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在深圳中學讀書,深圳最有影響力的學生組織,除了模擬聯合國,學生會,先鋒中學生國際圓桌會,就是“學長團”,由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老師王新紅創立。“資深”這個概念來自國外。我校每年都會派出教育代表團出國進行教育考察,發現伊頓公學等英國學校都貫徹了這壹教育傳統,並向萊佛士學院的“高級聯賽”學習。
北大附中也有高年級學生會的組織形式,教學理念和模式也比較先進,在創新性、活躍性、思考性方面都相當不錯。從收集到的資料來看,很多高中也紛紛成立了“學長團”的組織形式。雖然沒有北大附中名氣大,但也意識到了學長團在校園中的作用。我還查了壹下2015的高中排行榜,發現長沙雅禮中學、北京四中、廣東華師附中、Xi安高辛壹中、北京101中都在前100名之列。雖然我沒有去查他們關於“學長團”的詳細資料,但是和這些中學還是有壹些接觸的。可以說他們的校園氛圍有些類似大學,活躍的學生組織,投機的火花,優秀的學術水準,當然還有。
高三組是由高二的優秀學生自願加入的。加入的前提條件是平均績點成績在4.0以上,滿分績點成績5.0。在高壹下學期,大約有60名學生由之前的高三面試選出。入選學生必須具備的素質主要是“愛的力量”。他們將帶領下壹屆新生進入高中,適應高中生活,將校園文化代代相傳,增加年級間的縱向聯系,增強校園凝聚力。此外,為了增加吸引力,學長團提供了豐富的學時和資格證書,這對學生的畢業和評估起到了關鍵作用。在管理上,雖然大二學生全權掌控,但技術支持和指導由學校心理咨詢室提供,學校提供場地等物質資源。
準高年級學生會在新生入學前壹周左右進行“團隊訓練”。比如大家會圍成壹圈坐在後面那個人的腿上。比如四人壹組會在縮報中保持平衡,晚上可能會有壹個圈子聊各種話題,所以會破冰五天左右,碰到壹個團隊。剩下的兩天,大壹新生的軍訓都是學長組準備的,制服和床鋪都是學長從壹樓到各層宿舍提的。此時大壹新生還未入學。新生入學當天,學長團列隊校園歡迎,解答他們的疑惑。新生辦理住宿手續後,高年級組第壹階段工作完成。
接下來開始新生軍訓,屬於白天的軍訓時間。每次用餐前,高年級組都會在飯堂門口跳舞,直到大壹新生吃完飯。晚飯後,新生們可以換上自己的衣服,在教室裏進行“團隊訓練”,每個班有三四個學長負責。男女比例均勻,活動主要以遊戲形式進行。內容和高年級組的訓練差不多。下面是幾個有代表性的。
①四人站立的報紙。每組四個人必須男女都有,每輪挑戰平衡五秒,成功後撕壹半,直到堅持不到最後。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半強制性地增加人的身體接觸,快速縮短人的身體距離,擺脫心理羞怯;
2拼圖遊戲大賽。全班分成幾組,五人壹組進行拼圖比賽,但事先並沒有被告知,各組的所有拼圖都要加起來才能拼成壹幅完整的圖畫。過了壹段時間,壹些小組開始發現不對勁,然後全班會配合,最後完成拼圖。這項活動旨在激發團隊合作意識。小團隊還是可以尋求更大的團隊合作,“團隊”這個概念是相對的。
③名牌遊戲。每個人都會掛上自己用書法字體寫的名牌,五個人圍成壹個圈。互相介紹完自己後,他們會玩“傳包裹”的名字遊戲,速度會逐漸加快。犯錯的人必須選擇真理或大冒險。遊戲後期會發現大家在聊天,而高年級組會在後方觀察,識別容易出現“自閉癥”的新生,並記錄他們的名字,幫助他們融入群體。這項活動旨在幫助打破新生之間不熟悉的心理障礙,尤其是在記住名字方面。名牌將名字形象化,避免了提問的尷尬,遊戲的玩法增加了聽覺和觸覺的刺激,對名字的記憶有增強作用。
活動中,將以選舉的形式選出班長和副班長,然後由班長和副班長負責選出其余的班幹部。班主任作為壹個幕後觀察者,會努力記住每個同學的名字,對班級和同學的性格形成壹個大概的印象。當然,學長們也會用幻燈片的形式展現校園的歷史和她身上的每壹個角落和故事,或悲或喜,調侃學校的規章制度和作息時間,最重要的是,把帶有壹點個人印記的學校精神傳遞給新生。其中,會有壹些以學校為單位的大型活動,比如全校的兔舞,或者全校的“感恩分享夜”,旨在增加新生之間的聯系,打破班級的局限性。
談談我個人的壹些經歷和對學長團的看法。
