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通信衛星(中興、鑫諾)
通信衛星不受地形限制,可以實現地面遠距離通信。地球靜止軌道上的3-4顆通信衛星可以組網,實現全球實時通信。對於大家來說,更多的是衛星電視和移動通信。在沒有基站的偏遠地方,衛星電話幾乎是與外界聯系的唯壹方式。
1.2.氣象衛星(風雲)
4月1日,1960年愚人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TIROS 1衛星發射成功。這顆衛星攜帶了相機,被很多同事嘲諷:相機在那個高度能看到什麽?有什麽用?這是浪費錢。
結果出人意料:壹幅又壹幅雲圖被傳回地面,雲圖的變化可以幫助分析地面的氣象情況,於是世界上第壹顆氣象衛星誕生了。
隨後,氣象衛星越來越多,覆蓋範圍和遙感手段也不再局限於可見光的雲圖。氣象衛星第壹次使人類能夠無死角地預報世界各地的天氣,這是地面設備和探空設備所不具備的。氣象衛星填補了地球上大量的氣象盲區。氣象預報已經逐漸影響到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氣象衛星預報的氣象災害所創造的時間,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和不可估量的財產損失。
有些人可能會抱怨天氣預報不準確。其實天氣預報都是概率分布。比如今天上海陰天的概率是0.13,小雨的概率是0.62,中雨的概率是0.20,大雨的概率是0.05。這是實際情況,但是妳能接受大眾的預測嗎?即使小雨的概率是0.62,也是不可接受的。天氣預報是壹個非常復雜的數學模型,蝴蝶效應使得人們甚至無法預測十多天後的準確天氣。
我國的氣象衛星是風雲系列,包括在軌的風雲壹號系列、風雲二號系列、風雲三號系列。
1.3.遙感衛星(高分,海洋,資源,環境等。)
氣象學:
中國氣象局開展了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地表災害監測等氣象衛星背景數據的建立和驗證工作。,主要利用高分壹號數據驗證氣象衛星長時間序列湖泊水域面積估算的精度,建立實驗並驗證氣象衛星稭稈焚燒火面積估算背景數據集的精度,驗證氣象衛星湖泊藍藻水華面積估算的精度。
測繪: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利用高分壹號衛星數據,在東北邊境、長三角、黃土高原、珠三角、東海島礁、南海島礁、地震災區都江堰、雲貴高原等地區開展測繪產品示範應用。
海洋:
國家海洋局示範了高分壹號衛星數據在海岸帶監測、海水養殖監測、海冰監測、懸浮泥沙遙感監測等方面的應用。
健康:
衛生計生委利用高分壹號衛星數據開展了血吸蟲病和登革熱疫情監測與評估應用示範、京津冀高速公路周邊居民健康風險評估應用示範、湖南甘南礦山周邊居民健康風險評估應用示範,均取得了壹定的應用效果。
統計數據:
在2013年中國農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統計調查中,國家統計局完成了河北、遼寧、山東、湖北、黑龍江五省秋糧和新疆棉花種植面積遙感調查。2014年,開展了安徽、山東、河北三省近200個縣的小麥、水稻、玉米遙感調查,圓滿完成了糧食產量監測相關的重要任務。
統計數據:
中國地震局利用高分壹號衛星數據成功解譯了2014年2月新疆玉田地震新增地表破裂帶信息,確定了震中位置,為該地區地質構造和發震構造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持。2013年7月監測震區道路受損情況,為搶險救災提供信息支持。利用高分壹號衛星數據完成了青藏高原東北角示範區和首都圈示範區的地質構造解譯,為該地區發震構造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
農業:
在2013-2014全國冬小麥種植面積監測中,高分壹號衛星數據有效保障了我國年度糧食產量監測重大任務的圓滿完成。到2014年3月,農業部已完成14個冬小麥主產省(自治區、直轄市)冬小麥種植面積遙感監測,正在開展全國冬油菜主產區油菜種植面積遙感監測。
農業部利用高分壹號衛星數據完成了我國南方秋播油菜主產區油菜種植面積遙感監測,涉及湖北、湖南、江西等12個省市,覆蓋200多個縣市。
農業部利用高分壹號衛星數據完成了全國農業區劃數據庫遙感制圖,提供了以縣級行政區劃單元為基礎的制圖產品,成為全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基礎數據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農情、農業災害監測與評估、農業資源調查與評價提供了基礎數據。
在中國北方草地植被遙感監測方面,利用高分壹號衛星16m多光譜數據,對中國北方草地生長、草地生產力和草地沙化進行監測。改變過去使用低空間分辨率數據的情況,提高系統的監測精度。
在我國北方設施農業遙感監測中,以高分壹號衛星的2m/8m融合數據為主要信息源,監測我國北方蔬菜主產區溫室大棚的空間分布和數量。
環境保護:
環保部利用高分壹號衛星數據開展了京津冀地區氣溶膠和顆粒物空氣質量監測應用示範,太湖、巢湖水華、葉綠素a、懸浮物、透明度遙感監測應用示範,南京夾江等飲用水源地葉綠素a等水質遙感監測應用示範,廣東象頭山、山西小五臺山、青海可可西裏等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幹擾監測。內蒙古黑岱溝礦業開發環境影響評價,北京、廊坊、桂林等地城市生態用地信息提取時序遙感監測,結合地面同步或準同步實驗觀測,開展階段性驗證和產品精度評估,為日常環境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國土資源:
在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監測核實項目中,利用高分衛星數據監測二、三、四類地區土地利用新增建設用地位置和面積,以及耕地、園地、建設用地、水域等典型類型土地利用宏觀監測,為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土地利用衛星執法檢查和土地數據參與宏觀調控提供基礎信息。
