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新陽街村落介紹

新陽街村落介紹

海滄區新陽街道王興社區於2007年6月5438+10月正式成立。其地址為海滄區廣信路302號,主要管轄範圍為長庚醫院以南、喬佛裏大道以西、海新路以東、洛鳴巍山以北。包括王興廣場、金明花園、名仕閣、正順花園、陽光公寓、長庚醫院、新陽工業區所有公戶,* * *常住人口1.684人,流動人口1.604人。王興社區的日常工作由居委會管理,有65438名黨支部書記和主任,65438名副主任和3名成員。下設社區黨支部、社區居委會、計劃生育工作站、勞動保障工作站、流動人口管理站、綜治委、民間調解委員會等三個誌願服務隊(婦女誌願服務隊、青年誌願服務隊、紅十字誌願服務隊)。

居委會成立以來,社區緊緊圍繞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主題,將“人性化服務”的理念落實到實際工作中,通過不斷創新服務管理機制,整合社區資源,努力打造服務全面、環境優美、秩序良好、人際關系和諧的和諧新社區。為了改善社區居民業余文化活動的生活,居委會大力增加室內活動場所,添置活動設備。為了讓居民的周末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社區開設了圖書館,每個周末免費向居民開放。利用高科技手段宣傳政策法規,向居民發布通知(在小區顯眼處安裝LED電子顯示屏,發布活動通知和與居民相關的政策法規)。經常舉辦活動與居民同樂,增加社區工作人員與居民的熟悉度。

堅持以加強社區黨支部建設為核心,努力建設壹支高素質的社區幹部隊伍。抓好“五好”社區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社區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堅持以服務黨員為導向,以服務群眾為基礎,積極開展文化社團活動。努力壯大社區黨員隊伍。

積極開展“人性化”服務,營造和諧溫馨的美好家園。“社區以人為本,百姓以社區為家”。我們立足社區,面向居民,積極提供各種便民利民服務。社區內設有勞動保障服務站、居民調劑室、計劃生育服務室、老年活動室等工作機構和活動場所,為居民提供再就業信息等服務。充分發揮社區誌願者隊伍的作用,積極開展社區活動。

因為在這個小區買房的居民多為工薪階層的年輕壹代,他們平時工作比較忙,不在家,所以無法及時收到居委會組織的活動等信息,而作為年輕壹代,他們的消息通常是利用網絡獲取的。針對本社區居民的這壹特點,居委會經過兩委研究,建立了王興社區QQ群。我們把居委會的活動通知、法制宣傳、政策法規放在QQ群上,讓居民不用親自咨詢就能在QQ群上看到相關的政策法規,既給居民宣傳了政策法規,又節省了居民的時間,讓他們更方便快捷地辦理自己需要辦理的事項。

王興居委會以服務居民為宗旨,有效推動了社區黨建、社區建設和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裏,在我社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8年被評為廈門市第十壹屆“文明社區”、“五好”達標單位,2008年被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2009年被評為福建省第五屆(2006-2008年度)文明社區、海滄區團建工作先進單位、平安家庭創建活動示範社區。“小區是我的家,連接著妳、我、他;小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不斷完善社區的功能和設施,努力提高社區的工作水平,爭創壹流社區和文明社區。夏陽社區位於海滄新陽工業區東北部,總面積46.62萬平方米,常住人口3615,外來人口約4萬人。1992年全村土地被政府征用,2002年在西部海域進行整治,以前靠山靠海謀生的村民基本集體失業。隨著新陽工業區的發展,所有的村民都在慢慢的轉行,發展第三產業。

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加,社區辦公服務中心已經無法滿足正常使用。根據區政府會議精神,夏陽新小學樓竣工投入使用,舊小學樓改建為夏陽社區服務中心辦公樓。改造後將配備:衛生服務醫院、計生、民政、調解、綜治、勞動保障、文體活動室、社區辦公室。如今,社區服務中心改造工程已順利竣工並投入辦公使用。該項目不僅提高了社區服務中心的認知度,也提高了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

目前,社區居委會老辦公樓已規劃為夏陽商業綜合樓,總投資約16萬元,建築面積9000平方米。二至四層為商場,建成後可提供300-500個菜市場攤位。下洋社區老年協會建築面積約2000平方米,由老年協會管理。出租的租金作為村裏老年協會成員的福利分紅。社區投資的夏光外口公寓樓於2007年竣工,建築面積約24000平方米,建設資金約2400萬元。壹樓面積以每平方米7000元出租50年收回建設成本,二樓到七樓的租金作為福利發放給村民。近幾年,每個村民壹年可以拿到600元的福利分紅。

夏陽鄉村旅遊

下洋,壹個名字很美的村莊,如今處處呈現出安居樂業的景象:古榕樹下,曲雲雕像旁,老人搖著扇子納涼,悠然自得;孩子們在玩耍,玩得很開心。壹側並不寬敞的村道上,人頭攢動,攤販如織,好不熱鬧。

村裏的老人說,這條熱鬧的村道幾經改建,見證了有著600年歷史的華僑村下洋的巨變。

“70年前,我們下洋村通水泥路,連巷子都是紅磚鋪的。”在老人的講述中,古樸鄉村美麗寧靜的面貌漸漸清晰起來。

據了解,夏陽是壹個古老的華僑村,文化底蘊深厚。200多年前,村民漂洋過海來到東南亞謀生。旅居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的楊氏宗親還成立了智德堂公司,集資支持家鄉的公益事業:下洋小學、智福堂古厝、迎園宮、路等建築,無不凝聚著旅居海外的下洋村的心血,下洋村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20世紀30年代,在海外村民的大力支持下,下洋村成為附近第壹個通上水泥路的村莊,水泥路環繞整個村莊,長達5公裏。老人說,村裏在大規模建設的時候,國內建材比較匱乏,水泥等材料都是從海外運來的,所以碼頭也是壹片繁忙景象。

老人講述的情況,現在已經定格在泛黃的黑白照片裏。老人說,過去村子取名“下洋”,是因為期望能看到日出、日出、太陽,這也寄托了先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政府和海外村民的幫助下,村民們開始了新壹輪的新村建設,古橋村也呈現出新的面貌。建起了小房子,拓寬改造了村道。作為全市第壹批新村建設試點村,該村道路進行了密集改造,換成了市政設施齊全的新村路。新的道路也為村民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新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