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妳能制造永動機嗎?

妳能制造永動機嗎?

科學家研究多年也做不到。

後來宣布誰要是有做永動機的設計方案,肯定不理他!!!!!!!!!!!!

永動機重現江湖

2004年2月9日中國青年報

《光明日報》在65438+2月2日頭版中心位置刊登了《非偏置二極管有望開辟新能源出路》的報道,聲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許研究員發明的非偏置二極管,只要環境溫度高於-273℃,就能奇跡般地輸出電流,是壹種取之不盡、完全無汙染的新能源。

其實這是壹則舊聞。早在2000年3月29日,同壹家報紙和同壹位記者就稱之為“巧妙利用戒指”

這個“發明”在《環境中有能量的二極管,不需要光能就能發電》的題目上做了詳細報道。據文獻檢索,從許宣布制造出這種神奇的“非偏置二極管”至今已近20年。1986年,他在《潛在科學》雜誌上首次宣布了這壹發明的實現,198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專著《從單壹室溫環境中獲取能量的實驗與研究》,專門介紹了這壹發明。

這個據說被很多國家申請了專利的發明原理很簡單。據說非偏置二極管從環境中吸收熱量後,半導體中的電子可以自發形成電流,電流流過負載電阻,產生熱量,熱量散發到環境中,再通過環境返回到二極管中,這樣就形成了壹個循環,二極管通過從環境中吸收熱量可以不斷輸出能量。

徐研究員聲稱,他的發明使用了所謂的“內能”,既不違反熱力學第壹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也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它不是永動機,而是像自然界的水氣循環壹樣“巧用循環”。水-氣循環之所以能實現,是因為太陽能補充了能量,與徐的“巧用循環”並不相同。正如徐研究員專著名稱所表明的,“非偏置二極管”旨在“從單壹的室溫環境中獲取能量”,熱力學第二定律已經指出,自然界中壹切與熱現象有關的實際宏觀過程都是不可逆的,不可能從單壹均勻的熱源(如海洋、大氣)中吸收能量實現循環。所以這個“非偏置二極管”其實就是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第二類永動機(違反能量守恒定律的永動機稱為第壹類永動機)。

有人打著永動機的招牌公然行騙,還挺成功的。今年年初,我們曝光了壹個叫梁興仁的人,他自稱是新加坡華人,醫生,院士,專家委員會委員。他自稱用萬有引力能造出了永動機,還在海南省建了壹個海南興仁永動機發電廠有限公司,正在生產裝備這種永動機的車輛。被曝光後,該男子沈默了壹段時間,但最近又活躍起來。他創辦的“環保(永動機)高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向媒體發出邀請函,邀請記者參加將於65438年2月27日在珠海度假村舉行的“永動機全球新聞發布會”。據報道,壹些人被這個永久列車項目騙走了300多萬元。著名的河南臨潁南街村投入2000多萬元的永動機項目,最後全部擊敗水漂。它的黨委書記後悔了,說這是他在南街工作30多年來犯下的最大錯誤。

從古至今,鼓吹永動機的人只有兩種,壹種是無知者(對物理定律壹無所知)或偏執狂(否認物理定律)的夢想家,壹種是詐騙投資的騙子。我們可以同情第壹種人,司法機關應該查處第二種人(據悉公安部門已經介入調查梁興事件)。凡是聲稱自己研發了永動機,到處推銷投資的,壹定是百分之百的騙子。不過,雖然徐研究員早在2000年就“渴望企業界的支持”,但既然他承認“非偏置二極管”不實用,那他和梁興仁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我寧願把他歸為有遠見者。

永動機不可能存在,這是科學常識。這種“新聞”我們還是時不時能在報刊上看到的。我認為有兩個原因:壹個是有償新聞,有償宣傳他人,另壹個是記者沒有科學素養。我猜測光明日報的報道應該屬於第二類,因為其他記者看了這篇報道後表示,如果他收到這樣的新聞稿,也會作為重大科技成果進行報道。

沒學過大學物理的人不懂熱力學第二定律,所以第二類永動機不容易被識破,普通記者被它欺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既然我沒有分辨能力,為什麽不去問問專家呢?只聽發明者壹面之詞就匆匆發表,不僅說明新聞工作者和編輯的科學素質不高,而且新聞質量很可能也有問題。

互連

“熱力學第二定律”有三種表述,第二種表述是任何壹種熱力學循環發動機都不可能將所接受的熱量全部轉化為機械功(即不可能制造出第二類永動機)。

新浪科技24小時熱點新聞排名

永動機的存在及其條件。

李玉海

永動機是偽科學之首吧?