進學校的時候,我個人覺得我是壹個有代表性的“理工男”。憑著理性和優秀的思考和判斷,我被壹掃而空,但面對情緒化的表達,我相當遲鈍。所以開學第壹天,再加上對陌生環境的“恐懼”,不願意和同學交流。不過學長團的迎賓出場,真的深深打動了我。溫暖的笑容和自信的手勢充滿了陽光,充滿了整個校園。活動結束後,我很快融入了團體,找到了所謂的集體歸屬感。進入豐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後,我們壹直在尋找學業和活動的最佳平衡點。我們的學業越來越重,我們也熱愛生活。高年級組的學長們壹直在默默支持我們,傳授經驗,激勵我們,指導我們規劃自己的人生。壹個學年下來,我們受益匪淺,學長也升入了高三,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奮鬥。“學長團”的交接棒交到了我們手裏,於是我們把他們給我們的壹切都傳遞給了下壹個班級,靜靜地等待它在我們弟妹的心裏生根發芽,然後壹代壹代傳下去,帶著我們的期望,帶著學校的精神,帶著愛的力量。
既然高中可以有「學長團」,為什麽大學不能有?所以我先分析壹下在大學環境下實施“學長團”可能會遇到的壹些問題:
(1)“自主性”和“多樣化”。大學有兩個重要的特點,壹個是“自主性”,但是“多樣性”。學習強調自主。同樣,主流教育觀點認為,大學是“半社會化”的,大學生在生活上應該有相當的自主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理想和計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分化,這就是“多元”的意義。畢竟高中和大學不壹樣。在高考壓力下,“自主”只是相對的。學生“多元化”程度的壓力還不如大學,還要經歷社會化的過渡和未來的選擇。所以在高中組織這樣壹個自願的“學長團”比較容易。在大學裏,參考大學的兩個重要特點,很多學生可能更註重自身的發展,社會交往被控制在壹定的比例內,所以很難組織起這種奉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影響他人的組織。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戀愛社會的現狀也差不多。“逢年過節死壹批,考試前後死壹批。最後人不多。”還記得總統在歡迎會上說的話,調侃的語氣透露出多少無奈。我覺得這才是深層原因。
(2)校園文化氛圍的缺失導致科學思維的盛行。大學可以簡單分為綜合性大學、理工科大學和文科大學。也有人說“自然科學賦予人嚴謹和理性,人文科學賦予人* * *健全和感性”。在綜合的環境中,如果有人文社科的“水分”,就會營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圍,更容易讓學生認同奉獻、關懷、愛的價值。但在理工科盛行的環境下,理性和嚴謹占據了大部分地盤,學生習慣於分析利弊,計算最佳方案。但是,過於理性有壹個“盲點”。太理性的分析利弊,會超出人類情感中很多有價值的東西,付出、關心、愛都無法計算清楚。所以在理工科大學裏,經常會有“理工男”的說法,指的是那些智力超常,但是情緒太差的男生。而且經常有人說“西電”缺乏文化氛圍,人文作用缺失。僅僅靠軍訓傳承文化是不夠的。而校園黑板報是壹種很好的形式,但相比較而言,形式還是缺乏多樣性,整體文化氛圍不強。
③不同的學校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校園文化。眾所周知,北京大學的前身是史靜大學圖書館,它的建立是戊戌變法的“新政”措施之壹。後來,史靜文同圖書館被合並,其課程安排初步具體化,不再局限於狹義的孔孟、四書五經,而是包括自然科學和語言課程。在接下來的幾年直到今天,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並蓄”依然回蕩在每壹個北大學子的心中。清華大學是在“庚子賠款”的基礎上創辦的,原名“清華學堂”。是清政府創辦的留美預備學校。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將其堅強不屈的學術風範傳承至今。自然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歷史,強大的歷史慣性沖刷出完全不同的校園文化。自然,並不是每壹片土壤都適合“高齡群體”的發展。回顧西電的歷史,西電的前身誕生於1931江西瑞金中央軍委廣播學校。它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軍人作風,所以經常聽說“西軍勢力”,這樣的文化土壤要讓“元老集團”文化生根發芽並不容易。
