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95車”、“中藥香車”、“殺毒車”...這兩個月來,很多車企似乎都在圍繞產品的健康安全做很多嘗試。它們是疫情下的脅迫之舉,還是營銷路上的宣傳噱頭?
設計創新必須閉環思考人的需求,而不是在某個層面,否則很難構建完整的解決方案。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文理創新學院副院長、國際設計聯合會副主席?趙超,軒轅大學的創新?Day以“健康設計與創新思維”為題,分享了他在工業設計、用戶體驗、健康安全等領域的經驗和心得。
以下是創新?日公開課中的文字精煉版,完整內容可掃描海報二維碼觀看當日視頻回放。
趙超:產品創新需要系統性。
大多數人對創新的認知都是來自於外觀審美,那麽我們如何在不同的維度上看待創新呢?
大多數人對設計創新的認知還停留在外觀和審美的層面。然而,在當前全球化的技術背景下,我們應該如何審視和認識創新的多元化維度?
藝術的本質是創造人類社會的新符號和新文化,科學是人類探索自然現象規律的重要手段。
作為藝術家、科學家和工程師,達芬奇不僅創作了不朽的畫作,還設計了最早的人類飛機。後來,人們根據達芬奇的素描風格,用文藝復興時期的工藝材料建造了這架飛機的原理模型,發現它可以飛行。所以,如果給達芬奇壹個標簽化的身份,我更願意把他定義為設計天才。
這促使我們今天進行深入思考。設計與藝術、科學與工程的區別和* * *是什麽?我認為設計在人和人造物體(機器)之間,在人和外部世界之間構建了壹種互動和關聯。
工業設計的核心是對使用情境、形態特征或其他相關質量等問題的壹系列可能的解決方案。
今天,像汽車這樣以技術為中心的產品必須被人們使用。這就帶來了人、技術、商業之間的博弈和互動。今天,任何技術產品在使用過程中,都很難擺脫商業模式和服務體驗的支撐。
設計師的職責是深入研究和探索產品、人、商業模式的整合創新,滿足功能的可用性和情感體驗。從動機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模型相呼應。
中國汽車企業的傳統R&D路徑代表了傳統科技型企業對創新的認知:他們更註重技術,首先註重功能,然後才考慮可用性和愉悅體驗。
然而,人們在駕駛時,座椅設計的舒適性直接關系到功能安全;同時,有些人會在車上掛壹些吉祥的祝福,祈求出行平安,這其實是壹種精神暗示,即借助精神需求來影響安全需求。
這些案例表明,設計創新應該把人的需求放在壹個閉環的、互動的網絡中,而不是作為壹個線性的層級。換句話說,只有先有功能上的滿足,才能產生對易用性和愉悅體驗的需求。這有助於設計師認識到功能、形式、技術和要求是自然的,而不是線性的或優先的。
蘋果前副總裁唐納德·諾曼認為,設計者心目中的模型必須與用戶心目中的潛在需求和行為相壹致,設計出來的系統才是真正好用和好用的。所以借助設計創新幫助蘋果給用戶帶來不壹樣的體驗。
這裏我想分享設計創新的幾個維度:
首先,設計創新需要跨學科的聯系,整合心理學、工程學、美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的知識,從而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其次,設計是對復雜系統的管理,是將技術和人工世界的復雜性轉化為更人性化使用的過程。
這是壹個救護車設計的創新案例。英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托皇家藝術學院和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研究救護車的交叉感染。設計師借助共情理論和方法研究救護車存在的問題,在研究的救護車模型中撒上灰塵,通過模擬醫生在車內的搶救工作,測試現有產品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設計師用紙箱搭建了壹個救護車的模擬艙,用紫外線對被灰塵(病毒)感染的身體部位進行檢查,從而幫助找到更科學合理的設計方案。
