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實施“轉型、擴張、提升”三大戰略,實現農業增效、農牧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是根本,增加農牧民收入是核心。要進壹步轉變發展思路,拓展發展空間,提高發展水平,加快農牧民增收步伐。
壹是實施“轉型”戰略,夯實特色農業發展基礎。按照“農牧結合、以農為主、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結構”的思路,大力發展傳統優勢農業和蔬菜種植,建設特色農業縣。2007年,力爭使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50%,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來自種植業的占43%;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生產總值的34%,人均純收入來自畜牧業,占34%。要圍繞紅花產業的發展壯大,優化種植結構。紅花是裕民縣最具特色和優勢的經濟作物。近年來,通過政策扶持、市場推廣和產業化水平的提升,裕民縣紅花種植效益日益顯現,發展前景廣闊。要繼續堅定不移地發展壯大紅花產業,從政策保障、技術服務、市場開拓、流通等方面加大對紅花種植的支持力度,讓農民放心種植、舍得投入、增加收入。井灌區在繼續抓好紅花、小麥、甜瓜三大基地建設的同時,可根據市場情況適當擴大玉米、馬鈴薯種植面積,積極引進甜菜、番茄醬等經濟作物新品種;加大山區旱地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因地制宜擴大旱地紅花、甜瓜種植規模,發展標準化、集約化農業。要圍繞發展壯大巴什拜羊產業,優化畜牧業結構。充分利用裕民縣的資源優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突出發展壯大巴什拜羊產業,加快建設以巴什拜羊肉為主要成分的綠色畜產品出口基地;要樹立品牌意識,做好巴什拜羊綠色食品的品牌認證,在深度開發上做文章,使裕民縣成為名副其實的“巴什拜羊特產之鄉”。2007年,新增巴什拜羊養殖示範村3個,示範戶100戶,培育家庭農場50個,使巴什拜羊數量占小牲畜總數的85%以上。城郊村要大力發展奶牛養殖,滿足城市居民對鮮奶的需求,積極為周邊縣市乳品加工企業提供奶源。積極發展家禽養殖,發展壹批農牧區家禽養殖“專業村”和“專業戶”。大力發展牛羊育肥業,把牛羊育肥作為農牧民穩定增收的重要渠道,實現常年育肥,均衡上市,提高養殖效益,使牲畜出欄率和商品率分別達到68%和60%。要加快建立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壹方面,以城鎮居民的“菜籃子”為重點,引導和鼓勵農牧民自建“菜園”,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滿足當地市場需求;另壹方面,要依托巴克圖口岸發展外向型蔬菜種植,在進壹步擴大露地蔬菜種植的同時,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政府要給予壹定的補貼,搞好蔬菜大棚建設,新增20個蔬菜大棚,使全縣蔬菜大棚達到50個。城郊村要率先發展,形成壹定規模,輻射帶動全縣大棚蔬菜種植,使裕民縣蔬菜生產逐步由“常規”向“反季節”、由“自給”向“出口”轉變。
二是實施“擴張”戰略,多渠道增加農牧民收入。要通過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來增加收入。以爭創“自治區勞務輸出示範縣”為契機,加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領導,加大政策宣傳教育力度,營造勞動致富的光榮社會氛圍,促進農村勞動力由季節性向常年性、由農村向城市、由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積極探索政府引導、部門推動、中介機構、企業運作的市場化方式,大力培育農村勞務輸出經紀人,建立中介機構,依法開展勞務輸出業務;縣鄉勞動培訓中心和勞動保障事務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切實做好勞動就業信息咨詢發布、勞務組織輸出等工作,特別要註意向克拉瑪依、鶴峰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定向輸出勞務;勞動監察部門要依法嚴厲查處惡意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的違法行為,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2007年,力爭轉移勞動力522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770萬元,人均純收入占比15%。要通過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來增加收入。努力形成“龍頭企業+基地+協會+農戶”的產業化格局,進壹步支持嶽陽、巴魯克、玉祥、宏展、紅花園等現有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增強對農民增收的拉動作用;按照“民辦、民營、惠民”的原則,支持發展各類農牧民專業協會和經紀人,切實發揮他們在農副產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大力實施“訂單農業”,努力實現紅花、甜瓜、玉米、番茄、馬鈴薯等農產品訂單銷售。2007年,力爭各類協會發展到22個,實現50%的農副產品通過協會以“訂單”形式銷售。認真組織和參加第二屆塔城-東哈州農產品展銷訂貨會,為裕民縣農副產品順利出口奠定基礎。要通過實施各種“惠農”政策來增加收入。以扶貧項目為突破口,加強扶貧開發重點村建設,整合資源,綁定資金,以項目實施帶動貧困村發展;加強扶貧建設,進壹步爭取裕民縣上級對口單位更大的支持和幫助,巧妙借助外力脫貧致富。2007年力爭344戶1715人脫貧。認真落實中央減輕農牧民負擔的各項政策,加強對涉農收費和農資市場的監管,防止變相增加農牧民負擔,切實維護農牧民利益。要深入學習,爭取全面落實國家和自治區的各項“惠農”政策。在繼續抓好糧食、農機、退耕還林還草等補貼政策落實的同時,要抓住機遇,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
三是實施“提升”戰略,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大科學適用技術的推廣力度,提高農牧民素質和農業科技含量,建立健全縣、鄉、村聯動抓科技的長效機制,走“科技興農”之路。要進壹步改造提升傳統種植業。優化農作物品種結構,堅持良種良法配套,加大新技術推廣力度。2007年重點推廣膜下滴灌栽培技術,作為裕民縣農業的技術革命。首先,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各農村農場和涉農部門要通過算對比賬,增強種植戶實施膜下滴灌新技術的信心;同時,將膜下滴灌技術作為科技培訓的重要內容,大範圍、多形式、多渠道、深層次開展培訓。第二,加強技術服務。農業技術部門要對種植示範戶進行全程跟蹤,為膜下滴灌的順利推廣提供技術支持,確保種植示範戶學得懂、用得好、能增收。第三,加大政策支持。縣財政將拿出200萬元左右補貼實施膜下滴灌的示範戶,各鄉鎮也要因地制宜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加大對示範戶的扶持力度。2007年力爭推廣到3-5萬畝。要進壹步改造提升傳統畜牧業。根據現代畜牧業發展要求,繼續開展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年度活動。建立保障機制,縣財政安排50萬元作為畜牧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用於牲畜品種改良、疫病防控、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牧民定居補助。