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射虎如兔,砰的壹聲射了壹地雞毛!淺談漢代的虎災及其防治
老虎是壹種神奇、美麗、兇猛、迷人的動物。如今,曾經遍布中國的老虎大多已經滅絕。在野外,只有幾十只東北虎還在北方的茫茫雪原上遊蕩。因此,老虎早已成為中國壹級保護動物。但在秦漢時期,虎是不可避免的災難,是死亡和殺戮的象征,甚至出現了“驛道虎多,行不通”的情況。換句話說,老虎的災難已經可以阻斷交通了。第壹,秦漢時期,虎受影響嚴重,雖然人口密度和地區發展程度遠非現在可比。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老虎已經對人類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廣住郡,聞虎而嘗之。且在北平射虎,對,虎騰傷廣,廣也射之。”於是,在漢朝的壹些地方,虎患猖獗,甚至需要像李廣這樣的猛將親自處理。更可怕的是,這位與匈奴打過70多場仗的將軍,差點落入虎口。除了《李將軍傳》,在《史記》、《漢書》乃至《後漢書》中也經常可以看到虎災的記載。如《後漢書·宋軍傳》記載:“(宋軍)遷九江府。縣裏的老虎風暴很多,很多人都深受其害。他們經常設陷阱,危害更大。又如《後漢書·法雄傳》中記載:“初中時,暴虎狼多,前侍衛舉賞,捕張,害人甚多。此外,《太平玉蘭》引《後漢書》謝承曰:“長沙縣虎多,民患之,皆遷徙他縣。”由此,老虎的危害甚至可以迫使人類遷徙。雖然人類是萬物之靈,但仍然無法徹底消滅站在食物鏈頂端的老虎。這些老虎不僅吞食人的血肉,而且終究潛伏在公路附近,從而阻斷了縣與縣之間的交通。《後漢書·劉琨列傳》記載,驛道多虎災,出行不通。所以也有虎狼當道的說法。與狼相比,老虎對人類的威脅更大。為了防備老虎的襲擊,漢代的人們經常結伴而行,互相照應,這在很多出土的畫像石上都有體現:有的是壹大群車馬突然遭到老虎襲擊的場景,全隊有人反應很快,然後向老虎開槍;壹些人在遊行隊伍中,但最後幾個人突然遭到襲擊,然後開槍打死了老虎。這些隊伍的數量基本在20人左右,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規模的車馬出行走的是人員往來頻繁的道路。但仍然不可避免地遭受老虎的襲擊,說明漢代人患虎嚴重。為了突出虎災的嚴重性,增強人們的憂患意識。很多中國的畫像磚都會用誇張的筆觸描繪老虎吃人的恐怖。如安丘董家莊漢墓畫像石中,描繪了多人被老虎圍攻吞噬的恐怖場景。相對於水災、旱災、瘟疫等自然災害,虎災並非無法防控,老虎也並非無法驅趕。早在石器時代,人類就可以用武器和陷阱獵殺大型貓科動物。但為什麽在鐵制武器完全普及的漢代,老虎依然對人類構成如此大的威脅?這是因為老虎主要潛伏在叢林中,它們的蹤跡很難被發現。同時,老虎強大到足以“殺死”人類。同時,他們擅長潛伏和攻擊單個人類,以至於防不勝防。至於獵虎,實際操作起來並不容易。畢竟老虎速度極快,難以追蹤,而且皮糙肉厚,現代的小槍很難壹擊斃命,更不用說漢朝的弩和矛了。就算殺了老虎,也能讓老虎平靜壹會兒。但是,已經萌出虎患的森林依然存在,其他地方的老虎依然可以遷入,從而產生新的虎患。此外,在發生戰爭或自然災害時,老虎會大膽地沖向囚犯,甚至在白天進入城市,明目張膽地捕食人類。雖然困難重重,但是老虎是治不好的,所以漢朝的人也會用各種手段圍捕老虎。二、虎病的治理,人們對虎病的應對,在歷史文獻中有很多記載。《後漢書·官童回傳》中記載“人被虎害過,故設陷阱捉之”。檻是柵欄陷阱,意思是當時的人通過設置柵欄陷阱來捕殺老虎。之所以設置圍欄,是為了防止老虎翻越圍欄傷害人畜;另壹方面也是為了縮小老虎的行動範圍,以便於圍捕。