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宜興歷史簡介

宜興歷史簡介

宜興胡夫鎮古靈洞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表明,早在壹萬年前,宜興先民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7000年左右,宜興的原始農業和手工業已經發展到壹定水平,創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駱駝墩式文化”。

五千年前,以制玉和原始宗教為特征的良渚文化在當地獲得了大發展。商代時期,這裏流傳著以幾何印花陶器和原始青瓷為代表的“廣富林文化”。

從西周到春秋末期,宜興屬於吳國。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出兵滅吳,宜興劃歸越國。周先王三十年(公元前355年),楚國起兵滅嶽,宜興歸楚國。

秦統壹中國後,郡縣制得到推廣。公元前221年,宜興正式建縣,取名洋縣。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因其對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的貢獻,洋縣縣令尹陵昌被封為洋縣侯。洋縣改稱洋縣侯國,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改稱洋縣。東漢順帝建安四年(公元129年),洋縣曾南遷至荊南山下(今銅官山景區附近)。

三國吳赤武六年(公元243年),洋縣由荊溪河(今蛟河)重建,奠定了宜興縣城的空間位置和發展格局。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令人艷羨的周初之子周貴平定叛亂。因為他的貢獻,他封了大將軍、吳興太守、武成侯,朝廷為此專門設立了“宜興郡”。縣治原陽縣,轄向異、郭珊、臨晉、洋縣、武侯。

南朝劉三年(公元422年),隨安縣劃歸宜興縣管轄。至此,宜興達到了歷史上行政管轄範圍最廣的時期,覆蓋了常州、無錫、湖州、宣城的部分地區。

文帝九年(公元589年),文帝退出宜興縣,將洋縣、郭珊縣、臨晉縣合並為宜興縣,隸屬長洲。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宜興縣分為洋縣、臨晉縣,縣城改為州府,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鵝州改名南興縣,次年撤州改名宜興縣。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宜興縣改宜興郡,屬昌州,因太宗諱之。南宋恭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宜興壹度更名為南星軍。

到了元代,宜興縣幾經遷都,直到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宜興縣分為宜興縣和靖西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兩郡再合,宜。

1949年4月,宜興縣隸屬華東軍政委員會蘇南行政公署行政區域。6月1949至6月1953屬於常州地區,6月1953至6月1956屬於蘇州地區,2月1956至3月1983屬於鎮江地區。

從1983開始就屬於無錫了。

1988 65438+10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準撤銷宜興縣,設立宜興市(縣級市)。

擴展數據

旅遊資源

宜興,陶豆,有壹個獨特的洞穴,物產豐富,風景迷人。它是壹個獨特的旅遊景點,有陶器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和洞穴文化。

宜興位於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隸屬於無錫市,西距太湖64公裏,與浙江、安徽兩省接壤,是江蘇省最南端的縣級市。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太湖稻、竹、茶、蟹、魚蝦,是著名的江南魚米之鄉。

古稱靖西,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境內山水眾多,風景秀麗。宜興紫砂工藝始於北宋,盛於明清,盛於今日。它集繪畫、書法、詩歌、篆刻、雕塑於壹體,成為壹件獨特的藝術品。

2006年,國務院公布第壹批非物質遺產名錄,宜興紫砂位列傳統手工藝技藝之首。古往今來,工匠大師和民間藝人代代相傳,見證了中華文明發展的源頭和永恒的魅力。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給了宜興壹個茶壺,還不忘在裏面放壹片茶葉。

江蘇省最大的茶葉產區宜興,地處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生長著被茶聖陸羽稱為“天下第壹香品,可奉朝廷”的陽羨茶。

天子未曾嘗過陽仙茶,百草不敢先開。宜興洋縣紫筍茶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三國時期,“國山順茶”稱霸江南,唐朝以“揚貢茶”聞名。

在宜興山區,茶園依山而坡,壹望無際,被稱為“茶的綠洲”。在紫砂壺的世界裏,淡雅的茶香滋潤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脈。

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竹子基地。全市竹林面積654.38+0.8萬畝。竹子連著山丘和斜坡,又高又密,層層翠綠。山風經過時,竹影搖曳,綠波起伏,有“竹海”之稱。

宜興素有“溶洞世界”之稱,全市有80多個形態各異的溶洞。尤其是有“江南第壹碑”、“海中奇觀”之稱的善卷洞,以及張公洞和絢麗多彩的古靈洞聞名於世。

百度百科-宜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