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香港教育水平的象征

香港教育水平的象征

/s/blog _ 4c 7 abdc 9010007 ni . html

香港高等教育發展史

眾所周知,世界上著名的大學往往都有著悠久甚至古老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澱,比如英國的牛津(按照當地的壹種說法是1167創建,但因為年代久遠,沒人能說清具體是哪壹年創建的)和劍橋(1209創建)。美國的哈佛(創建於1636)和耶魯(創建於1701),中國的清華(創建於1911)和北京大學(創建於1898)。

好在香港也有這樣的榮譽,那就是香港大學。按照HKU正式創辦的年份19165438,也是與北京清華平起平坐。如果追溯到HKU的前身,香港西醫書院成立於1887,它幾乎是中國現代大學的始祖。

1911年,香港大學正式成立。從此填補了香港高等教育的空白,拉開了香港近代高等教育的序幕,為香港大學未來的繁榮與輝煌奠定了基礎。

1991年,當HKU的師生們沈浸在學校80華誕的慶祝活動中,享受著碩大而碩果累累的生日蛋糕時,壹所充滿現代感和未來感的嶄新大學——港科大,悄然矗立在清水灣畔。短短十幾年,HKUST發展迅速,躍居世界壹流大學行列。HKUST的成功創造了中國和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

可以說,百年來,香港高等教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過了壹條坎坷的道路。HKU-CUHK-HKUST-理大-城大-浸會-嶺南-教育學院...大學是香港的錦上添花。如果這片土地以前真的是文化沙漠,今天應該是文化綠洲。大學的發展逐漸將香港的高等教育推向輝煌。如果用“十年後壹鳴驚人”來形容HKUST的表現,那麽用“百年不飛”來形容香港的高等教育可能也不為過。

下面簡單介紹壹下香港的主要大學。因為各個大學的基本信息很容易找到(我附上各個大學的網址),這裏就不贅述了。

香港高等教育的鼻祖——HKU

香港大學校園總部位於香港島西部,薄扶林道以東,文鹹道以南,羅便臣道以西,龍虎山以北,占地約65,438+06公頃。我粗略地參觀了HKU的校園。我的感覺是,漂亮卻不失優雅,奢華而端莊。與HKUST的青春活力相比,它給人壹種滄桑的感覺。

HKU的前身何啟,乃至後來的HKU,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認為是香港近代高等教育的最大貢獻者。何琦(1859 —1914),廣東南海人,出生於香港。早年留學英國,先後就讀於英國阿巴迪安大學和林肯法學院,獲得醫學和法學雙學士學位。後來,他和英國妻子回到香港,開始投身於香港的教育、衛生和公共事務。這個人多才多藝。他是香港第壹位中醫師和第壹位華裔大律師。同時,他也涉足政治。從1890-1914壹直擔任立法會議員,是香港歷史上第三位非官方華人議員。

1887何琦創辦香港西醫書院後,親自擔任教授,給學生講課。1909年,為了進壹步發展香港的高等教育,何啟為香港大學的籌建四處奔走,並擔任香港大學董事局主席。香港大學成立後,他將西醫學院並入香港大學,成為香港大學醫學院的骨幹。由於何琪對香港教育的巨大貢獻,他於1910年被英國政府授予爵士稱號。

另壹位對創建香港大學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是香港第14任總督弗雷德裏克·盧格爵士。他的任期是1907年7月29日-1912年7月24日。在上任四個多月後,盧爵士首先提出了建立香港大學的想法,並親自為此籌集資金。到1909,共收到外商、華商、兩廣總督、華僑、大陸商人、財團、公司、銀行、商業銀行捐款127多萬元。1910 2006年3月16日,HKU主樓奠基。路雅親自主持奠基儀式,自己當上了總統。香港大學的教學樓“陸家樓”,宿舍“陸家舍”,山頂的“陸家道”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HKU成立後,依法設立學校管理部,擁有校董會成員41人,理事會成員17人,校董會成員包括副校長、副校長助理、教授、專職講師等。聘請前菲爾德大學副校長、東方學專家伊·勞為副校長。由於盧阿省長只擔任校長壹職,副校長實際上承擔了校長的責任。1965438+2002年9月,香港大學正式開學,新生只有72人,其中工科31,醫學21,文科20人。

今天,香港大學已經成為壹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學科門類非常齊全,包括文科、理科、社科、教育、牙科、醫學、建築、工程和法律。目前有十個學院,分別是建築學院、藝術學院、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牙科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科學學院和社會科學學院。其他教學單位包括研究生院、專業持續教育學院和數碼港學院。此外,還有校外教育部、亞洲研究中心、計算機中心、電子服務中心、電子顯微鏡中心、語言中心、博物館、附屬醫院等壹系列教研單位。

