紫、西苑草、含羞草等。
卷12理論、論文和回憶錄
荊門練字獲北京優秀小說獎。“從劉競館講故事”獲得壹等獎。
首屆中國通俗文學優秀小說獎。《劉仆人家》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小說獎。《峨眉》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黃花閨女塘》獲90年。
傑出小說獎。許多中文和短篇小說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日語和西班牙語。
阿拉伯語、泰語、孟加拉語、阿爾巴尼亞語。
L991年7月1日,被中國人民和國務院表彰為“為發展我
對我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終身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1992年5月,劉紹棠圖書館在北京通縣成立,並被授予“人民作家,光輝之鄉”。
地球”紀念卡。它多次被列入世界名人錄和世界作家名人錄。
他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的身份去世。
1997 3月2日在北京宣武醫院去世。
劉紹棠
壹次,南開大學邀請著名作家劉紹棠做報告。
劉紹棠在談到文學創作中堅持黨性原則時說:“各個階級的作家有所為有所不為,即使是真實的東西,也有可寫的,也有不可寫的,無產階級文學尤其如此。”
壹個女學生聽了這話,寫了個條子:“劉老師,妳說作家要有所為,不可為。我不能同意。”請問:既然是真的,就存在;如果有,妳要給表演,可以寫。"
看完之後,劉紹棠笑著對寫紙條的女同誌說:“我想看看妳的學生證。妳臉上有瘡的圖片嗎?”
女同學不解地問:“學生證上貼個瘡的圖片多難看啊。我怎麽可能拍出這樣的照片?”
“美麗的小姐,妳生瘡的時候不拍照,說明妳看的是自己的本質。妳知道妳生瘡的時候不漂亮是暫時的。不是妳最真實的臉,所以妳生瘡的時候不想拍照,也不會把瘡的照片貼在學生證上吧?”
美麗的女學生臉紅了:“是的,劉老師。”
劉紹棠繼續說:“* * *生產黨的壹些缺點需要批評。但是有些事情有特殊的原因,牽涉到很多問題,黨內要采取措施加以糾正。但是妳非要曝光,難道* * *制作方沒有必要把瘡的照片貼在* * *制作方的工作證上嗎?為什麽妳對自己這麽公平,對其他事都不公平?”
汪曾祺/mjwj/ll/劉醒龍/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