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2:工業化和工業化的融合是什麽意思?兩化融合誕生於黨的十六大,並被黨的“* * *”進壹步提升為“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可見中國對自身發展階段的深刻認識。然而,理解的背後是如何將這種國家意誌推向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主體——工業企業。目前,工信部確定了“系統推進、多維推進、重點突破”的總體思路,即宏觀、中觀、微觀、線(行業)、面(區域)、點(企業)三級推進思路。在區域層面,也確定了八個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試點地區,開始了新的探索。但在最重要的“融合是什麽、如何融合”,即微觀企業層面,工信部尚未采取任何實質性措施。
問題3:美菱公司工業化與現代化融合的政策是什麽?親,方針是:統籌規劃,家電領先,創新高效,回饋客戶。
問題4:工業化和現代化壹體化的政策是否與本組織的企業戰略相壹致?工業化與現代化融合管理體系包括數據、技術、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四個相互關聯的要素,涵蓋管理責任、基礎保障、實施過程和評價改進四個相互作用的管理領域。
問題5:企業整合的總體目標應該是什麽?根據調查統計分析,只有48家企業全面實現了基本管理制度(OA、MIS等制度),僅占總數的7.5%,59.9%部分實現,208家企業尚未實施,占32.6%;只有30家企業全面實現了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包括CIMS、ERP等系統),僅占4.7%,僅有196家企業,占30.7%,412家企業,占64.6%,尚未啟動。只有8家企業基本實現了電子商務,僅占1.2%,482家企業尚未起步,占75.5%;雖然有435家企業建立了網絡,占68.2%,但只有18.3%(117家企業)每周更新壹次信息;只有265,438+0.6%的企業(65,438+038戶)開始了初步的電子商務,但電子商務的銷售額僅占2000年638家企業總銷售收入的0.65,438+09%。從企業信息化進程來看,信息系統建設水平仍處於壹般事務處理和簡單信息管理階段,呈現出嚴重的信息孤島,資源無法共享,信息化建設的綜合優勢無法發揮。從系統應用和網絡增值服務來看,除CAD系統和財務管理系統的應用外,整體效果並不明顯和理想,與國外水平差距較大。2.企業信息化投入少,結構不合理(1)。“九五”期間國內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資遠遠低於國外大型企業。企業信息系統建設和系統應用的累計投資僅占企業總資產的0.22%,而發達國家大型企業信息化投資壹般占總資產的5%以上。據調查,2000年,中國石化集團、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中國長城電腦公司、上海寶鋼集團和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公司這五家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僅分別占當年銷售收入的0.09%、0.67%、1.08%、0.22%和0.17%。(2)國內企業之間的投資也不平衡。從現階段企業信息化投資結構圖可以看出,企業信息化建設投資存在重建設輕維護更新、重硬件輕軟件、重網絡輕資源、重技術輕管理等傾向和誤區。這樣的投資結構無法保證企業信息系統的建設、維護和更新與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之間的協調發展,造成路上無車或車多的現象,不利於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健康發展,不利於通過信息化真正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管理水平和核心競爭力。(3)企業信息化投資結構不合理。3.“壹把手工程”原則沒有得到有效落實。調查結果顯示,很多企業反映領導對信息化重視不夠,信息化意識不強,觀念陳舊,目光短淺。認為企業信息化是技術工程,是技術部門的事,信息中心、辦公室或科技部門抓就夠了,不能充當企業信息化的火車頭。4.缺乏企業信息化人才,尤其是復合型人才。個別人員的觀念需要改變。當然,企業信息化建設必須由領導親自推動,但如果沒有系統了解和掌握信息知識和技能的管理、技術和執行人員的密切配合,仍然很難取得成功。據調查,企業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尤其是既懂業務又懂管理、懂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此外,近年來,由於部分企業效益不佳,人才激勵政策不到位,企業信息化骨幹人才尤其是復合型人才流失嚴重,對企業信息化建設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響。個別人員觀念滯後。在實施信息化之前,企業采用的都是傳統的手工方式,所以手工人員相對較多。信息化實施後,工作效率的提高,傳統業務流程的重組,勢必會影響壹部分人的工作。信息化實施過程中的壹些小問題被個人誇大了,給信息化建設帶來了壹定的負面影響。針對這種情況,企業壹方面要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另壹方面要加強思想教育,進行正確的引導,把現代意識、市場觀念、效益觀念、競爭觀念灌輸到個體人員中去。......& gt& gt
問題6: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四個方面主要是技術、產品、業務、產業四個方面的融合。換句話說,兩化融合包括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業務融合、產業衍生四個方面。技術集成是指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集成,產生新技術,促進技術創新。比如汽車制造技術與電子技術融合產生的汽車電子技術,工業與計算機控制技術融合產生的工業控制技術。產品集成是指將電子信息技術或產品滲透到產品中,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比如普通機床加了數控系統就成了數控機床,傳統家電采用智能技術就成了智能家電,普通飛機模型加了控制芯片就成了遙控飛機。隨著信息技術含量的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業務融合是指將信息技術應用到企業的R&D、設計、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促進業務創新和管理升級。例如,計算機管理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手工賬本,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網絡營銷已經成為壹種新的營銷方式,受眾數量龐大,營銷成本大大降低。產業衍生是指工業化和現代化融合可以催生的新產業,形成壹些新的業態,如工業電子、工業軟件、工業信息服務業等。工業電子包括機械電子、汽車電子、船舶電子、航空電子等。工業軟件包括工業設計軟件和工業控制軟件。工業信息服務業包括工業企業B2B電子商務、工業原材料或成品大宗交易、工業企業信息咨詢等。
