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的奇特建築——靈橋
靈橋簡介:
淩橋,俗稱老蔣橋,是寧波最古老的大跨度浮橋,橫跨在海曙區和江東區交界處的奉化河上。建於唐曾明洞津浮橋。由於靈橋地處鬧市,歷代雖屢修屢損,屢建屢建,卻享有極大的繁榮。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人發起重建。1936年,在寧波市赴上海旅遊協會的支持下,由德國西門子公司承建的淩橋正式竣工。它的設計和使用壽命長達70年,是寧波最具代表性的現代建築之壹。2007年,寧波市政府委托同濟大學對淩橋進行了徹底檢查,認為大橋主體結構仍然安全。經過必要的改造,淩橋仍然是寧波的主要橋梁。
寧波的奇特建築——靈橋
淩橋基本概況:
據說唐朝修建浮橋時,由於河水湍急,很難修建橋基。這時下起了大雨,雨後變成了彩虹。於是,工匠們在彩虹出現的地方打下橋樁,建造了這座橋。所以人們以為是靈仙橋,於是這座橋就被命名為靈仙橋,也叫靈仙橋。南宋時,靈橋改名為靳東浮橋,清康熙年間浙江海關設立後也改名為官橋。1936改建為永久橋時,有民間組織提議將橋改名為“中山橋”,但寧波老蔣橋籌委會以保護古跡為名,將橋名恢復為“淩橋”。文革期間,淩橋改名為“紅衛橋”,1981恢復名稱。
民間曾稱靈橋為“江橋”。後來因為英國人在清朝同治年間在桃花渡新建了壹座江橋,為示區別,靈橋的民間名稱改為老江橋。這個俗名壹直沿用至今。靈橋建於唐代,原為木質浮橋。1931重建由上海、寧波商人發起,上海工業部英國工程師詹姆遜、新仁濟建築廠工程師朱全通勘察設計,德國西門子公司承包。1934開工,1936竣工。淩橋是中國工程師參與的中國第壹座單孔鋼梁環橋。全長132米,跨度97.5米,是浙江省最早的現代工程技術橋梁之壹,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31年8月,寧波、上海兩地同時成立了重建寧波老蔣大橋(靈仙橋)籌備委員會。據說橋梁建設工程是在上海寧波協會的贊助下進行的。早期在上海成功的寧波人,堅持在家鄉建壹座像上海蘇州河上的白渡橋壹樣堅固的橋。最後,寧波靈橋由上海工業部英國工程師盛和新江機建築廠的朱全同設計,並由西門子洋行承包。但據當時參與建橋的石秋藏老人說,淩橋用的是外國材料,掛的是外國牌子,但實際上設計和施工都是上海寧波人,寧波人。英國的詹姆學生、史珂和許多外國人很少來寧波。1936建成通車。
靈橋建成後歷經滄桑。侵華日軍侵華,寧波淪陷前,被侵華日軍飛機轟炸,千瘡百孔。抗戰勝利後,對其進行了修復。但寧波解放後,國民黨轟炸機幾乎天天轟炸,淩橋上的路面和鋼梁都被彈孔打得千瘡百孔。但淩橋依然屹立在奉化河上,那是解放舟山群島的鋼鐵運輸線。
這座橋是由德國西門子公司設計的。二戰後,這家公司還保留著靈橋的檔案。前不久它還發文件提醒業主及時維修。
寧波的奇特建築——靈橋
靈橋重建:
現在,淩橋依然擔負著城市繁忙的交通,是寧波重要的歷史標誌。早在唐長慶二年(822年),明州刺史英治英標就在東渡門外奉化河口(後遷至今淩橋舊址)設置了“靳東浮橋”,方便了寧波人。相傳當年修建時,橋基因河面寬闊,水流湍急,始終難以打下。就在他們山窮水盡的時候,壹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不期而至,轉眼間雲層裂開了。半空中出現了壹道彩虹,色彩斑斕,持久不變,橋梁工人心領神會,立即按照彩虹的位置放樁。結果,橋樁很快就完成了,橋也建好了。因這種超自然現象,簡稱“靈仙(今)橋”。雖然傳說神奇,但建造簡單——橋系由16艘平船排列組合而成,並鋪上木板,橋的重量由船體承擔。它只隨潮水漲落,走在上面極不穩定。有時候,鏈子崩了,橋斷了,船就淹死了。進入臺風、暴雨、汛期,更是兇險驚人。1926年8月,這裏發生了40多人遇難的慘劇。1932年,彜族人慷慨解囊,修建鋼橋。該工程由德國人湯姆森承包。5月1934破土動工,6月1936竣工通車。壹座長97.5米、寬20米、無橋墩的貫通式三軸鋼梁橋如彩虹般誕生並被吞噬。這座橋呈銀灰色,筆直的立柱,拱形的梁飛框架,鉚釘如星,線條簡潔流暢,造型雄壯挺拔,半個世紀以來壹直是永人的驕傲。
寧波的奇特建築——靈橋
靈橋建築的發展;
淩橋小商品市場是寧波規模較大、設施齊全、地理位置理想的標準化市場,是壹個位於黃金地段的購物中心市場。
市場占地38000平方米,共分七層。壹至三樓於1996年2月28日開放。主要經營品種有鞋類、百貨、服裝、面料、毛衣、燈具、餐飲等。其中鞋類在寧波市場具有壹定的輻射力。
市場的每個樓層都配備了四部自動扶梯和兩部專用貨運電梯,場地還配備了中央空調和程控電話等現代化設施。與市場配套的有10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停車庫,可停放300輛汽車,有5000平方米的倉庫,還可為市外經營者提供居住用房。
市場真誠歡迎世界各地的客商,探討其他層面的發展合作,歡迎世界各地的鞋、百貨、服裝、面料等客商加盟。我們將盡力為您提供壹切便利。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