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陳偉的離職,英特爾中國表示是個人原因。在我看來,他的離開是“隱藏的”,是偶然中的必然。我做出這個判斷主要基於三個方面:第壹,陳偉有中國區總裁的名號,但沒有中國區總裁的實職——他在英特爾中國區工作了12年卻沒有成為英特爾中國區實際的“代言人”,而負責中國區銷售和市場的總經理楊敘卻成為了英特爾中國區實際的“代言人”,知名度和媒體曝光度更高。陳維英在中國IT行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遠不及其他在中國的跨國IT公司,如陳永正和孫振耀。
第二,雖然從去年開始,英特爾在政府公共事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仍然難以體現其數字化的表現。與營銷業務相比,政府的公關事務在短期內效果不佳。所以,相對於主管銷售業務的楊敘,陳偉面對“業績談”的“腰桿”還不夠硬。
第三,我認為最重要的壹點是,英特爾的中國戰略發生了變化。如果陳偉繼續留在英特爾,他將不得不面對新的要求和挑戰。2007年,英特爾中國正式離開亞太區,升級為中國區,直接向美國總部匯報,這意味著英特爾對中國市場的重視。與此同時,英特爾也意識到了與中國政府合作的重要性,明顯加大了與中國政府的合作和投資,英特爾總部的高層也更頻繁地訪問中國進行公關。不過,與老盟友微軟和老對手AMD相比,英特爾在政府公關形象上仍需有所突破。
記得幾年前,微軟在中國市場被指責為“壟斷”和“強勢”。壹位微軟高層無奈的對我說:“其實我們和英特爾是壹家公司。從市場份額來看,我們處於壟斷地位。為什麽大家都在關註微軟?”的確,當時人們盯著微軟,忽略了英特爾“壟斷”的問題,這就給了“低調”的英特爾“賺錢”的“空當”。現在,曾經給人“壟斷”、“強勢”印象的微軟,變得“軟”了:從支持地方政府部門的信息化,投入真金白銀與眾多本土軟件公司合作,在中國市場進行技術投入,到放棄軟件產品價格全球統壹標準,專門針對中國做出改變,這些都讓人感受到了微軟的“良苦用心”和誠意,微軟也逐漸獲得了政府和合作夥伴的認可。
微軟變“軟”後,英特爾的“問題”就凸顯出來了。事實上,“刺激”人們對英特爾“關註”的不僅僅是微軟的“軟化”,還有英特爾WAPI與中國政府的公開“對抗”,以及競爭對手AMD在中國市場的積極態度。
2004年6月24日,65438+10月24日,關於AMD向中國轉移x86微處理器核心技術的消息出現在新浪等主流網站的頭條,持續了三天。科技部、教育部、信息產業部的領導及相關政府官員出席了技術轉讓簽約儀式。這壹技術轉讓被視為AMD送給希望發展自己芯片技術的中國的禮物。然而此時英特爾對中國推動的無線標準WAPI態度強硬,引起了中國政府和相關行業協會對英特爾的不滿。三家行業協會已經聯名上書,建議在政府采購中取消明顯有利於英特爾的硬件配置規定。
最終迫使英特爾對中國做出“180度大轉彎”的,是AMD在中國受到的歡迎和取得的成績。從2007年初中國獨立,到2007年3月英特爾宣布投資大連,英特爾總部高層頻繁訪華公關,投資軟件和教育,我們可以看到,英特爾已經意識到與政府和合作夥伴搞好關系的重要性。
然而,與政府和合作夥伴建立良好的關系,離不開善於“建立關系”的公關專家,微軟和AMD在中國市場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已經證明了這壹點。前微軟大中華區總裁陳永正和前AMD大中華區總裁郭可尊都是讓微軟和AMD“穿唐裝”的“公關專家”。2006年4月胡錦濤主席訪美期間,微軟與聯想和方正簽訂了巨額訂單。我參加了當時在微軟總部舉行的發布會,微軟CEO鮑爾默在發布會上說,“感謝陳永正和他的團隊的努力”;AMD總部高層對郭可尊高度認可,不止壹次表示:“卡蘭(郭可尊)讓AMD對接政府市場,更加本土化運營。”
誰能擔起英特爾“公關大師”的重任?陳偉定離職後,英特爾如何走政府公關之路?壹直以來,英特爾都在推行“二合壹”的管理策略,即壹個崗位上有兩個高管。有分析認為,陳偉辭職後,楊敘未來將執掌英特爾中國。與說英語、生活方式“西化”的陳偉不同,在中國土生土長、溝通能力極強的楊敘無疑比陳偉更適合擔任英特爾中國的形象代言人。
但是,英特爾如何從根本上改變壹些人的“壟斷”和強勢的形象,變得更加中國和友好,對於楊敘這個積極進取、長期運營的管理者來說,是壹個考驗和挑戰。實幹家楊敘能否成為“公關專家”,為英特爾中國的本土化帶來突破,還有待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