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工程建設行業供應鏈管理研究?

工程建設行業供應鏈管理研究?

建築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業主需求不斷變化,傳統的工程建設項目管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環境的變化。通過制造業與工程建設的類比,將供應鏈管理模式引入到工程建設中。根據工程建設行業的特點,提出了工程建設供應鏈管理的五個業務流程。

壹.供應鏈和供應鏈管理

1.供應鏈。供應鏈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制造業。是指在商品生產和流通過程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的控制,圍繞核心企業,連接原材料供應商、運輸商、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和最終消費者的供求網絡。(參考建築中文網)

這個概念有三層含義:(1)商品的價值形成活動包括制造、加工、采購、流通和銷售,目的是為消費者創造和提供價值。(2)供應鏈的跨度從提供原材料的企業開始,經過制造商、分銷商、批發商、配送中心和零售商中的全部或部分企業,最後到達消費者。(3)供應鏈中的企業之間是上下遊關系,這些企業按照商品流動的順序形成的網絡就是該商品的供應鏈。

供應鏈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是流通組織和營銷的重要形式。它以市場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化經營的優勢,將生產和消費有機地連接起來,對生產和流通具有直接的引導作用。

2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管理包括所有計劃和管理活動以及所有涉及采購、外包和轉換的物流管理活動。即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供應鏈中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價值流和工作流。它是從供應商,經過運輸商、制造商、批發商和零售商,到最終消費者的全要素、全過程的綜合管理模式。供應鏈管理本質上是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供需管理的集成。

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使整個供應鏈從原材料采購、加工生產、分銷配送,到商品銷售給客戶,建立壹個優化的高效率的商品供應系統,從而降低整個供應鏈的物流成本,大大提高運作效率,提高對客戶的服務水平。

二、工程建設行業的供應鏈

1工程建築業的基本特征。工程建築業不同於制造業。其產品不是獨立的物品,而是空間固定、體積巨大、生產流程相似的工程設施。工程類型可分為水利、工業、化工、石化、房建、道路、橋梁等工程產品,但每壹類工程產品又可細分為土方開挖、鋼結構制作、鋼筋混凝土澆築、電氣儀表、管道容器、機械設備安裝等生產過程中的工藝流程。雖然項目的種類很多,但是* * *的壹個共同特點就是每個項目都是按照立項、融資、設計、招標、采購、施工、驗收的程序進行的。同時,工程建設行業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產品規模大,生產周期長,施工單位多,管理協調復雜;(2)產品具有多樣性和不重復的特點,壹般采用單件生產。

應根據現場條件確定設計和施工;(3)產品在同壹地點生產和使用,對內物流的需求(鋼筋、水泥、砂、磚、機械設備等。)較大,存放條件相對簡單。外向物流量(土方)隨場地條件變化,需求時間集中;(4)工程建設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對人力資源需求大,工人技術含量相對較低;(5)工程建築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具有階段性和流動性的特點。影響安全生產的因素很多,受自然條件影響大,不確定因素多,管理難度大,需要提前做好充分準備。

2工程建設行業供應鏈。根據工程建設行業的特點,相對於制造業,工程建設行業的供應鏈可以定義為:在工程建設中,以總承包企業為核心企業,通過控制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將設計工程師、咨詢工程師、材料供應商、工程分包商、勞務分包商、設備供應商、設備出租商和業主連接成壹個整體的供需網絡模型。

工程建設行業的特點決定了這條供應鏈除了具有制造業供應鏈的壹般特征外,還有其自身的特點:(1)工程建設是典型的訂單式生產,產品需求方(業主)在供應鏈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業主既是工程項目的發起者,也是受益者。這種雙重身份讓他不僅要分階段提供資金讓整個供應鏈順暢運轉,還要監督工程質量。(2)由於工程施工生產的單壹性和流動性,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相對松散,供求關系是臨時性的。

三、工程建設行業的供應鏈管理

(壹)工程建設行業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工程建設行業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以核心企業為中心,整合供應鏈中的所有節點企業,實現整個施工、運營、物流系統的集成、協調、整合和同步。即從項目招標、設計、咨詢、材料采購、設備租賃、采購、項目建設,到項目竣工、驗收、移交給業主,各個環節通過供應鏈信息管理系統高效協同工作,形成最優的項目建設運營體系,降低整個供應鏈的物流成本和建設成本,提高項目質量,縮短工期,提高整個供應鏈的經濟效益,同時提高對業主的服務水平,滿足業主的要求。

