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美國經貿升級的常識

美國經貿升級的常識

1.學習美國國際貿易有什麽訣竅?

1,正宗入門,進入主流國際經濟圈。

(斯蒂格勒開始被封殺)(見他的自傳《壹個不受管制的經濟學家》)2。光有天賦和勤奮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找到“竅門”。列表如下:1)向後而不是向前看文獻,換句話說,老文章用處不大。

2)找十幾個學科帶頭人,看看他們最近在研究什麽。這取決於未發表的工作文件。

3)不要等讀了很多才動筆,要邊寫邊讀。4)不要錯過任何演講的機會。

5)研究人員不應該從講課和教學中分心。(戴維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博士畢業)。

請談談美國對中國對外經貿發展的重要性。

與其說美國對中國對外經貿發展的重要性,不如說美國經濟、市場、金融的發展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美國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是目前中國外貿行業的重要市場。雖然我們公司正在不遺余力地開發美國以外的出口市場,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美國市場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事實上,與對外貿易相比,美國的金融政策對中國的影響更大:

1.目前主要的結算貨幣是美元,所以幾乎所有的商品都以美元計價。中國日益成為原材料凈進口國,美元匯率波動直接影響原材料成本,進而影響整個產業鏈。

2.中國購買數萬億美元的國債,不僅給中國的通脹現象帶來沈重壓力,而且隨時有貶值的風險,這與美國的經濟金融政策密切相關;

如果我們回顧壹下美蘇冷戰的過程,就會發現美國其實是通過金融手段(操縱油價)搞垮了前蘇聯。雖然中國不像前蘇聯那樣過於依賴石油出口收入獲取糧食。但對海外原材料市場的依賴度在增加,被控制的風險在增加。

3.用經濟全球化的相關知識解釋為什麽美國會打貿易戰損人不利己。

就像有人打妳,妳要還手壹樣。如果美國提高關稅,我們也會提高關稅,這將導致出口成本增加,出口量減少。對於外向型企業來說,影響非常大,收入下降,為了維持配方的運轉,不得不減少開支,裁員。這種影響對中國和美國都存在。

以上只是壹般情況。有時候貿易戰不壹定傷害自己。傷害自己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比如美國人消費能力強,在對外貿易中壹直處於逆差狀態。中國商品在美國的市場競爭力下降後,自然會被其他國家的商品取代。

4.國際貿易專業在美國留學的就業方向有哪些?

就業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畢業生可在* * *外經貿管理部門從事外貿管理工作,在外貿企業從事外貿業務和國際市場營銷工作,在國家機關、國民經濟綜合部門、商業部門、涉外企業、合資企業、大型工商貿易公司或企業從事貿易經濟、營銷和管理工作,在各大高校和科研單位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從近兩年的行業發展來看,急需的國際商務談判人員主要涉及信息與通信、生物工程與醫藥、環境保護、新材料與新能源、現代農業、地理空間信息技術等專業領域,以及與奧運會、世博會相關的建設,與市場開拓相關的活動,如招商引資、海外融資、上市、開拓海外市場等。國際貿易的交易額往往是數百萬美元。對於企業來說,國際商務談判人員是外貿企業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尤其是有專業證書和實踐經驗的國際商務談判人員,在獵頭市場上往往是難能可貴的。

美國國貿專業崗位:* *在外經貿管理部門從事涉外管理的公務員;進出口業務管理部門包括企業出口部門、外貿公司、中外運公司、涉外保險、專業銀行等部門的管理人員;涉外部門的實際工作崗位有外貿業務員、報關員、報關員、國際貨運代理、銀行國際結算人員、外貿代理等。就業前景本專業學生具有法律與商務相結合的知識結構,紮實的理論知識,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外語交流能力。適合在跨國公司、外向型企業、外資企業從事國際商務活動的商務代表、公證員、交易員、投資銀行家、管理顧問、房地產開發商、* *員工、財務分析師、品牌經理、進出口經理等職業,以及國際商務工程師、國際運營高級管理人才;或在涉外經濟貿易部門、機構中從事涉外經營管理、政策法規制定與實施、國際商務活動策劃的綜合性高級專門人才。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具有國際背景和全球視野的管理者將越來越受歡迎。

5.美國新經濟有什麽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經歷了二戰後罕見的持續高速增長。

在信息技術部的帶領下,從4月份開始,1991,美國的經濟增長率達到了4%,而失業率從6%降到了4%,通貨膨脹率也在下降。如果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美國消費品通脹率在1999年僅為1.9%,為34年來最小漲幅。

