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數量多:鎮巴民歌近2000首,有愛情、生活、勞動、幽默、歷史傳說、兒歌等,從各個方面反映了鎮巴人對生活的向往和對愛情的追求,體現了壹種開放、樂觀、執著的精神。
三、音樂之美:鎮巴民樂多為四句單段,也有較為原始的兩句單估和復雜多變的多段滾腔。其調號和羽化調式居多。旋律自然流暢,旋律優雅簡約。既有柔美動聽的曲調,又有渾厚高亢的歌聲,非常動聽。
4.歌手:鎮巴民歌分布廣泛,參與者眾多。所有城鎮和村莊都舉行了民歌比賽。1995、2000年在全縣舉辦的民歌大寒,是在各鄉鎮初賽的基礎上。選出了優秀的歌手,男女老少都有。2005年,巴山鄉舉辦了壹次民歌大賽,有80多歲的老人,有十多歲的孩子,還有壹個“民歌之家”,三代十多人參加。巴山等鄉鎮也要求在縣城放映山歌,可見鎮巴山歌涉及人群之廣。第壹,數字。可分為兩類:壹類是統壹勞動節奏的號子,如“拉石號子”、“夯石號子”、“擡喪號子”、“船夫號子”;二是調節勞動情緒,如“背二哥號子”“打風箱號子”。上述歌曲的歌詞都不是很固定,多為即興創作,演唱形式多為“壹個領導,很多人”。
第二,民謠。歌詞多是關於愛情的,七言四句為主旋律,誇張的文字,四段為旋律。接著是兩句和多句滾板。壹般是勞動時唱的,有獨唱、合唱、二重唱。男人唱歌大多是高音,響亮,也有平聲,豪放,雄壯,無節奏感。女的都是平聲唱,纏綿細膩。他的壹些歌曲是即興創作並代代相傳的,如:《打仙桃》、《小腳紅繡鞋》、《四山夕陽紅》、《浪子對門種黃苗》、《清草去牛》等
第三,小調。反映人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人生感悟的民謠。歌詞以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六句為常見,壹般以多段形式出現,音樂多為單段結構,五聲調或羽調或音羽交替較為常見。有梁山伯與祝英臺、十裏亭、十思、十勸、上茶山、五藥谷等篇章。唱歌的地方壹般都在房子裏,院子裏。晚上,下雨天或農閑時,他們三五成群地唱歌。
第四,民謠。在當地民俗中很流行,婚內有歌。在婚俗中,女兒在結婚前夕哭嫁如歌,壹般會有母親和姐妹壹起哭唱。歌詞多附,七言兩句的結構較多。如《哭嫁歌》《母親訓女》《離母床》。男的禮儀中有乞食杯盤、取衣飯碗、鋪床、滾床、入座、上供神靈等吉祥喜慶的歌。
喪有孝歌。葬禮前夕,受害者請來了孝心大師,靈堂唱起了孝心歌。壹般來說,有兩個或四個以上的歌手,伴隨著打擊樂器。整夜唱歌和哭泣。歌詞大多是祖輩傳下來的歌本。從歌的開頭,到迎死,敬孝子壹杯酒,入朝程序,唱筆記本,寫詩謝酒,千回百轉,入園送亡。死者的後輩(多為女性)依棺而泣如歌,歌詞是現在就想唱,唱的是死者的艱辛,唱的是生者的悲哀。
日常生活中,民謠有“過生日”、“蓋房子說好運”等。還有勸誡歌,如十勸賢、十勸姐、十二月勸郎、戒嫖歌、浪子歌、玩錢歌、懶媳婦歌等。壹.書籍
1,鎮巴民歌都是用心代代相傳,幾乎沒有樂譜和印本。經過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從民間征集各類歌詞近2000首,編輯成《鎮巴民歌集》第壹、二卷。其中還印制了各種歌曲的代表性樂譜和相關照片。
2.1985之前,鎮巴縣民樂和鎮巴縣民歌被印成書。
第二,樂器
唱孝子歌有打擊樂器伴奏。有壹種自制的羊皮鼓,羊皮只蓋在壹面,另壹面是空的,看起來像當地用的小木盆,所以也叫盆鼓。壹邊是大鑼,另壹邊是雲鑼和釵,四個人跑吧。前奏和間奏中,主要是穩定節奏,烘托孝的氣氛。
三。視聽產品
上世紀80年代,縣裏有歌手錄音,但數量太少,盒式磁帶保存期短。這項工作需要進壹步改進。
第四,理論文章和著作
我縣音樂家致力於鎮巴民歌的研究和利用。胡·《山的啟示》發表在《人民音樂》第1987期;《用文字說民歌》發表於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探索》第三期(1986)。劉光郎、胡運用鎮巴音樂素材創作改編了大量作品,部分作品參加了全國及省市相關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