(4)校園以學院和班級的形式組織,不設固定班級,采取上課制。高年級組的管理模式不再適用。前面說過,高年級組的規模在60人左右,但那時候,到了高中,如果上了大學,這種組織形式就不再管用了,有的班級120人或者男女比例極不均衡,不利於比賽。
在上面,我列舉了大學實施“學長團”活動可能遇到的四個問題,但是有問題不代表行不通。至少在我看來,“學長團”體現了現在大學乃至我們社會所缺乏的壹些品質。就西電而言,在以上四點中,我也會詳細略加分析。如果我們有危機感,就可以推導出,缺少壹個文化氛圍的“滋養”環境,另壹方面會削弱西電的實力,情感力量的缺失尤其會在群體社會中造成冷漠效應,不利於大學社會的發展。沒有“人文關懷”的學校不會走遠。所以,問題也意味著機遇。
自主性和多樣性是不可否認的,所以“學長團”也必須改變形式,退壹步講,減少學長團的組織形式對個人的“情感羈絆”的束縛。考慮到其內涵與關愛社會壹致,將以關愛社會的形式發揮其作用,增加其自由度,將學生組織的模式轉變為社團的金牌活動形式。這樣更有利於“高年級組”模式的初步嵌入。
愛心社平時的活動主要是各個部門舉辦的。其實部門之間的聯系並沒有那麽緊密,更不要說社會上大家都互相認識了。所以“學長團”活動正好提供了壹個團隊合作的機會,緊密結合了社團成員,擴大了交際圈,增加了信息交流的頻率,每天的交流和發揮更多的是面對面而不是水團。其實心是陌生的。其次,壹旦俱樂部的所有成員被召集在壹起,就會有足夠的人來安排任務。大家討論壹下壹個小組應該有多少人,應該帶多少新生參加活動。如果人手不夠,我們可以用海報甚至講座來招人。人多了,就可以在俱樂部裏組織“團隊訓練”,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形成團隊。
活動初期非常艱難,人氣是重要因素。活動必須通過時間形成“品牌”才能在學生心目中占據壹席之地,所以相應的,微信平臺和QQ平臺的推廣也要跟進。其次,也要做好適當的加分和課時證明,滿足學生自我發展和自我證明的需要。學生壹旦意識到“學長團”活動的價值,就會有源源不斷的活力。
“高年級學生團”的活動必須獲得心理咨詢室的專業技術支持,因為大學生的心理更加復雜,這項活動對心理水平的要求也更高,心理咨詢師會為我們的活動提供更加專業的指導和建議。
其次,我覺得這個活動需要學校的支持,因為活動最好的起點就是軍訓。只是這個時候學生的聚合度最高,同時也急需高考的引導。更重要的是,大二學生在新生軍訓期間相對自由,活動結束後也不會像“高三組”那樣嚴格負責下壹屆,只是作為壹個活動,保證了大學生的“自主性”和“多樣性”。據我觀察,學校在引導新生入學方面做得並不好。校園文化的傳承,不過是壹場“軍訓歌唱比賽”,在操場上放歌曲,辦黑板報,跟聽導和國防生講經驗。所以借鑒經驗,可以把“高年級組”的價值告訴學校,爭取學校同意。我們可以拿出兩三個晚上的軍訓,吃完飯洗個熱水澡,換上自己的衣服,展現自己的個性。愛心社成員會分別在操場或教室組織“團隊訓練”。具體內容可參照“長者小組活動及組織形式”進行調整或創新,活動的組織形式可在會上進壹步討論。
形成這樣的局面還需要時間,但我看得出,把“高年級學生團”和愛心社結合起來,是壹個勇敢的舉動。其次,如果愛社真的能承擔起這個責任,將對校園的文化氛圍產生深遠的影響,西電和愛社都將迎來壹次革新。
(1)如果妳想更多地了解我的高中——深圳中學的校園文化,妳可以看看英蕭聲的文章《我的深中學觀》。應是2014屆畢業生,原名鐘大路,曾入選深中十大歌手大賽前十名,現就讀於陜西師範大學。希望未來西電能做到同樣的文化氛圍,那就更好了。
想了解更多不同人對高三群體的看法,請看百度貼吧——深圳中學。
① ②都是以網頁鏈接的形式附上,請看。
2016三月13
楊榮峰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