尤其是HKU的宿舍很有特色,宿舍文化歷史悠久。目前學校有13個宿舍樓,3個非宿舍樓。這些宿舍由名人捐贈或為紀念名人而命名,如董夫人紀念館、李奇登堂、李堂、利瑪竇宿舍、李堂、聖約翰學院、管事堂、太古堂、大學堂、偉倫堂、堂、堂、孫執信堂等。(http://www.hku.hk/cao)

香港中文大學——獨特的學術體系

在HKU稱霸香港高等教育舞臺半個世紀之後,香港第二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於1963年6月和10年6月成立。從此改變了香港高等教育的格局,建立了壹個平等分享世界的競爭舞臺。

CUHK位於香港沙田區,北面是吐露港,遠處是八仙嶺。這些建築依山而建,坐落在綠樹之中。校園占地面積1.34公頃。

中大由新亞書院(成立於1949)、崇基書院(成立於1951)、聯合書院(成立於1956)三所原有書院合並而成。1986年7月,第四所學院——逸夫書院在CUHK成立,新書院開始從1988招生。目前,CUHK有新亞、聯合、崇基、逸夫四所書院,各具特色。比如新亞書院更註重中國文化,逸夫書院註重高科技素質的培養。

中大有七個學院: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醫學院、理學院和社會科學學院。

根據中文大學條例,CUHK的主要教學語言是中文。然而,現在CUHK的大部分部門都提供中文和英文課程供選擇。有些系,比如醫學院,藥學院,英語系,語言學系等。,而且理學院的大部分課程都是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總的來說,CUHK以中文為主要教學語言,堅持中英文並重的原則。近年來,學校也不斷強調,CUHK自成立以來壹直堅持雙語教育政策。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和亞洲唯壹實行學院制的高等學府。這種方法起源於英國。目前牛津大學有39個學院,劍橋大學有31個學院。書院制讓不同學院(即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生活在壹起,共同學習、競爭、娛樂、生活,通過舉辦各種活動開闊視野,培養他們的適應能力,鼓勵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調整專業方向。CUHK學院負責學生的學科和專業,而學院負責提供普通教育、娛樂設施、咨詢和其他活動。書院制實際上是壹種課外學習的環境,也是CUHK管理學生的壹種形式。同壹個學院的學生吃住在壹起,很多老師經常壹起聚餐或者交流。書院制是壹個非常融合的環境,有利於密切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關系,活躍課外生活。

(http://www.cuhk.edu.hk/adm)

香港科技大學——美國教育的典範

歷史車輪轉動三十年後,香港有了第三所大學——HKUST大學。HKUST於1991正式成立。16年來,HKUST的發展和崛起,把香港的高等教育和科技推向世界壹流水平,標誌著香港在科教領域沖出亞洲,走向世界。

HKUST位於風景如畫的九龍清水灣。它的校園依山傍海,現代精致的建築無與倫比。曾被評為亞洲最美大學校園。

香港科技大學的存在歸功於兩位熱愛教育和科學的有識之士。第壹位是香港第26任港督尤德爵士(任職1982-1986),在任期間去世,是28位港督中唯壹壹位在任期間去世的。),他是第壹個提出在香港創辦科技大學的人。當時有人建議新成立的第三所大學命名為“優德大學”。第二位是當時的香港行政局首席議員鐘士元博士,他是第壹個回應尤德爵士建議的人。當時,他被香港政府任命為第三所大學籌備委員會的主席。香港回歸後,鐘士元被香港政府授予“大紫荊勛章”,這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榮譽制度中的最高榮譽勛章。目前,它仍然是HKUST的副校長和咨詢委員會主席。建立HKUST的想法始於他們。他們獨特的眼光和堅定的意誌為HKUST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今天,香港科技大學已經成為壹所高度國際化的研究型大學,由理學院、工程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和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四個學院組成。理工類和商學院開設本科和研究生課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主要開設研究生課程,同時也為本科生提供通識教育,進行全面發展。(http://www.ust.hk/mainland)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是壹所充滿活力的大學,有著光榮的歷史。理大畢業生的實用價值被雇主視為同行中最高的。在追求卓越學術水平的同時,大學將不斷創新,提供實用的專業課程、培訓、應用研究和專業顧問,以支持工商企業的長遠發展。(http://www.polyu.edu.hk/aeco/ns)

香港城巿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創建於1984,是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資助的公立教育機構。城市大學是壹所年輕、進步、國際化和多學科的大學。大學秉承“尊工樂群”的校訓,每年為超過20000名學生提供超過140個高質量的本科和研究學位課程。成大的特色是“位於城市,為城市所用,回饋城市”。該大學現在有商學院,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科學和工程學院,創意媒體學院和法學院。以上院校均面向大陸招收本科生。(http://www.cityu.edu.hk/mainland)

香港浸會大學

香港浸會大學成立於1956,是由香港特區政府全額資助的綜合性文理大學,經政府授權授予博士、碩士、學士和副學士學位。此外,該大學每年向國際知名學者和其傑出成就對社會做出貢獻的人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http://www.hkbu.edu.hk/~ar/admissions/mainland)

