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重慶哪些古鎮最有意思?

重慶哪些古鎮最有意思?

磁器口古鎮(舊稱龍隱鎮)位於重慶以西14公裏的嘉陵江畔。明清以來,磁器口古鎮在巴蜀就很有名。過去這裏是壹個熱鬧非凡的水陸碼頭,是嘉陵江下遊物資的集散地。千年不變的濃郁古樸的古風,使其成為重慶江州古城的縮影和象征。

磁器口因生產瓷器而得名。1918年,當地商人集資在青草坡建立“蜀瓷廠”。瓷器質地好,品種多,名氣越來越大,產品遠銷省內外。漸漸地,“磁器口”這個名字取代了“龍隱鎮”。已經發現了20多個古窯址。

磁器口古鎮,從老人們的敘述中得知,古鎮曾經有“三多”:寺廟多,名人足跡多,茶館多。在磁器口,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九宮十八殿”的說法,包括寶倫寺、雲頂寺、福原寺、文昌宮。走在巷子裏,只要找到斷壁殘垣,問壹問居民,都會得到這樣的回答:“這裏以前是寺廟。”以前這裏有香火會,廟會,花會,還有正月的龍燈,清明的風箏,端午節的龍舟,七月的河燈,中秋節的賞月,壹年四季的爬重陽山。老百姓中流傳著壹句話:“正月十五廟門開。請進來燒香拜佛。”只有始建於初唐的寶輪寺保存至今,相對完整。大雄寶殿的主梁上鐫刻著“尉遲恭造修”的字樣。寺廟範圍較大,從大雄寶殿到馬鞍山,再到童家橋,都在寶輪寺的範圍內。到處都是建的寺廟和廟宇,雄偉壯觀。僧人300余人,香火旺盛。這座寺廟毀於明末清初。當張進入四川時,他幾乎燒掉了寺廟,只留下了大雄寶殿。之後修了四川大雄寶殿、觀音閣、天王殿、禪房。大雄寶殿的柱子是兩人左右合抱的桑樹,其他寶殿的柱子直徑只有壹尺。但是大雄寶殿內外結構都是全木結構,沒有壹顆釘子。寺內兩樁刻有盤龍柱,栩栩如生。最奇怪的是兩根柱子,壹根凸出地面幾尺,壹根凹進去幾寸,但兩根柱子是平衡的,延續了千年,整個大廳沒有壹點歪斜。真的是能工巧匠,壹絕。大雄寶殿佛像前的井,通往嘉陵江邊的“九石缸”。曾經有人把壹只鴨子扔到井裏,事後在“九石缸”裏找到了。這口井通常用石鼓蓋住。讓這座千年古鎮更加多姿多彩的是,很多知名人士都去過磁器口古鎮,很多都成了老人們的美好回憶。相傳明朝初年,朱元璋的皇帝孫被的四叔篡位,被發配到重慶出家為僧,隱居在寶輪寺。天王廟的墻上有“龍隱廟”四個大字。因此,原來的“白巖鎮”改名為“龍隱鎮”。

磁器口古鎮最有特色的壹景是茶館。過去,茶館在這座千年古鎮隨處可見。那時候水手、袍哥大叔等人都喜歡在這裏來來往往,茶館也就成了龍蛇混雜的地方。在首都時期,這座小城有100多家茶館。其特色是“書屋茶座”,又稱藝人茶座,是品茶和曲藝的地方,書屋的劇種很多:川劇坐唱(敲鑼打鼓)、四川印青、四川朱琴(揚琴)、荷葉清唱劇,在評書茶座比較常見。茶館裏擠滿了絡繹不絕的人。賣報的報童:‘賣報,賣報’的喊聲不絕於耳。姑娘嫂子:“瓷口賣瓜子,南瓜子,葵花子,花生,鹽花生!”“賣聲清脆響亮。尤其是晚上能在茶館裏上臺講故事的,都是上品高手,所以人們稱他們為“品仙臺”,都列為講故事的人,誰能爭取到更多的茶客,誰就能得到“紅包”。哪個說書人講得好,茶館生意會更紅火,老板自然高興,說書人會得到更厚的紅包。直到現在,茶館還是磁器口的壹景。百米老街有13家茶館,每家茶館都爆滿,古風猶存。著名小吃毛血旺、軟燉千片、鹹花生被譽為磁器口“三寶”。