設置圍欄後,就是殺戮。漢畫像中有很多人打虎的場景。在鄭州市南倉西街兩座漢墓的發掘中,約有50幅射虎像,這些畫像基本上都刻在了門楣和門柱上。門楣和門柱是墓室布局中最顯眼、最重要的部分。墓中用大量篇幅描繪射虎場面,可見當時獵虎活動之大、之頻繁。根據畫像石和史料記載,獵虎可分為民間自發行為和官方行為。比如河南漢畫像石中,有壹幅畫描繪的是兩個衣衫襤褸的人,壹個拿著弓箭,壹個拿著木棍,驅趕並殺死跑過來的老虎。顯然,這是民間自發的獵虎行為。相比較而言,政府組織的捕虎活動往往場面宏大,協調性強。如《南陽麒麟崗漢畫像石墓》所示,壹群全副武裝的騎士勇敢地圍捕老虎。前面的人拉起弓箭射老虎,中間的人試圖勒住老虎的脖子,後面的人用繩子拉著捕獲的老虎。據史書記載,猛士甚至君主都會親自參與捕虎。前面說過,飛將李廣是捕虎高手。東吳皇帝孫權也經常外出打老虎,壹方面為民除害,壹方面娛樂。《三國誌·兀術·張》記載“天子獵逢田,常騎馬射虎,虎常攀前執鞍”。這說明孫權對獵虎的執念差點害死他。三。神秘主義與虎害除了狩獵防止虎患,漢代壹些官員還采取了壹些神秘措施。在漢人的心目中,虎禍不是簡單的自然現象,更是上天對人類的警示。在漢代的民間傳說中,老虎甚至被視為來自天堂的天使,吞噬罪人。在漢朝,流行在門口畫老虎來辟邪。正如王充《論衡》所言,“故今縣為民削桃,立戶端,畫虎形,寫門道”。所以,在占蔔理論盛行、天人感應的漢代,虎禍的發生往往意味著掌權者的無情。對此,王充在《論衡》中提到:“虎狼來了!政府應該輸!雖然妳殺了老虎和狼,但妳不能讓政治統治世界。漢末學者蔡邕也認為“政治嚴酷時,虎狼吃人”。因此,在漢代,“虎暴”、“虎禍”、“虎災”成為政治過激的信號,也成為壹些儒生出身的地方官員處理虎災的信條。比如前文做地方官的時候,在解決老虎問題的時候就很謹慎:“老虎和狼在山裏,猶太人住在城裏。古人來到人間,百獸不擾,皆寬仁而飛。太守雖不賢,敢忘仁義。記住,它破壞了陷阱,不允許白抓山。“在法雄看來,虎禍的發生是因為當地官員的不公,所以他們把書搬到當地,希望他們寬大處理,拆掉圍欄,釋放犯人。當囚犯被釋放時,老虎真的放心了。無獨有偶,當官的宋軍在處理虎禍時,也采用了所謂的“仁政”方法。”“虎豹在山,巨人在水,各有所托。而且江淮有猛獸,北猶有雞豚。今天歸咎於殘官的是民害,勞民傷財不是悲天憫人的根本。其業是退奸貪欲,思忠向善,除陷阱,削階級制。”後來又傳言虎相向東遊過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法雄和宋在實行“仁政退虎”的同時,也拆除了人民辛辛苦苦築起的陷阱和籬笆。不過好在老虎因為遷徙離開了自己的轄區,沒有因為官員的愚蠢行為造成更多的傷害。只能說,法雄和宋軍的“仁政退虎”無非是“瞎貓碰死老鼠”,純屬幸存者的偏差。因此,在筆者看來,漢代虎禍頻發,可能與地方官員的“仁政退虎”密切相關。除了“仁政”,人們還經常用巫術來退虎,如修建“白虎廟”、“白虎堂”等。因為在百姓眼中,老虎是山神的化身,虎禍的發生無疑是因為山神發怒了。其實用迷信手段安撫老虎無可厚非。畢竟在冷兵器時代,滅掉老虎是不可能的,趕走老虎自然也很難。迷信的神秘主義可以安慰受到老虎威脅的人,從而克服對老虎的恐懼。老虎雖然厲害,但畢竟不是人類的對手。俗話說“妳沒看見李廣射虎如兔,砰的壹聲射了壹地雞毛”嗎?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絕非壹帆風順,但人類有足夠的勇氣去克服這些艱難險阻,即使是老虎也阻擋不了我們祖先前進的步伐。參考資料:《史記》、《漢書》、《論衡》、《後漢書》、《岱廟漢畫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