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我的隨筆

我的隨筆

自從畢業後選擇進入國企,我體會到了壹種從未有過的“時間充裕”感。我每天都有很多時間是自己用的,最重要的是時間。

因為我進來後被分配了壹個前端的崗位,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自學前端,包括HTML/CSS/JavaScript/jQuery/Vue/react,還整理了壹份60+頁的系統分析報告。最近真的覺得沒啥事做,所以想分享壹下在央企/國企做研發是什麽感覺!(因為感覺自己的情況應該和其他單位不相上下)

我可以用三句話表達我的真實感受:對高質量的需求很少,自我成長極其緩慢,信息地位極其低下。

為什麽這麽說?首先,分析信息部的需求來源。信息部通常是企業定位中的成本中心,其需求生成模式主要是自上而下,信息部上級的意誌是遵從業務部門上級的意誌。也就是說,在整個集團/企業中,信息部作為支撐部門,需要依靠外部(業務)發展規劃。

當然,除了外部需求,日常運營中也有壹些需求需要及時響應,但比例很小。但是,即使需求來源依賴於外部,只要有需求就是好鴨子,但實際上真正落到內部開發者手裏的需求是極小的。我統計過我所在國企壹個團隊(30到40人左右)每年的開發需求,大概是200個左右,其中自研團隊的研發需求占20%左右,大概200*0.2=40,平均每個月4個需求,加上簽訂外包合同遺漏的需求和日常運營中的意外需求,平均每個月的需求大概是6個。壹個群體大概有10個開發者,平均每人每月有1個需求。甚至有些月份根本不需要做需求。這些數據和集團內開發人員的實際工作量相差不大。

可見流入自研團隊的需求是很少的,而且已經是前期篩選出來的簡單需求,所以高質量的需求就更少了。可見,靠國企對R&D的需求數量和質量來積累自己的實力有點難~

需求的來源依賴於外部業務部門,需求的實現依賴於外部外包公司。看來信息部門只是起到橋梁作用。從投入產出的角度來看,集團/企業養壹群有錢什麽都不會的人是必然的,地位極低!

但是真的沒有辦法改變現狀嗎?從宏觀角度看,不難想到以下兩個改進方向:

1.從高層做起:信息部積極參與集團/公司的業務討論和設計,提高主動性和話語權;

2.從底層做起:改變信息部大成本中心的定位,減少外包,提高內部人員能力;

但想法總是美好的,康康微觀層面存在哪些矛盾就知道實施起來有多難了:

1,追求項目完美與提高開發者能力的矛盾:

不確定內部開發人員能否支撐項目順利完成,從降低風險和節約成本(短期)的角度來看,項目還是以外包為主,內部人員鍛煉的機會減少;

2.開發商素質參差不齊和福利待遇的矛盾:

要想從源頭上解決人員素質問題,就必須相應地完善物質激勵。如果不提高物質激勵,團隊的素質永遠得不到提高,擺脫不了依靠外包的局面,依靠內部團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相應降低。

3.依賴外包的現狀與提高部門話語權的矛盾;

提高部門話語權的前提是部門內的工作人員要能夠深入了解業務,從技術角度參與業務發展討論。目前關鍵的技術方案和實施開發經驗都掌握在外包商手中,所以信息部在業務和技術兩方面都被削弱了,不可避免地被視為成本中心。

要解決這些現實矛盾,壹是信息部門需要強大的勇氣和堅定的支持,給予內部人員巨大的成長空間,這顯然是基於國企求穩的風格,矛盾不可調和;為了解決矛盾2,還需要部門領導獲得上級的堅定支持和長遠的市場眼光。基於國企吃同壹個鍋的現狀,矛盾不可調和;有了前兩個解決不了的矛盾,就不可能解決第三個矛盾。

所以,壹定要擦亮眼睛。在國企做R&D,很可能就是這樣的現狀。也許現狀是可以改變的,但是誰也無法預測改變的時間和周期。所以,對於不想提前退休,甘於平庸,又想探索自身價值和能力邊界的小夥伴來說,在找工作的時候,要識別和避開這種工作能力無法提升,薪資待遇無法滿足,團隊工作氛圍不太積極的組織。如果不幸進入這類機構,要根據職業規劃及時止損,避免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

芮·達利奧曾說,“與失敗相比,我對無聊和平庸的恐懼要嚴重得多。對我來說,好事比壞事好,壞事比平庸的事好,因為壞事至少給生活增添了味道。”現在我所接受的平庸和平庸,正在為自己的又壹次收獲而付出,但這絕對不是我的終點,也是每壹個積極的夥伴給我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