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高考復試

高考復試

作為首批實施高中課程改革的試點省份,山東、廣東、海南、寧夏經過三年的探索,迎來了第壹次高考。經過長時間的醞釀,這四個省區的高考方案逐漸清晰。年前,教育部批準了山東、廣東、海南和寧夏的2007年高考方案。

與往年相比,2007年四省高考有什麽特點?師生們是如何備戰的?本報記者據此采訪了與四省區相關的部分壹線教育工作人員。

四省區高考方案敲定。

據了解,廣東的高考計劃采用“3+文科/文科+X”。文科“文科”包括70%的政治、歷史、地理和30%的物理、化學、生物,而理科“文科”比例正好相反。x選修科目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和地理。“文理分科”是新方案的壹個明顯變化。廣東考生將分為文科、理科、體育、藝術,廣州市番禺區玉山高級中學校長谷音認為,這更有利於按照新課程方案全面開設中學選修課,也更有利於公平選拔。

海南采取“3+3+基礎考試”方案,高考總分790分,比改革前提高40分。除語文、數學、外語外,文史類合並科目為政治、歷史、地理,理工類合並科目為物理、化學、生物,而“基礎考試”按照10%的論文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海南省教育廳副廳長石秀輝認為,海南的新方案有其鮮明的特點:壹是與考試密切相關。作為檢驗高中辦學水平的壹種手段,考試曾經流於形式。改革後,高考不涉及的內容將放在考試中,其分數的10%也將計入高考總分。這樣,高考就不會是唯壹的指揮棒;二是在考試科目的設置上,整合成為單壹科目,脫離了以往的“混菜”模式,讓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

山東省采用“3+X+1”方案。“3”指語文、數學、外語,“X”指文科綜合或理科綜合,“1”指技術、美術、綜合實踐等基礎能力。“1”測試的是壹個高中畢業生應該具備的適應社會生活的最基本的知識和能力,比如觀察社會生活、欣賞藝術、表達個人情感等。考試內容涉及技術、體育與健康、藝術、綜合實踐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和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

寧夏采用“3+綜文/綜管”方案。“3”是指語文、數學、外語三門科目,是所有考生必修的。文科綜合包括政治、歷史、地理,文史方向考生必須參加文科綜合考試;理科綜合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理工科方向的考生必須參加理科綜合考試。銀川市實驗中學副校長王進修告訴本報記者,2007年寧夏高考,調整了壹些不利於學生發揮的內容,題目很活潑,主要側重考查綜合素質。本校教務處副主任郎誌平,高三語文老師。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07年高考語文卷的內容安排有了很大變化。閱讀和寫作被視為兩個重點內容,尤其是作為綜合能力的作文,在今年的高考中會顯得尤為重要。閱卷組要專門安排壹個挑錯別字的老師,每壹個錯別字扣壹分。輥面整潔度也要列為考核標準,輥面不整潔的要扣分。

“新課改後的高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文理兼顧,加大了對實踐能力的考核。”非常關註四省區課改進程的哈爾濱教研所教研專家高愛玲在看了四省區的高考方案後,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她認為,四省區高中課改後的高考方案特別註重基礎和廣泛應用,這樣可以更全面地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華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教授高淩彪也對此進行了分析並表示,廣東新高考方案在註重基礎的同時,增加了學生選擇性的概念;海南的計劃比較全面,他特別欣賞海南把考試成績計入總分的做法,但是考試科目相對多壹些。山東和寧夏方案設置文科綜合/理科綜合,由於新課程選修課較多,給命題帶來了更多的技術難度。高淩彪認為,課改後的高考理想狀態分為基礎考試和選拔考試兩部分。基礎考試可與高中畢業統壹水平考試合並。基礎考試為必修,選拔考試為選修。同時需要註意的是,基礎考試與必考內容相對應,評分制作為高校錄取依據和本科以上高校錄取資格。選拔考試對應課程的全部內容,作為錄取的主要依據。他的建議或許可以作為四省區未來高考方案的參考。

復讀生可能更有優勢。

記者在連續幾天的采訪中了解到,有老師已經預測到,今年高考,復讀生可能會占據優勢。銀川實驗中學的郎誌平告訴記者,他們學校通過幾次模擬測試後,發現復讀生的成績明顯高於應屆畢業生。主要是復讀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比較紮實。他說,由於課改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學習內容較多,課程進度較快。通常,學生在有時間完全理解他們所學的知識之前就開始了新課程。所以很多大壹新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並不紮實。基礎知識掌握較為紮實的復讀生,在學習新教材知識壹段時間後,在綜合水平上表現出較強的優勢。所以在2007年高考中,復讀生很有可能占據優勢。

