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自然要交錢,這是私立學校的規矩;然而,在誌國創辦初期,除了象征性的收兩元註冊費外,從來不收學生高昂的學費,這是趙在辦學之初立下的規矩。在他看來,辦學就是辦學,不是做生意,學生不能靠辦學掙錢。別說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就算是和平時期,靠辦學賺錢也是當時很多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所不齒的。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的正常運轉只能依靠有限的學校生產和八個俱樂部的資助。好在誌國成立之初,只招了壹個班,36個學生,包括校長在內,只有6個學校工作人員和兼職老師。不僅支出少,而且很多人出於對趙的敬仰和尊重,來到誌國任教,純粹是壹種友情支持,多年來分文不取,這無疑大大減輕了趙的辦學壓力。
但隨著學校的發展,教學班和學生數量的增加,誌國中學不僅有了初中,還有了高中。不僅招男生,還打破校規招女生。學生人數最多時達到1400多人,是隴上學生人數最多的私立學校。有幾十個專兼職老師,靠友情支持顯然不現實,解決學校經費成了當務之急。自述中說:“經費是私立學校的命脈,這所學校的困難程度極高。起初,學校董事會幫助(提交人)拯救生命。被拋棄後(由於與校董事會——作者意見不合),他們不得不搞募捐,有時甚至有學生賣戲票貼補雜費。”郭寄嶠任該省省長時,曾兩次命令教育部門籌集4000元法幣。但由於法幣貶值,他幫助的錢還不夠每個月支付紙張,辦學難度超乎人們的想象。
為了救急,趙捐建了52間民房,以彌補資金的不足,隨後又在雁灘捐建了100多畝私田,供學生們耕種。但這仍然不足以解決根本問題,教室和經費仍然困擾著趙。作為壹個學校的校長,他有很長壹段時間沒有自己的辦公室。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他仍然不忘每學期減免貧困家庭學生的學費。65438年至0948年,趙邀請在武威師範學院當了四年校長的孫文山來蘭籌辦誌國學院。據孫老說,誌國書院就在五泉山。當時已經支持了很多土坯,有壹間教室,幾間宿舍,壹間辦公室。擬先設醫學系、文史系,再逐步發展。按照趙的辦學理念,我們壹定要像天津南開大學壹樣,把誌國學院辦成中國的名牌大學。然而,由於時局的變化,趙辦大學的抱負落空了。
20世紀40年代末,元稹第二次率領勘探隊對寧夏銀川、中衛地區進行了礦產資源普查,最終繪制了寧夏礦產分布圖。建國後,誌國中學更名為蘭州二中,袁震繼續擔任校長。65438至0950,袁震被甘肅省人民政府任命為教育廳副廳長。他以豐富的教育管理經驗,悉心指導全省教育工作,特別是在中等教育的規劃和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同時,他仍堅持在二中任教,改善學校教學設施,關心和解決師生的工作和生活問題,深受師生喜愛。同時,袁震還擔任甘肅省人民監督委員會委員、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省各界人大代表等職務。1955,擔任省政協常委。65438年至0960年任CPPCC副主席兼《甘肅文史資料選編》編委會主任。“文革”期間,元稹受到打擊。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華時詢問了元稹博士的近況。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甘肅省為袁震落實了政策,恢復了她的CPPCC委員、常委、副主席的工資和職務。晚年仍兢兢業業,兢兢業業,壹絲不茍,踐行黨的政治協商制度,受到各界人士的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