香港嶺南大學

嶺南大學是壹所規模精、設施全、師資優的大學。它肩負著推動香港博雅教育的特殊使命,被認為是亞洲唯壹被認可的博雅大學。嶺南大學歷史悠久。1888在廣州開始辦學,發展成為中國南方著名大學。解放後,我校於1967在香港成立,是香港政府資助體系的八所高等學府之壹。從1995我校擴建至新界屯門,擁有全新的教學、康樂及宿舍設施,學生入住率為全港最高。(http://www.ln.edu.hk)

香港高等教育發展現狀

香港高等教育(本地稱為“專上教育”)是指中學畢業後繼續接受的任何專業、技術及學術教育,屬於香港現行教育制度下的最高層次教育。也就是說,文化程度高於中學教育,或者中學教育沒有涉及的職業專長等。,學術範圍廣,學位不壹,課程內容基本上是專業化、職業化的。

香港高等教育以HKU的建立為起點,以HKUST的崛起為高峰。90年來,從英國殖民統治到港人治港,高等教育的發展經歷了風風雨雨,如今終於走上了坦途。

20世紀80年代初,香港高等教育開始快速發展,發展方向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近十年來,在HKUST的帶動下,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發展迅速,在地區乃至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巨大影響,從整體上加強和推動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大發展。HKUST的發展、崛起和騰飛不僅為港臺地區和大陸樹立了榜樣,也為亞洲和世界許多國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最近,我到新加坡參觀幾所大學,得知新加坡已明確提出以HKUST為榜樣。

值得註意的是,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香港的整體環境。香港具有經濟持續發展、制度合理、法治健全、自由開放、政府廉潔高效等諸多優勢和有利因素。

香港的高等院校及其分類

香港目前有12所高等院校,其中八所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資助,也就是香港人所說的“八大”(本文主要涉及的院校)。在這8所院校中,7所是大學,包括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嶺南大學,另壹所是師資培訓學院(香港教育學院)。其他三所頒授學位的院校並非由教資會資助。,分別是由公帑資助的香港演藝學院,以及自負盈虧的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樹仁學院和珠海學院。

香港從事高等教育的機構種類繁多,外人很難分清其性質和法律意義。總的來說,壹般認為受教資會資助的叫“公立”,不受教資會資助的叫“私立”。其實沒有UGC資助也可以“公立”。香港從事高等教育的院校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壹.法定大學

法定大學是指經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同意和批準,並經立法會通過有關法律,由獨立法律規管的法定大學。香港有八所法定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公開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嶺南大學。

第二,法定學院

法定書院是指經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同意和批準,並經立法會通過有關法律,由獨立法律規管的法定書院。香港有兩所法定學院:香港演藝學院和香港教育學院。

此外,本港還有三所註冊高等教育院校(香港樹仁學院、明愛徐學院及珠海學院)、兩所職業訓練局轄下院校(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及職業訓練局工商資訊學院)及八所普通院校(中華基督教會高中、明愛比安智專業學院、恒生商學院、保良局香港專上學院、 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學院、香港科技學院、香港專業持續教育學院及香港藝術中心藝術學院)。

香港高等院校的學位頒授

與內地和國際大學類似,香港的學位教育分為三個層次: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香港的大學制定了嚴格的學術評審規定,建立了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接受不定期的外部評審或審計。此外,教資會已監督教與學質素保證過程,因此所有大學的學術水平均得到保證。

HKCAA學術評審局負責評審壹些不受教資會資助、不具備自我評審資格的院校,以確保它們的教學質素和學術水平。

此外,由於香港大學的學位結構和考試與歐美大學相似,通常會聘請海外著名高校的學者擔任學位考試的校外考官,有利於歐美國家認可香港各大學授予的學位。

因此,香港大學授予的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受到世界各國高等教育機構的廣泛認可。

香港回歸後的6年裏,內地對香港的大學學位證的承認沒有明確規定。同樣,香港學術評審局也沒有對內地高等院校的學位能否等同於香港學位作出全面評估,對內地高等院校學位的認可也沒有特別規定。屆時,雙方無論是去對方城市求職,還是想從對方招聘人才的公司、機構,都面臨著人員資質評定無依據的困境。

2004年7月11日,教育部部長周濟與香港特區政府教育統籌局局長李簽署了《內地與香港高等教育學位證書互認備忘錄》,明確規定內地學士學位持有人可以前往香港高校攻讀研究生學位,從事職業學習。大陸碩士可以直接去香港大學讀博士。同樣,香港大學學士學位獲得者可以去內地大學讀研究生和職業教育;香港碩士獲得者可以直接在內地高校攻讀博士學位。

自此,這個問題得到解決,香港與內地互認高等教育學位證,兩地學歷“門檻”終於取消。這不僅有助於雙方大學相互招生,促進大學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將極大地促進其他領域和行業的交流與合作。2004年以前,香港8所大學招收的國際生(包括內地生)比例為4%,2006年擴大到65,438+00%,預計未來還會繼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