大海不是壹直在運動嗎?地球不是壹直在運動嗎?

它們不是永動機嗎

我們不是天天說運動是絕對的嗎?

我們能制造永動機嗎?

永動機違反能量守恒嗎?

我來詳細告訴妳。

首先,能量守恒是在壹個孤立的系統中建立的。如果系統是開放的,就有能量交換,這個系統的能量不守恒,除非能量輸出=能量輸入。

我還是以大海的運動為例。以下是壹些理想的假設。

如果海洋潮汐運動的所有能量都因摩擦而轉化為熱能,那麽所有熱能都做功,加熱氣流,推動氣流帶著壹定的水汽上升,水汽上升到寒冷的天空,凝結成雨,匯入溪流河流,回到海洋。從高處流下的水的勢能變成了海洋的動能,使海洋往復運動。(當然,我們也知道海洋中的大潮汐是由月球的運動引起的,但是我們也要註意,月球的能量(假設)並沒有損失,運動還是壹樣的。)

所以在這個運動系統中,所有動能首先變成熱能,然後……能量永遠守恒。

現在我們在這個循環系統中加入壹個發電機,假設先把海洋的所有動能轉化為電能(也就是潮汐發電),再轉化為熱能,然後加熱氣流,用壹定量的水推動它上升...能量總是守恒的。

所以我們總是有電,不是嗎?(電機變成了永動機。如果不理解,那麽包括發電機在內的系統就是永動機。馬達是這個系統的壹部分。)

所以永動機存在的壹個必要條件是,這個系統中的能量運動轉化必須有壹個循環回路,能量消耗為0!

如果沒有閉環,很難完成上述運動,也不是永動機。

反對者可能會說妳的系統太小了,我們可以把它放大,加上太陽系和銀河系,只要能形成穩定能量運動的循環回路就行!它是壹臺永動機!

如果反對的朋友繼續說:我要妳把系統無限化!去茫茫宇宙!

這樣話題就有點遠了,因為會提到兩個很多朋友都不熟悉的概念:“熵”和“熱沈默”;當然,還有壹個“熵增(加法)原理”。

所謂“熵”,就是不能再做功的能量,也就是說這個能量“沒了”,損失了。因為如果永動機有能量損耗,那壹定不是“永動機”!

然後在宇宙的“大運動機器”中,不斷有能量損失,於是行星開始圍繞宇宙運動,行星向外膨脹(現在宇宙膨脹的證據還不完全)。最終宇宙被撕裂,失去所有(熱)能量,變得黑暗寒冷,停止所有運動,進入所謂的“熱寂靜”狀態。

我們所面對的宇宙能如此無情地走向末日嗎?

讀到這裏,妳可能已經意識到,永動機不再是壹個機械裝置的問題,而是壹個宇宙觀和運動觀的問題。

我寫了幾百字的熱力學和哲學,在這裏只能簡單表達以下內容:

進入所謂的“熱靜默”狀態的條件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1.宇宙是無限的;這可能是真的。

2.當宇宙無限膨脹時,物體必然失去相互吸引;否則,物體不會相互脫離,無限膨脹。

條件2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違背了“萬有引力”!同時,物質也會產生“凝結”(見文章“凝結”)。

所以宇宙不可能進入“熱寂靜”狀態!推回去,那永動機就存在了!只是我們現在的技術和思想水平還達不到那個程度。

不知道上面的推導有沒有問題,請朋友指導。

其實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楊柳在風中搖擺,楊柳從運動狀態變成靜止狀態,能量去了哪裏?能量進入了另壹個系統,能量並沒有消失;當能量再次回來時,柳樹將再次搖擺。在壹個大系統中,柳樹不就是永動機嗎?(但是要註意運動的周期。)如果能量回不來,柳樹就會進入“死壹般的寂靜”狀態。

