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情況是,壹個初中生因為家庭教育模式帶來的壓力,無法繼續學業,於是選擇輟學,尋求心理咨詢。
咨詢過程中,病例因學業中斷而感到懊惱和焦慮。心理咨詢師的行動是幫助個案理解並支持他的決定,即選擇關註自己此時的內心感受,而不是忍受或無視已經出現的癥狀,在痛苦中繼續學習。
提出問題
這讓壹個新來的心理咨詢師很困惑:都說心理咨詢師應該保持價值中立,但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咨詢師的價值觀顯然是“內心感受和心理健康”比“外在學習”更重要,至少在現階段是這樣,所以心理咨詢師並沒有停留在價值中立的位置。
更深層次的問題來了。心理咨詢師之所以成為心理咨詢師,是因為其內在的價值體系壹定認為心理健康很重要。然後,在他們與來訪者的工作中,這個價值已經作為壹個隱藏的前提在後臺運作了。無論咨詢師如何在來訪者呈現的生活事件中保持價值中立,以“心理健康”為導向的價值觀從壹開始就存在。
輔導員又問:“那麽作為心理學家,我們需要把來訪者引向哪裏?什麽樣的價值觀或取向才能真正導致心理健康?我們真的有這個能力嗎?”
好問題。
我說這是壹個“好問題”,是因為很多心理咨詢師都問過這個問題,證明了這是每個人的問題,但其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也不是問題。
這些是誰的價值觀?
如果心理咨詢師認為我們可以引導來訪者的價值觀,那麽我們真的是自視甚高。如果有壹個行業或個人能夠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就說明有壹個絕對正確的集體價值取向,但實際上,絕對正確的符合所有人的價值取向在心理層面是不存在的。
那麽如何回答“關註內在”和“心理健康”的價值傾向從壹開始就在心理咨詢中作為前提條件運作的事實呢?
這時候心理咨詢師需要有壹個清晰的畫面,看到來訪者也看到自己,把自己的價值傾向和來訪者區分開來。
是什麽讓這個男人這個時候坐在妳對面?
是顧問嗎?當然不是!
是來訪者本人!
是來訪者自己做出了現在的決定,並在此時前往心理咨詢室尋求心理領域的專業幫助。“關註內在”、“心理健康”等口號在來訪者的表層意識中是明確的還是不明確的,但此時此地做出決定和行動的人是他自己。他沒有去其他地方,但他以心理咨詢師的身份來到妳面前。
因此,心理咨詢服務的產生自始至終都不是咨詢師的價值觀在起作用。心理咨詢只是作為壹個選項放在這裏。只有來訪者到這裏來取,輔導員才能形成工作聯盟,開始與他們合作。
誰在引導?
那麽,在工作聯盟中,我們應該把來訪者引向何方呢?也就是文章開頭的第二波問題“什麽樣的價值觀或取向才能真正引領來訪者走向心理健康?”
咨詢師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的清理自己的管道。我們作為管道越幹凈,我們投入自己的投射和防禦就越少。面對來訪者帶來的集體意識壓力,更容易靜下心來,清晰地反映來訪者想要表達的真實自我。
來訪者有自己回歸真我的方式,只是被層層舊模式和集體意識所掩蓋。道路被如此多的沙路障覆蓋,以至於他甚至分不清哪些是沙,哪些是道路的壹部分。他在心理咨詢師面前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更透明更專業訓練的心理咨詢師,通過來訪者的表情,壹點壹點的追溯方向。
理解來訪者的話,然後用越來越清晰的語言幫助他看清並確認哪些是自我回歸路上的碎石路障,哪些是這條路的磚石踏板——這就是咨詢師在做的事情——路和方向都是來訪者自己的。
引向何方?
那就更神秘了。對於壹些依賴型人格,沒有心理咨詢師的“權威指導”,來訪者的方向是什麽?妳不會把自己帶進溝裏吧?
這裏我想說壹下人的精神屬性。即人類內部是否存在壹個* * *普遍的終極目標,把人引向其內部最歡樂的地方,從內心的歡樂創造出外在世界的精神和物質的雙重繁榮。
富足不是壹個絕對的數量比較值,而是壹種滿滿的感覺。這種“不缺”的體驗表現在人們生活、人際關系、事業、娛樂、財富等方方面面。無論周圍如何變化,無論別人如何評價,總有壹個放心的自己堅定地站在中央,不患得患失,不東張西望,不偷外人的眼光,甚至不偷世俗的成敗。即使失去壹切,也永遠不會失去那個“我”。
原來的妳,那個創造了妳前後經歷的壹切的妳,是“不朽的,不潔的,不增不減的”,純潔而不汙,不會因為世俗的海而改變。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妳知道了,妳知道了這個“妳”的存在,妳能感受到這個存在,所以妳享受了某種占有,也就是我有我自己。
總是這樣。每次寫文章,我都知道自己要說什麽,但並不完全知道。只要我跟隨我的心,我總能回到中心源頭,從最初的源頭獲得信息。
原始自我
在心理咨詢中,引導來訪者前行,展現真實自我的“物”和回歸咨詢師的路,是每個人的“本真自我”,是我們的“最終歸宿”。這個“原”就像壹個球體的中心點,整個球體由無數條穿過這個中心點的直線組成。從球體表面看,人生經歷和模式千差萬別,但從中心點來看,這些直線所指的無數個方向,只是代表了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表現形式和不同的回歸路徑,而中心自我壹直都在。
當我們知道真正的自我是中心點時,我可以向任何方向嘗試嗎?我可以表現出任何形式?答案是,當然!這就是人在回歸自我,不被集體意識所束縛,活成真實的自己之後所表現出來的自由和多元。
這是心理咨詢的最終目的,讓每個人都活成自己。
心理咨詢的過程就是跟著來訪者沿著他的方向走向回歸中心的道路。不是輔導員的路,而是千萬條路中的來訪者自己的路。
聯盟中的分工
回到文章開頭,我說“這不是問題”。妳現在明白了嗎?從來不是輔導員在引導,而是來訪者自己在畫路。輔導員用“手電筒”幫他拍更清晰的照片,陪他壹會兒。至於去哪裏,什麽時候停下來,什麽時候開始,不是咨詢師能決定的,來訪者的內在自我會主導壹切。
清理“管道”,勇敢地走在自我回歸的道路上,是壹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應該也能夠做到的。
妳是誰?
最後,人真的有這個中心點嗎?只要問問自己有沒有感覺,喜不喜歡,舒服不舒服,就知道自己有壹個只屬於自己的“自我”,這個“自我”就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