山東省青島振華學校的校長王麗麗也持同樣的觀點。她還認為,2007年高考可能對復讀生有利。王麗麗說,課改的推出並不意味著對過去課本知識的全盤否定。所以,使用新教材的學生和使用舊教材的學生,在不同教材的影響下,都有自己的思維優勢。因此,復讀生在吸收兩本教材的知識點時,不僅可以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定位,還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識視野和思維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年的課改可能對復讀生更有利。海南省考試局統招處相關負責人也認為,新舊教材在很多基礎知識上並沒有太大區別。只要復讀生態度端正,正視困難,努力學習,取得好成績的希望很大。

編輯短信衡量綜合水平

高中課程改革後,強調培養和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體現在試卷內容的變化上。山東省實驗中學實施高中課程改革後,出現了壹個比較新的課題。語文試卷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考查與最流行的短信寫作掛鉤。題目是:“新年將至,要給同學發短信送祝福。在這條短信中,妳應該引用壹個神話或童話故事,並使用擬人或比喻。請把妳的短信寫在80字以內。”這個題目既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又考察學生的修辭運用和想象力。這個考察學生思維和能力的命題,成為了模塊考試的重頭戲。第壹批進入課改的同學,充滿了新鮮感,深深喜歡這次課改後考試的新變化。該校壹次語文考試也有壹道題:“請名人代言,是提高廣告說服力的好方法。找有合適背景的名人代言等以下四個廣告標題,從字面意思來說是最不合適的:a .請陶淵明代言‘自然即美’;b、請司馬光、王安石背書‘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c、請喬治·桑代言‘女人能做男人能做的事’;d、請魯茲背書‘心動不如立即行動’”。關於這個話題,該校石老師說:“過去對文章作者的考查主要采用作者姓名、國籍、作品的搭配題,考查的是死記硬背,而新的考查方式要求學生對作者的風格和思想有全面的把握,更符合課改的要求。

廣東省中山實驗高級中學教務處主任邵告訴本報記者,高中課改後,該校老師在準備試卷題目內容時,比以往題海戰術更註重“團隊合作”。也就是說,在擬卷子的時候,老師們要坐在壹起討論什麽樣的題目能衡量學生的綜合水平。自從實行了這種形式的寫作題後,試卷的題目變得非常生動和全面。

據多位老師反映,高中課改後,試題的開放性和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更加明顯。此外,數學和化學試題的難度也明顯降低,科目的知識點得到了更好的落實,學生學習這些科目的興趣和信心增強了很多。課程改革實施後,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處處都能感受到它的新鮮感。相比以往的教學和考試方式,進壹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成為大家追求的下壹個目標。

“困惑”也是壹個特點

山東省高考3+X+1總體方案確定後,學生開始有計劃的學習。但是隨著高三復習的開始,很多學生和家長反映,這個“1”怎麽準備,什麽時候準備還是個問題。濟南三中學生小吳從網上下載了壹套基礎能力的樣題。說完,他驚呆了。許多問題看起來不難,但可能並不準確。比如“列舉兩個有音樂伴奏的體育項目”,他說,“我只知道有壹個滑冰項目要放音樂,但不知道它的名字。”基礎能力題對考生素質的要求也讓家長很矛盾。“孩子剛上高中的時候,我們不允許他看電視。了解新課程後,我發現有必要讓孩子接觸時事。現在真後悔平時沒讓他多看看電視。”壹位家長說。

在這種情況下,山東省實驗中學的林老師向本報記者詳細講解了如何把握“1”。林老師告訴記者,高考方案中之所以有“1”,是為了讓老師和學校幫不上忙,主要是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原因很簡單。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這個“1”就是為了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避免應試教育中的重復題。林老師說,在以前的考試中,老師會根據考試大綱給學生布置大量的習題,以達到考試時掌握題型多,容易應對的局面。而這種“1”的體系就是老師幫不上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平時的積累自主發揮。雖然這個“1”讓大家覺得很困惑,但這是方案的特點。

林老師說“1”會涉及藝術、體育、科學、人文、社會等八大領域,是綜合性的。也許試卷上的某個問題可能和他們幾個有關。主要是希望同學們能用所學解決生活問題和社會實際問題。從此我們知道,它的設立是壹個純粹的綜合水平測試,但並不是以考察這些領域的內容為目的。如果有對應過去應試教育的題,無疑會增加學生的負擔,也不是課改的目的。

來源:中國教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