我覺得,不要看事情像井底之蛙,要有大胸懷才有大思想,大抱負,大智慧。

如果反對我的朋友說我在挑刺,那我們說的可能就不是同壹個永動機了。妳說的可能是最簡單的“人不吃飯(吸收能量)就會餓死”的永動機。這是壹種孤立的看問題的觀點,根本沒必要討論這個永動機裝置。

也有壹些朋友反對,因為他們壹直認為能量是壹個永遠不會返回的單向運動(熱力學第二定律),所以這些朋友不妨看看耗散結構理論或者“最小能耗原理”。

鳴謝:感謝朋友們的指點。

讓永動機的夢想破滅。

永動機這個詞不太恰當。比如壹個飛輪,壹旦開始運動,就可以無摩擦無阻力地永久繼續運動,這在實際中不容易實現,但有意義,可以看作是壹種實際的極限情況。所謂永動機,並不是指這種情況,不是試圖保持永恒的運動,而是期望在沒有外界能量供應的情況下,即不消耗任何燃料和動力的情況下,連續不斷地得到有用功。如果這種永動機真的可以制造出來,那麽我們就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自然能源的情況下,無中生有地獲得無窮的動力。在人們還沒有掌握自然的基本規律的時候,這種想法曾經誘惑了許多具有傑出創造才能的人,他們付出了大量的智慧和勞動來追求這壹夢想的實現。然而,沒有任何永動機被實際制造出來,也沒有任何永動機的設計方案經得起科學檢驗。

早期壹個著名的永動機設計方案是法國人Henneckau在13世紀提出的。Henneko設計的這個裝置當時還不叫永動機,根據它特別吸引人的性質,叫它“魔輪”。他將12根可移動的短桿等間距安裝在壹個輪子的邊緣,並在桿的兩端各放壹個重球。無論輪子轉到哪裏,右邊的重球總是比左邊的重球離軸遠。亨尼考想象著右邊更大的作用,尤其是投過去的重球,會壓著輪子按照箭頭所示的方向無休止地旋轉,至少直到輪軸磨損。然而實際上,輪子轉了壹兩圈就停了。

後來,達芬奇(1452-1519)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制作了類似的裝置。他設計的時候認為右邊的重球比左邊的重球離輪子中心更遠,輪子在兩邊不平衡的作用下會無休止地向箭頭方向旋轉,但實驗結果是否定的。達芬奇敏銳地斷定永動機是不可能實現的。

實際上,根據杠桿平衡原理,在上述兩種設計中,雖然右邊的每壹個砝碼都對車輪產生較大的旋轉作用,但砝碼的數量較少。精確的計算可以證明,總會有壹個合適的位置,使左右兩邊的重物對車輪施加的反方向的旋轉作用(扭矩)剛好相等,互相抵消,使車輪達到平衡,靜止下來。

流水的落差可以推動渦輪對外提供動力。流水可以用來設計永動機嗎?16年70年代,意大利機械師斯泰爾提出了永動機的設計方案。在他的設計中,他認為上水箱流出的水會沖擊水車的轉動。在帶動水車轉動的同時,水輪會通過壹組齒輪帶動螺旋泵,將蓄水池中的水再次提升到上水箱。他認為整個裝置可以繼續這樣運轉,有效地工作。事實上,越來越少的水回流到水箱中,不久水箱中的水全部流入下面的水庫,渦輪機停止運轉。

浮力也是設計永動機的好幫手。是著名的浮力永動機設計方案。壹系列的球,纏繞在上下輪上,可以像鏈條壹樣旋轉。右邊的壹些球放在壹個裝滿水的容器裏。設計者認為,如果右邊沒有盛水容器,左右兩邊的球數相等,鏈條就會平衡。但是,現在右邊的這幾個球浸在水裏,被水浮起,就會被水向上推,帶動整串球繞著上下兩個輪子旋轉。水面上有壹個球。下面有壹個球,穿過容器底部,被加入。