第三個維度是設計專註於解決某個問題。
以戴森吹風機的設計創新為例,為了快速吹幹頭發,保證頭發的順滑,戴森建立了頭發實驗室。通過在實驗室的測試,戴森工程師發現現有的吹風機不僅噪音大,而且容易燙頭發,於是他們在產品研發中創造性地為吹風機增加了溫度傳感器和噪音更低的數字風扇,大大提高了產品體驗和工作效率。
設計也要帶給人愉悅的體驗。?我們做過壹個項目,探索如何利用傳感器和智能可穿戴設備幹預人的情緒,使其從負面情緒轉變為正面情緒。
我們通過實驗,利用傳感器收集人的心跳、體溫、出汗等與情緒變化相關的數據,然後將可穿戴技術與服裝相結合,設計出智能服裝。我覺得這個設計可以在這次疫情中得到應用和轉化。利用這些特殊功能,可以緩解醫護人員在救援工作中的壓力、緊張、恐懼等情緒,提前預知負面情緒,治療醫護人員的心理創傷。
其次,再說體驗設計。福特開發第壹代福克斯時,目標用戶主要是歐洲和北美的老年人。為了給老年用戶更好的駕駛體驗,福特建立了由服裝設計師、材料工程師、老年學專家和汽車設計師組成的跨學科團隊。
起初,他們設計了壹套模擬老年人生理機能衰退的服裝,讓設計師穿著這種模擬服裝體驗老年人的駕駛體驗,並以此為數據完成福克斯的設計。最終的產品既滿足了老年用戶的需求,也更加方便了年輕人的使用。
這就是設計思維和情感體驗在設計創新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設計科學的重要功能是滿足社會需求,解決社會問題。預防和控制公共健康危機以及老齡化社會引發的諸多問題是當前全球化面臨的主要社會需求,設計學科需要對此做出回應。
我們為獨居老人設計構建了家居生活新場景,為獨居老人設計了智能助力椅。它是壹個智能家居平臺,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智能助力起床、藥物提醒、按摩、取暖、娛樂等綜合服務和功能,提高老年人獨立家居生活的品質。
健康汽車的命題,不應該因為壹個社會危機或者緊急需求,而變成倉促的應對和功能疊加。汽車企業要全面引入設計創新機制和管理體系,面向全民健康出行需求,開發顛覆性的汽車產品和交通系統。
我認為特斯拉是汽車工業領域的蘋果,它用壹種全新的語言和方式定義了汽車產品的未來。雖然我認為特斯拉的設計因為考慮到了傳統汽車市場人們的認知慣性而略顯保守,但作為壹款智能電動移動產品,其對汽車行業這壹傳統科技型行業的顛覆作用已經顯現。
我認為,借助這次突發的公共健康危機,中國汽車企業可以系統地引入科學的創新設計方法和系統,開發出領先健康產品和服務的新範式,這將為整個全球汽車產業的創新帶來巨大貢獻。
現在社會上談論的“口罩”車、“凈化器”車,根本就是在拼湊功能。設計應該是面對社會需求的乘法運算,是將需求、功能、形式、審美、體驗有機結合的重要工具平臺。
記得90年代初,我們邀請奔馳全球設計副總裁來清華做設計工作坊。當時汽車在中國還不普及,他的壹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國的汽車設計師可以通過壹個車門開關的聲音來判斷這是哪壹個品牌和型號的汽車。這體現了設計師對產品精神的理解和深入骨髓的創新文化——從實體汽車的材質設計到聲音的無形設計,設計創新無處不在。
所以設計本身就是壹門交叉學科,需要融合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同時,壹個設計良好的商業模式也需要創新檢驗。我覺得設計上至少有10種創新模式,包括全鏈條前端的供應鏈創新,中端的產品和系統創新,後端的服務、渠道、品牌、用戶參與創新。
在這個由10模式組成的創新鏈中,如果說產品輸出是平臺創新的基礎,那麽將應用延伸到創新鏈前端就是以商業模式為中心的設計創新,拓展到後端就是以體驗為中心的設計創新。
重要的是,創新型企業需要均衡應用不同的模式,不能顧此失彼。
本文來自車家作者汽車之家,不代表汽車之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