人事有沈浮,山河有滄桑。

磁器口,長勝之後,自從1958碼頭搬到漢渝路後,壹直無人問津。磁器口作為水陸碼頭的集散地和中轉站的作用逐漸消失。據說為了保存這壹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計劃培育恢復明清建築風格進行開發,所以古鎮重現輝煌已經不遠了。

龔灘是烏江流域著名的危險海灘之壹。位於重慶酉陽西部,與貴州沿河縣接壤。據史料記載,此灘是因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年)酉陽山洪暴發,鳳凰山山石崩塌,烏江受阻而形成的。龔灘西岸,懸巖參天,直入雲霄,懸巖之上,鳥鳴猿鳴,古樹茂密,著名的蠻王洞就在其中。東岸坡度平緩,龔灘古鎮坐落其上。土家吊腳樓依山而建。道路蜿蜒向上,鎮上有許多明清古建築,其中四川主寺和三交寺比較有名。古跡眾多,原貌猶存。其中既有不觸世不觸地的碑,也有反刻的碑,還有明代萬歷年間的“第壹關”雙鉤題字碑,至今保存完好。還有宋代的四方井,摩天石柱,宜溝13號橋,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曾經世界第壹的龔灘大石拱橋,為這裏增添了不少色彩。

為什麽取名為“龔灘”?

有人說是因為這灘東岸姓龔的人很多,而且都是名門望族,所以取名龔灘。也有人說,這裏過去現在姓龔的都不多。很明顯,龔灘不是以姓氏命名,而是對“龔”字另有解釋。都說“龔偉大”。龔灘是大沙灘。這種說法,根據經典,似乎是站不住腳的。

也有人說龔灘的名字由來已久。壹個叫* * *的氏族首領避難逃亡,定居在夜郎與貴州交界的烏江山區。為了避免暴露自己的貴族身份,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公”,意思是“* * * *的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龔住在烏江灘旁邊,所以叫龔灘。這種說法是否正確也很難判斷。

民間還有壹種說法,烏江和阿蓬江是壹大壹小兩條龍砍的。烏江是烏龍的路線,烏龍身猛。它從黔東北向川東南(今重慶)移動,要走很長壹段路才能到達川黔交界。阿鵬河是阿龍前進的方向。亞倫又小又弱。他走在川東南不遠處,在川黔交界處加入烏龍。兩條龍相遇後,合力穿越川黔交界處的峽谷,形成了險峻的急流。人們稱之為“龔湍”,又稱“龔灘”。說明這個險灘是兩條龍開的。這個傳說給龔灘的名字的由來蒙上了壹層神秘的色彩。

古時候龔灘是通往無錫和夜郎的咽喉,是軍事重地。現在是重慶、貴州兩省水路運輸的動脈和紐帶。龔灘之上的龔灘古鎮,壹直是千商雲集的重要口岸。古代是川鹽重要的轉運站。現在水陸交通更加發達,車船交織,各行各業欣欣向榮。古鎮煥然壹新,成為黨代渝黔交界的壹顆璀璨明珠。

位於尤溪西緣;居阿蓬江北接烏江,與貴州省隔烏江相望。幾百年前的某壹天,西江突然崩塌,巖石亂飛,巨石轟隆隆落入江中。滾滾烏江壹會兒破岸,壹會兒破巖穿雲,千裏水道頃刻斷絕。壹塊塊石頭,壹堆堆礁石密密麻麻。在兩公裏長的河道上,形成了壹片白浪滔天、礁石猙獰的沙灘。這是龔灘。龔灘古鎮最著名的兩大奇觀是吊腳樓和青石板街。龔灘吊腳樓始建於南宋至1963年,其中許多建築歷經烏江滄桑,許多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其耐久性可與現代建築相媲美。古鎮中的吊腳樓也蘊含著藝術文化的味道,如西邊牛郎山上的織女樓,多噸的鴛鴦樓,亭臺樓閣般的繡樓等。難怪著名畫家吳冠中來此遊覽時,用“瓊樓玉宇”來贊嘆。