在礦產資源調查中,利用高分壹號衛星數據,在我國主要成礦區帶開展遙感地質調查。參考現有地質資料,擬定全區巖性、構造地質解譯標誌,編制遙感地質解譯圖,用於野外踏勘和礦產資源調查評價,提高資源調查評價效率。
在地質災害調查和監測中,可利用高分壹號衛星數據分析地質災害形成發展的環境地質背景條件,編制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和分布的遙感解譯圖,為災害防治提供災害空間分布特征信息。目前已在雲南東川、湖南資興等典型滑坡易發區的地質災害調查監測中得到應用。
在礦產資源開發現狀調查監測中,高分壹號衛星數據已廣泛應用於河北、江蘇、黑龍江等地的礦產資源開發監管,可調查監測礦產開采狀況和涉嫌違法礦產分布、占用情況圖,支持國家礦產資源開發衛星執法工作,為礦政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在生態地質環境調查中,高分壹號衛星的數據可用於環境因子的遙感解譯,對其演變過程及其變量的調查與監測,以及對其社會經濟影響的評價。目前已在東北地區開展了地質地貌、邊界河岸線、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的解譯工作,為邊界的防治和管理提供了當前的背景資料。
運輸:
交通部利用高分壹號衛星數據,開展了高分辨率遙感影像在航標提取、多光譜影像在內河航道水文泥沙反演中的應用,實現了高分辨率遙感在交通領域應用的突破。
水利:
水利部利用高分壹號衛星數據開展了黑龍江地表水源、灌區、河湖水量分布、特大洪水等遙感監測,取得了重要應用成果。
利用高分壹號衛星數據對南水北調京石段重要水源地崗南水庫蓄水量進行連續監測,不斷更新崗南水庫水位-面積、水位-蓄水量曲線監測,為南水北調工程順利實施提供遙感信息支撐。
利用高分壹號衛星數據對內蒙古河套灌區進行了灌區遙感監測,為農業生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持。利用高分壹號衛星數據,對長江湖北段和淮河中遊的水量分布進行了遙感監測,為水土保持監測和評價提供了支持。
城市規劃: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利用高分衛星數據2065,438+03,在33個城市、100多個城市開展了城市土地利用變化遙感動態監測,為城鄉規劃監管提供了輔助信息支持。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執法檢查中,在60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開展了遙感動態監測,為及時糾正和查處違反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建設行為提供了信息支撐。
民間減災:
民政部利用高分壹號衛星數據,對強臺風“菲特”及其殘留雲系造成的浙江省余姚市洪澇災害進行精細遙感監測,為防災減災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撐。
海洋
中國海洋環境監測衛星“海洋壹號”主要用於海洋水色、水溫等環境因子的探測,服務於中國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河口港灣的建設與管理、海洋汙染監測的防治、海岸資源的調查開發和全球環境變化的研究。海洋二號的主要任務是探測海面風場、溫度場、海面高度、波場、流場等數據。
可能跟大家的生活沒有太大關系,但是對漁業和海洋資源有幫助。
資源
資源1主要用於監測土地資源的變化;估算森林蓄積量和作物生長量,迅速查明洪水和地震的估計損失,並提出對策;提供沿海經濟發展、灘塗利用、水產養殖、環境汙染等動態信息;同時,發掘地下資源,使其得到合理開發和利用。?
環境
中國專門用於環境和災害監測的對地觀測系統的衛星系統。
明星任務
利用多光譜和高光譜探測手段,形成對地物的大範圍觀測和高光譜遙感能力,為預測災害和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提供信息,為快速、科學地評估災情和環境質量提供信息。
b星任務
利用多光譜和紅外光譜探測手段,形成大範圍觀測地物的能力和探測地表溫度的能力,為預測災害和生態環境的發展趨勢提供信息,為快速科學評估災害和環境質量提供信息。
1.4.導航衛星(北鬥)
北鬥系統致力於為各類用戶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功能,提供24小時全天候無通信盲區服務,為全球用戶提供免費、優質、高可靠的服務,並不斷提升其性能。北鬥兼具定位和雙向通信能力,能夠獨立完成移動目標的定位和調度功能。
說得更貼切壹點,我們的手機、汽車、鐵路航空、救災、貨物運輸,都將越來越依賴北鬥提供的服務。所有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
1.5.可回收衛星
主要表現在太空育種上。雖然現在對轉基因有激烈的爭論,太空育種的變異有好有壞,但是太空育種是經過多年的自交選育篩選出來的。
其他還包括土地普查、地圖測繪等功能。
2.空間資源和空間災害的防治(神舟、天宮、嫦娥、實踐)
這部分人類剛剛起步,但即使月球和小行星富含各種礦物質,不被地面慣壞的太空物理特性(如真空球誤差小,太空輻射強度高),拉格朗日點(嫦娥二號飛行)的飛行器也不需要消耗軌道維護的能量。
太空危害包括防治太陽黑子、高輻射宇宙射線和太陽風,這些也是人類探索太空所必需的。
3.空間技術
航天是壹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很廣。只有提高機械、電子、材料、化工等諸多科學技術的綜合水平,航天技術才能上壹個臺階。因此,航天技術的水平可以代表各個行業在某些方面的綜合水平。
往往我們用的芯片、電路、結構也有民用的低可靠性版本,航天的產量很低。有為航天自主研發的裝置和設備,很多都是互相借鑒,從工業級的裝置和設備中吸取經驗,難以計數。從組件到太陽能電池板,都有這些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