這樣的永動機沒有做出來,是因為技術上很難讓下面的球穿過容器底部而不讓水漏出來嗎?技術難度不是主要問題,是設計的原理問題。下面的球穿過容器底部時,承受著上面水的壓力,就像容器底部壹樣,而且因為在水底,所以壓力很大。這個向下的壓力會抵消上面球的浮力,流體動力機器不會永遠不動。

此外,人們還提出了各種利用輪子的慣性、細管的毛細作用、電磁力等獲得有效動力的永動機設計,但無壹例外都失敗了。事實上,在所有永動機的設計中,我們總能找到壹個平衡的位置,在這個位置上,力正好相互抵消,不再有任何驅動力使其運動。所有的永動機必然會停在這個平衡位置,變得沒有動力。

層出不窮的永動機設計方案,都是在科學的嚴格審查和實踐的無情檢驗下失敗的。1775,法國科學院宣布“本科學院將不再審查所有與永動機相關的設計”。這說明當時科學界已經從長期積累的經驗中認識到,試圖制造永動機是沒有成功希望的。

各種永動機設計方案的失敗,永動機美好夢想的幻滅,對於每壹個尋找永動機的人來說,都是壹個不小的打擊。但是,反思這個失敗的探索過程,從反面啟示人類。有科學家從這個否定的結論開始思考,提出了這樣壹個問題:永動機造不出來。是不是意味著自然界存在壹個定律,讓我們不可能無中生有的獲得能量?也就是說,自然界中各種能量之間存在壹定的轉化關系。這方面的思考是建立能量轉化和守恒原理的線索之壹。德國著名物理學家、生理學家h .亥姆霍茲(1821-1894)從永動機無法實現這壹事實出發,研究發現了能量轉化和守恒原理。他在論文中寫道:“鑒於之前實驗的失敗,人們...不再問‘我怎樣才能利用各種自然力之間已知和未知的關系創造出永恒的運動’,而是問‘如果永恒的運動是不可能的,那麽各種自然力之間應該存在怎樣的關系?’"

19世紀中葉,能量轉化和守恒原理被科學界普遍認可。這個原理指出自然界所有物質都有能量,對應不同的運動形式,能量也有不同的形式,如機械運動的動能和勢能,熱運動的內能,電磁運動的電磁能,化學運動的化學能等。它們分別用各種運動形式的特定狀態參數來表示。當運動形式改變或運動量轉移時,能量也從壹種形式變為另壹種形式,從壹個系統轉移到另壹個系統。在轉化和轉移過程中,總能量保持不變。

還有壹個奇妙的幻想,不違反能量轉化和守恒原理。如果能通過巧妙的機器把空氣或海水中的熱能全部轉化為我們需要的機械功,就可以成為取之不盡的能源。發明這臺機器的想法比之前憑空產生能量的想法聰明多了。如果真的能發明這種機器,還有壹個好處。壹方面我們可以把壹個東西裏面的熱能拿出來做功,同時會降低這個東西的溫度。這樣,我們可以在海洋上建立壹些巨大的工廠,並利用海水中的熱能進行各種工作,例如用它來發電。壹艘船可以利用海水中的熱量環遊世界,而不需要燃燒煤或石油。這難道不是壹件美好的事情嗎?這可以稱為第二永動機,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它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被無數實踐證明的客觀規律。可以表述為:“不可能從單壹熱源吸收熱量,在沒有其他作用的情況下,將其轉化為有用功。”也就是說熱機不可能有100%的效率。它要把從高溫熱源吸收的壹部分熱量變成有用功,同時把另壹部分放入低溫熱源。

追尋永動機的失敗經驗可以給我們兩個啟示:壹是失敗經驗也具有積極的科研價值,永動機的各種設計方案的失敗引起了人們的反思,激發了能量轉化和守恒的思想,成為能量轉化和守恒原理建立的思維線索之壹;其次,要按照科學規律辦事。歷史上追求永動機的人,不是因為他們沒有壹個美好的願望,也不是因為他們缺乏努力學習的精神,而是因為他們做了違背客觀規律的工作。在人們知道能量傳遞和轉化的規律之前,我們只能為那些尋求永動機的努力失敗而感到惋惜。但是,如果今天還有人設計永動機,那他就是愚蠢的,違背了科學規律,永遠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