龔灘鎮的另壹個奇跡是壹條青石路,壹條兩公裏長的老街,全部由壹塊塊青石鋪成。青石時代很古老。壹年又壹年,赤腳、草鞋、布鞋、膠鞋、皮鞋都被磨得光滑平整。青石板街其實是坐著的,可行的,做得到的,不用擔心灰塵。走在這條沒有喧囂的石板路上,沿街應該會遇到飛檐走壁、犬牙交錯的情況,其中有壹口以摩崖石刻為“第壹關”的“方井”,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壹種歷史回歸感和傳統文化的滲透感就這樣產生了。據專家考證,這條石頭街是長江沿岸最完整的石頭街,極具觀賞價值。難怪央視和重慶電視臺多次來這裏拍照。不禁想起白居易的詩“四月,人間美景盡,山寺桃花開。”常恨春春無處可尋,所以他不知道該向誰求助。

“位於華鎣山脈西南部兩個殘存礦脈之間”地處丘陵地帶,呈東北高、西南低的趨勢。平均海拔52米,最高942.9米。在清朝,它在江北殿的儀式中屬於劉佳。乾隆二十四年,門9年。)它是作為壹個城鎮建在這裏的。因鎮北有陡峭巖壁,故名偏巖鎮。

這個鎮是重慶到華鎣的古道上的壹個工商業古鎮。過去商賈雲集,商貿繁榮,以川陜湖廣聞名。雖然時隔數百年,但它的街道、建築、民風、市況依然保留著古樸典雅的風貌。古鎮依山依水而建,屹立於鎮外。遠遠望去,可以看到木屋的磚房沿著山勢分布,重疊錯落有致。壹條蜿蜒的黑水灘河緊緊環繞著古鎮,緩緩流淌的河水清澈見底,岸邊高大粗壯的黃桶樹密密麻麻。這些百年老樹盤根錯節,枝葉繁多,它們被壹把巨大的傘遮住了,傘遮住了依水而建的小房子和小房子的後門。它們之間有小石頭梯子與河灘相通,供人們下河取水和洗澱粉...壹座長長的青石小橋橫跨水面,連接著鎮外的通道。古鎮充滿了寧靜之美,頗有“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意。古鎮的主要街道是青石鋪成的,沿著黑水灘河大約有400米長。街道兩邊的商店比森林裏的小。店鋪多為木竹結構,以木桶為骨架,木板為墻面,或竹籬笆糊為墻面。屋頂大部分是堅硬的山頂或懸垂的山頂,茨瓦蘇的墻壁給人壹種清新質樸的氛圍。壹些臨街而建的小樓,底層空間開闊,多為商鋪。上層住宅為吊腳樓,采用吊柱搭建,既節省了街道路面,又達到了“讓地三尺,空間更大”的設計效果。發前的花窗和欄桿古雅有趣。花窗用幾何圖案或花果圖案裝飾,壹目了然;從欄桿上望去,可以看到東邊的石佛寺,西邊的龍興寺,南邊的響水寺,北邊的皇帝廟,遠處的山川。在老街中間,壹座名為九合棧的木質建築格外引人註目。這座建築拔地而起,在古鎮的房屋中鶴立雞群。建築高三層,底層大堂是開放式的,樓梯通向天井般的中殿,中殿前有回廊和亭臺,左右有自動扶梯通往下壹層。亭子的花窗和欄桿用木雕裝飾,裝飾圖案精致獨特,華麗豐富。轉過街道,空間又高又寬,這是古鎮的公眾聚集地——王宇廟和戲臺。王宇寺是大堂式建築,豎木桶,灰瓦白墻,古樸大方。余的王牌和雕像曾在大廳裏提供。在毓宮前,有壹個仿古戲臺。戲臺上部空間開闊,周圍梁柱飾有雕刻精美的古代戲曲圖案。在舞臺下,有壹個黑暗的地板供雜工使用。逢年過節,周圍的鄰居和商家都會聚集在這裏看戲,玩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