大力推廣人工授精、冷凍精液冷制備、胚胎移植等養殖技術,推廣“機械設備、槽桶齊全、長草短飼、飼料粉碎”的飼養方式。進壹步加強防疫體系建設,不斷提高防疫質量和水平,確保重大動物疫病防疫率達到100%。繼續鞏固發展創新牧民定居成果,積極爭取國家和自治區項目支持,進壹步加大畜牧業投入,重點改造牧民定居壹線簡易棚,加快暖棚暖圈建設;堅持“壹業為主、多業優先”的原則,引導和鼓勵定居牧民通過發展養殖業、種植業、二三產業和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因地制宜大力發展人工、半人工草地和飼草料基地,抓好30萬畝退牧還草工程的實施,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可持續發展。要全面提高農牧民素質。繼續加強農牧民教育培訓。組織、人事等部門制定了裕民縣農牧民素質教育培訓計劃。要因地制宜,以縣委黨校和農廣校為主要培訓陣地,分層次培訓黨員幹部和農牧民。培訓內容主要是膜下滴灌新技術,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轉移剩余勞動力就業技能。要創造條件,選派壹些有能力、有威望、有錢的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有錢的專家到地區、自治區乃至內地培訓。2007年,縣財政將安排65438萬元專項資金用於農牧民培訓。同時,積極爭取國家實施的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農業科技示範工程等培訓項目,加大農牧民科技培訓力度,提高其科學生產、外出務工和管理技能,培養新型農牧民和農村實用人才,每年培訓農牧民1.5萬人以上,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二,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村面貌。完善的農村生產生活設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標誌。要從實際出發,從農牧民最迫切需要、有條件做的事情入手,實現道路暢通、“四周綠化”、環境凈化、整體美化。
第壹,做好村莊規劃。各鄉鎮要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先易後難、分步推進的原則制定規劃,做到“村村有規劃、村村有特色”。2007年,應完成53個行政村的規劃。規劃內容應涵蓋產業發展規劃、村莊建設規劃、農牧民增收規劃等方面,正確處理“裏子”與“面子”、近期與遠期、試點與推廣的關系。建設局要為各鄉鎮編制規劃施工圖提供技術服務。各鄉鎮的產業規劃要結合實際,聘請有關專家進行評估、論證和制定,並按照規劃盡快組織實施。為進壹步擴大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範圍,在繼續抓好本地區已確定的4個試點村建設的同時,2007年將再確定10個試點村,其中牧民定居區試點村12個,試點村占全縣行政村的26%。
二是抓好生態環境建設。加大農村綠化力度,全面抓好“三北”四期、“鄉村綠化”等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特別是塔榆公路綠色通道和生態三期擴建工程,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大力開展農村愛國衛生運動,抓好“三清四改”工作,重點建設井灌區庫魯斯坦地區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立健全農村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重點整治農村“臟、亂、差”現象,改善村容村貌。
三是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壹步加強農村道路、農田水利、醫療衛生、通信、文化設施等建設。,提高配套服務能力。結合通路工程實施,加快農村公路建設,重點完成38.7公裏農村公路瀝青加鋪工作;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克孜拉克水庫和70公裏防滲渠的加固,利用日本協會貸款資金搞好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提高水的利用率;實施2.3萬畝國家重點土地整理項目,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實施農村抗震安居工程,建設485套農村抗震住房。
第三,完善保障機制,順利推進新農村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是落實。因此,必須從組織、人力、資金、管理等方面完善保障機制,使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壹是加強組織領導。進壹步完善縣村兩級新農村建設領導機制,實行領導負責制,每個縣委、政府領導聯系1個試點村,采取多部門聯系壹個村的方式,在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幫助解決試點村建設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確保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要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以“雙培雙育”等活動為載體,加強村級班子和農村黨員隊伍建設,特別是選拔加強村黨支部書記,把提高村幹部素質作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重大工程,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二是實行民主管理。堅持村級民主管理“四權”制度,讓農牧民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要落實自治區保留“兩職”的有關政策,按照“壹事壹議”的辦法,探索建立合理使用“兩職”的機制。充分發揮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教育引導農牧民進壹步弘揚“富民精神”,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盡最大努力自己創業,把自己的事情辦好”。
第三,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投融資機制。充分調動農牧民“籌資籌勞”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新農村建設,努力形成政府引導、農民為主體、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新農村建設投資機制,力爭新農村建設投資65438億元。
四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切實做好清債務、清土地、清草原、清牲畜的“四清”工作,提高招標承包認定的集體資產收益;要進壹步盤活集體資產,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增加村集體收入;各村隊要在集體收入中預留壹部分資金,專項用於新農村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提供資金保障。2007年,65438+萬元以上的村年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55438+萬元的村達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