(B)建築業供應鏈管理的好處。工程建設行業供應鏈管理可以降低整個渠道的物流成本和施工成本,使工程建設行業更具競爭力,提高業主的服務水平,創造價值優勢。

1.降低庫存成本。工程建設行業供應鏈管理的物流成本主要是降低庫存成本。在傳統的商業往來中,供應鏈上下遊企業之間缺乏溝通與合作。材料供應商不知道工程施工員對材料的消耗狀況和速度,也不知道施工員什麽時候訂貨。因此,生產和供應的組織只能依靠自己的主觀判斷。同樣,建築商也不知道供應商的庫存情況,也不知道供應商能否及時供貨。在確定訂貨量時,他們只能依靠自己的數據。由於供應鏈中的供需信息無法共享,渠道透明度不高,信息錯誤的“牛鞭效應”無疑增加了供應渠道中的不確定性。為了保證供應,維持生產,各企業都傾向於增加自己的庫存,這不僅占用了大量的營運資金,也造成了庫存成本的增加。

在有效的供應鏈管理中,上述情況是可以避免的。通過供應鏈信息管理系統和EDI,生產、銷售、庫存、配送的信息和數據可以被各方共享。供應鏈上的每壹個成員都能及時清晰地掌握整個渠道的物流、在途運輸配送、庫存、客戶需求等情況,渠道風險和不確定性大大降低。在此基礎上,企業可以根據市場供求信息即時調整生產和配送,用信息替代庫存。

2.降低施工成本。工程建設供應鏈管理的第壹個方面是通過信息共享,減少供應鏈上遊企業的供貨延遲和供貨中斷以及下遊企業停工造成的建設成本增加。二是通過供應鏈的集成管理和協調,咨詢工程師、設計工程師、工程承包商、材料供應商可以在項目決策階段獲得相應的信息,了解和評估業主對項目的期望及其在法律、建設用地、流動資金等方面的支持能力,提出各種方案進行優化匹配,從而提高設計方案的科學性和可施工性,達到降低工程成本、縮短工期、提高工程質量、降低風險的效果。

(3)工程建設行業供應鏈管理的業務流程。成功的供應鏈管理需要改變以往只管理單壹流程的模式,管理壹系列的集成流程。其目的是使供應鏈中各節點企業的管理者使用統壹的語言,在標準化業務流程價值的基礎上有效合作。

工程建設行業供應鏈管理涉及五大業務流程。這五個流程分別是:(1)工程招投標管理;(2)業主服務管理;(3)施工過程管理;(4)供應商和分包商之間的關系管理;(5)工程維護管理。

1.工程招投標管理。項目招標管理過程提供了壹種全面了解業主、競爭對手和招標項目相關信息和資料的方法。通過這壹步,管理者可以了解業主的實力、資信、項目的批準情況、資金和主要設備的落實情況、競爭對手的管理水平和施工實力以及招標文件中的所有信息。目的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分析、處理和評估,制定合理的投標策略,提高中標率,有效規避風險。

2.業主服務管理。業主服務管理表明了企業對業主的態度。業主服務包括定期向業主通報業主關心的設計、采購、質量、工期、成本以及各種問題,為業主提供他們想了解的各種實時信息,與業主建立良好的關系,獲得業主持續的資金支持。

3.施工過程管理。施工過程管理包括與以下生產活動相關的活動:項目前期準備、材料的采購、運輸和儲存、按專業組織和協調施工、項目質量的管理和控制、設計單位和業主的批準。這個過程的目的是在保證工程質量和工期的前提下,以盡可能低的總成本完成工程建設,縮短工期。

4.供應商和分包商關系管理。供應商和分包商關系管理的過程就是如何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和分包商(相同的企業價值觀、戰略思維、相互信任,以及各自可利用的核心競爭優勢)並建立及時協調矛盾和沖突的機制。核心企業在項目開始時與供應商和分包商制定戰略計劃,在項目設計完成前與供應商和分包商協調施工和采購。其目的是與供應商和分包商建立並保持長期的合作夥伴關系,大大降低采購成本和施工成本,提高工程質量,縮短工期。

5.工程維護管理。工程維修管理的過程是在工程竣工後的保修期內,為業主提供工程操作技術、維修方法和維修服務。其宗旨是提供優質服務,維護業主權益,提高企業信譽,獲得市場認可。

參考資料:

1詹姆斯r斯托克,道格拉斯m蘭伯特,邵曉鋒,翻譯。戰略物流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2盧李寧和李。建築行業供應鏈管理探討[J].工業工程,2002,(6)。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