這種經濟現象被稱為“新經濟”。1996結尾美國《商業周刊》的壹篇文章認為,美國這種“新經濟”的主要推動力是信息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浪潮。

美國的“新經濟”有許多不同於以往的新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經濟持續增長自1991年4月開始復蘇以來,美國經濟持續增長超過120個月,遠遠超過戰後經濟持續增長50個月的平均時期。成為戰後美國第三長的經濟增長期。自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經濟率先走出世界經濟危機以來,美國經濟年均增速超過日本、德國等主要競爭對手,從而扭轉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經濟增速落後於日本、德國的局面,使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實力相對回升。(2)就業人數不斷增加,失業率穩步下降。隨著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以裁員為主要內容之壹的“企業重組”,美國的結構性失業日益突出,就業形勢急劇惡化。

1991美國失業率升至6.7%,1992就業形勢繼續惡化。全年失業率高達7.4%,失業人口超過900萬。從1993開始,美國就業形勢開始好轉,失業率穩步下降。從1998到2月跌至4.3%,為美國30年來最低水平。

(3)物價漲幅保持在較低水平,消除了* * *過去長期面臨的通脹壓力。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1992跌至30後,至今沒有反彈,在1998時僅為1%。GDP的通貨緊縮物價指數從1990年的4.3%逐漸下降到1993年以來的2%。1997四季度指數僅上漲1.5%,全年為1.8%,自1965以來。

(4)出口貿易增長勢頭強勁。在過去的10年中,美國勞動生產率的顯著提高和勞動力成本優勢增強了美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在1991-1994期間,美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近12個百分點,超過了日本和西歐國家的增長速度。

在美國勞動生產率迅速提高的同時,其單位勞動成本在20世紀90年代卻增長緩慢。由此,美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使美國在90年代初的半導體和汽車等領域重新奪回了世界第壹的位置。(5)聯邦財政赤字逐年減少。由於克林頓強有力的增稅減支政策,美國聯邦財政赤字從1992年的2892億美元逐漸減少到96年的11680億美元,聯邦財政赤字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重也從65438+下降。

從65438年到0997年,美國實際聯邦財政赤字只有226億美元。1998年2月,美國國會終於通過了克林頓提出的預算平衡方案,力爭到1999年消除聯邦財政赤字。事實上,美國聯邦政府在1998年實現了728億美元的財政盈余。

不僅是美國,西歐經濟體也出現了類似的跡象。長期以來,歐洲壹直受到增長停滯、勞動力使用受限和預算不可控的困擾。

令人高興的是,這裏的經濟活力開始顯現。經過多年的經濟停滯,由11國家組成的歐元區在1999年的增長率超過了3%。

失業曾經是困擾歐洲大陸的壹大社會問題,現在其失業率也降到了10%以下。在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法國,私營部門創造的就業機會也達到了30年來的最好水平。

從赫爾辛基到裏斯本,許多公司都在大力投資新的信息技術。因此,高盛(Goldman Sachs)駐法蘭克福首席經濟學家托馬斯·邁耶(Thomas Mayer)總結道:“毫無疑問,歐元區正在形成壹個新的經濟。"

他說,以知識為主導的企業的快速增長以及電信和其他市場的完全放松管制清楚地表明了這壹點。"它應該像美國壹樣提高資本和勞動生產率."

他補充說,“關鍵是新經濟能否在歐洲站穩腳跟,以及增長是否有足夠的後勁引發像美國那樣的投資熱潮。”巴黎顧問聖艾蒂安估計,如果形成投資熱潮,新經濟將迅速增長,取代“舊世界”,歐洲有望迎來繁榮的新時代。

“新經濟”也正在亞洲出現。雖然兩三年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爆發了金融危機,但現在已經走出了危機。

無論是* * *還是民眾,都對新經濟充滿樂觀的希望。在經歷了兩年多的危機之後,大公司的管理者和決策者們急切地期待著信息技術的擴張、互聯網的發展和全球商業行為能夠帶來巨大的回報。

在許多董事會議上,最令人興奮的話題是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和電子商務的整合及其對該地區生產力和消費的巨大影響。沒有人認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可以在壹夜之間完全轉型,但亞洲也享有後發優勢,即只需要從美國引進被證明有效的新經濟模式,從而極大地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

簡而言之,新經濟起源於美國,但新經濟的浪潮已經席卷全球。新經濟到底是什麽?好像是春潮。當世紀的第壹個春天到來時,全世界經濟界人士和企業都把目光投向了這壹經濟現象:源於美國的新經濟。

在這麽短的時間內被這麽多人關註和研究,已經證明了新經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新經濟到底是什麽?是不是像潮水般湧來,然後又悄無聲息的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