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到目前為止李小龍所有電影的總票房值是多少?

到目前為止李小龍所有電影的總票房值是多少?

在香港電影史上,大部分時間裏,電影是壹種娛樂觀眾的文學作品。在這樣的地位下,在邵逸夫邵逸夫、鄒文懷等電影投資人的推動下,票房已經成為香港電影界衡量壹部電影成功與否的基本數據。所以,在香港電影史上,任何巨星的誕生,必然伴隨著他們在票房上的號召力,比如連續紅了30年的劉德華,還有90年代的《碧洲程頤》,還有以全國武術套路冠軍身份赴港的功夫巨星李連傑。這些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在票房上的絕對號召力。

現在很多觀眾都認為傳說中的李小龍的成功是因為他的功夫大師的身份,其實不然。在主演電影《唐山大兄》之前,李小龍壹直在美國好萊塢遊蕩。當時雖然他有武術家的身份,在美國公開當學徒,但很多好萊塢名人都是李小龍的徒弟。但此時的李小龍在華人世界並沒有廣泛的認知度。說的難聽點,李小龍在好萊塢基本就是在配角和跑龍套的範疇裏徘徊。

以至於在李小龍1970左右回香港談與邵氏影業老板邵氏的合作時,邵氏也以李小龍開出的15000美元高薪為由拒絕了李小龍的合作請求。邵逸夫拒絕與李小龍合作,基本上拒絕了下壹個時代的邵氏電影。由於與邵逸夫邵逸夫的談判未果,李小龍轉投剛剛離開邵逸夫的鄒文懷,另立門戶,成立嘉禾影業。1971年,由李小龍主演、聯合編劇的電影《唐山大兄》以319萬港幣打破了香港電影史上的票房紀錄。

《唐山大兄》的商業成功讓李小龍壹夜之間成為中國電影界的巨星。李小龍能取得如此轟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李小龍改變了香港武俠電影中傳統的動作風格。與以往的武俠片大量借鑒中國傳統戲劇中的動作設計不同,李小龍在片中的打鬥場面更接近實戰,他幹凈利落的打鬥風格讓觀眾耳目壹新。

李小龍的成功,成功地將香港電影從武俠片轉移到了功夫片。雖然兩類電影在風格上非常相似,但顯然後者更容易激起觀眾的觀影熱情。在《唐山大兄》票房空前成功後,剛剛創辦嘉禾影業的鄒文懷看到了希望,於是和李小龍趁熱打鐵,迅速上映了同樣由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和《猛龍過江》兩部功夫片。而這兩部投資預算不斷增加的作品,確實不負眾望。《唐山大哥大》之後,他們連續兩次打破香港電影歷史票房冠軍,在香港本土電影年度票房排行榜上從65438到0972占據冠軍和亞軍的位置。

李小龍的異軍突起,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使港產電影的票房紀錄從200多萬港幣迅速提高到500多萬港幣。這個票房數字大大超過了由大師級導演李翰祥執導,許冠文主演的電影《大軍閥》的300萬港幣票房。這個時候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李小龍的票房紀錄短時間內很難超越,至少李小龍的熱潮還會維持壹段時間。

然而令眾多影迷遺憾的是,李小龍不僅沒能保住票房紀錄,就連他傳奇而輝煌的壹生也在7月20日1973結束了。李小龍去世後的第六天,由他主演的最後壹部完整電影《龍爭虎鬥》在香港上映。然而,這部在全球斬獲2.3億票房的電影,在香港市場卻表現不佳,僅取得330萬港元的最終票房。李小龍主演的最後壹部完整的電影,在香港市場不僅沒有保持李小龍之前的強勁勢頭,就連這部電影也讓李小龍失去了兩年的年度票房冠軍,由他保持的票房紀錄也被另壹部現象級的香港電影打破。

這部打破李小龍票房紀錄的電影由導演楚原執導,埃利奧特·恩戈克、李京、金虎、何守信和沈殿霞聯合主演。它反映了香港普通人的生活。這部匯集了大量電影明星的正宗港片,是典型的明星作品。除了強大的主演陣容,本片還邀請了鄭少秋、李修賢、許冠英等大咖跑龍套。這部電影的導演楚原很有名。

楚原是與李翰祥、胡金銓和張徹齊名的蕭伯納的四大導演之壹。給觀眾印象最深的是他執導了大量由狄龍主演、改編自古龍武俠小說的武俠片。與胡金銓和張徹執導的原創武俠片不同,楚原執導的武俠片大多改編自古龍的同名武俠小說。楚原尤其善於把握古龍小說中人物的原始風貌和江湖意境。在楚原之後,很少有人能像他壹樣把古龍的江湖展現在大銀幕上。

李小龍的電影《龍爭虎鬥》之所以在香港市場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與電影《龍爭虎鬥》的國有化有關。在這部電影之前,李小龍主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三部電影都不同程度地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情結,尤其是李小龍在《精武門》中飾演的虛構民族英雄陳真。當他砸碎大屏幕上“東亞病夫”的牌匾時,踢到了“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

當時,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人迫切需要壹個中國形象的代言人,以便在世界舞臺上重塑中國人的形象。李小龍的武術家身份,強健的體魄,以及在大銀幕上的民族英雄形象,使他成為全世界華人的偶像。因為李小龍的成功,全世界的觀眾都認為中國人人都會功夫。從此,中國人徹底擺脫了“東亞病夫”的稱號,所以李小龍也成為了全世界華人的精神圖騰。

但在他的上壹部電影《龍爭虎鬥》中,這種民族精神明顯被削弱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變化,是因為這部電影是嘉禾影業和美國好萊塢電影公司華納兄弟的合作。這部電影鎖定了全球市場。為了配合本片的市場定位,影片主創放棄了李小龍之前演過的“民族英雄”形象。這種變化也使得影片在香港市場表現不佳,而在這個階段,李小龍剛剛去世,去世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了“醜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