問題7:工業化和工業化的融合是什麽意思?兩化融合誕生於黨的十六大,並被黨的“* * *”進壹步提升為“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可見中國對自身發展階段的深刻認識。然而,理解的背後是如何將這種國家意誌推向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主體——工業企業。目前,工信部確定了“系統推進、多維推進、重點突破”的總體思路,即宏觀、中觀、微觀、線(行業)、面(區域)、點(企業)三級推進思路。在區域層面,也確定了八個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試點地區,開始了新的探索。但在最重要的“融合是什麽、如何融合”,即微觀企業層面,工信部尚未采取任何實質性措施。
問題8: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融合包括哪些方面?
信息化和工業化主要在技術、產品、業務、產業四個方面融合。換句話說,兩化融合包括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業務融合、產業衍生四個方面。
技術集成是指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集成,產生新技術,促進技術創新。比如汽車制造技術與電子技術融合產生的汽車電子技術,工業與計算機控制技術融合產生的工業控制技術。
產品集成是指將電子信息技術或產品滲透到產品中,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比如普通機床加了數控系統就成了數控機床,傳統家電采用智能技術就成了智能家電,普通飛機模型加了控制芯片就成了遙控飛機。隨著信息技術含量的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業務融合是指將信息技術應用到企業的R&D、設計、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各個環節,促進業務創新和管理升級。例如,計算機管理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手工賬本,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了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網絡營銷已經成為壹種新的營銷方式,受眾數量龐大,營銷成本大大降低。
產業衍生是指工業化和現代化融合可以催生的新產業,形成壹些新的業態,如工業電子、工業軟件、工業信息服務業等。工業電子包括機械電子、汽車電子、船舶電子、航空電子等。工業軟件包括工業設計軟件和工業控制軟件。工業信息服務業包括工業企業B2B電子商務、工業原材料或成品大宗交易、工業企業信息咨詢等。
問題9:工業化和工業化的融合是什麽意思?工業化和工業化的融合包括哪些方面?信息化和工業化主要從技術、產品、業務、產業四個方面進行。
問題10: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的九大管理原則是什麽?二合壹整合管理體系的九大管理原則是:
1,專註於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原則。
我們應該明確與他們的戰略相匹配的可持續競爭優勢的當前和未來需求,並確保將這些需求作為工業化和現代化融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兩化融合的壹切工作都是圍繞獲得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展開的。
2.保持戰略壹致性的原則。
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目標應確保其與企業戰略的壹致性和協調性。
3、領導原則的核心作用。
工業化與現代化的融合需要高層管理者的戰略決策,需要負責工業化與現代化融合的管理層代表的強力執行,需要各級領導的主觀能動性。
4.全面參與、全面評估的原則。
全面落實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要求,需要企業全體員工形成意識,積極配合,全員參與。企業應不斷完善全員績效管理,實施有效激勵,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員工的價值,最終實現個人與企業的同步發展。
5、過程方法的原則。
采用過程方法,即管理責任、基礎保障、實施過程和評價改進,主要以數據、技術、組織和業務流程為基礎,保證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過程的持續控制,提高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效率和效果。
6.全局優化原則。
采用系統的方法,加強兩化融合過程的有機關聯,增強兩化融合的整體有效性。
7.漸進原則。
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壹個長期的、逐步優化的過程,企業應不斷確立階段性目標,堅持動態改進,不斷提高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績效。
8.創新領先和持續改進的原則。
企業通過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創造價值的源泉在於不斷推進交互創新,不斷優化數據、技術、業務流程和組織結構。
9.開放合作的原則。信息化給企業帶來了開放的機遇和創新的潛力。企業應充分利用內外部資源,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信息環境下的動態組織和價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