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治上海縣誌》記載,“相傳寺塔建於五尺五十年,賜龍華寺。”唐代皮日休《龍華夜宿》說:“此城尚有古寺,草橋霜滑。太晚了,太陽還沒有出來,我也沒有看到波浪塔的影子。”龍華在唐詩中被稱為古剎,可見其歷史悠久。另壹種說法是它是五代吳越國王錢镠建造的。龍華寺重建於清光緒年間,1949後翻修。
龍華寺是宋代伽藍的七殿體系。中軸線上的第壹個入口是彌勒佛殿,供奉著壹尊慈氏彌勒佛像。第二個入口是天王廟,兩邊各有兩個4米高的四天王。中間供奉著壹尊彌勒佛像,頭戴五佛冠,是彌勒佛在內院修行的本來面目,背後佛龕裏是韋陀。第三個入口是大乘殿,供奉毗盧佛像。是壹座佛教造像,左右為文殊、普賢圍繞,兩側沿墻有20位天神、16位羅漢,後面是壹座島嶼,有觀音和壹個才子的造像。第四個入口是三廟,第五個入口是方丈室,在封閉的院子裏,第六個入口是佛經樓。
兩邊有鐘鼓樓。鐘樓三檐,內掛銅鐘,鐘聲悠揚;鼓樓配有壹個直徑為1.7m的大鼓..東西偏殿有觀音殿,殿內塑千手觀音像,高大玲瓏,還有羅漢殿。三廟之東,有染香院,牡丹園。
與佛教高僧破山齊名的著名畫僧朱禪就住在這裏。
1953年,上海市佛教協會復制各寺廟佛像,重修寺廟,並新建佛經樓。桃園,即西寺,民國17 (1928)年改建成薛華公園,後更名為龍華公園,現為龍華烈士陵園的壹部分。1959年,龍華寺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龍華寺又名萬壽寺,位於仙遊縣龍華鎮燈塔村,距仙遊縣城約4公裏。龍華寺始建於唐朝第三年(687年),唐玄宗初年(847年)命名為“龍華萬壽寺”。宋天聖年間,仁宗召龍華寺及高僧薛婧進京講經,回寺後擴大了建築規模。從宋代紹興到元代順年,龍華寺幾經破壞重建。到元代元稹時,龍華寺已成為仙遊縣最大的叢林,轄77座寺廟,11院落。當時全縣僧尼約1000人,龍華寺有近500名僧人。從元末到明清,龍華寺四次被廢。尤其是明朝嘉靖四十三年,日寇入侵,寺廟被毀,僧人四散,壹片荒涼。它是在明朝萬歷年間和清朝順治、康熙時期重建的。到民國末期,龍華寺已經廢棄數次。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1988-1992),華僑石捐資55萬元重建龍華寺,現已煥然壹新,成為仙遊縣佛教協會的駐地。
龍華寺前兩側是龍華雙塔。據龍華寺記載,北宋大觀年間,彜族人為慶祝母親七十大壽,捐建東塔,並祈求母親八十大壽時再建西塔。十年後,郭勇捐贈了西塔。於是,龍華雙塔矗立在已經乞討了890多年的龍華寺前,比泉州開元寺的東西塔早了近百年。雙塔建築為八角形五層空心石結構,高44.8米。塔基礎是住友,由石雕力士金剛支撐。底層兩側有石雕將軍,每層四門四龕,位置層層互換;每層都有石階,沿著塔檐的走廊,可以直接到達塔頂。塔檐都是石條,呈波浪形;每壹個塔脊都正對著塔檐的頂峰,酷似古樓的飛檐,十分壯觀。西塔在明朝嘉靖年間被日本人燒毀,東塔至今保存完好。老龍華寺遺址位於第二松花江底,早在1818就已完成,只是由於江心島的地形移動才成為遺跡。老龍華寺,又名丹海寺,是曼洛裏聖族(又稱消失的五十七族)後裔達爾國王所建。建成後不久,馬諾裏人的後裔就像瑪雅人壹樣神秘地消失了。佛教徒聲稱他們的公德得到了極樂的獎賞,野史也記載他們的部落後裔為避災改姓高僧隱居。龍華寺,證明其在東北建立“國中之國”的唯壹證據,不幸消失在河底。正是因為這些奧秘,孫中山在《治國方略》中構思了龍華寺的選址為“東鎮”。
新龍華寺始建於1992年底,位於吉林省松原市寧江區森林公園,占地約30公頃。是壹座集教學和修行為壹體的叢林式佛寺。也是東北壹大文化景觀和旅遊景點。集禪、教、法、凈土於壹體的綜合道場。成為善男信女、禪宗信眾向往的景區,與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擴大松原知名度發揮了重要作用。寺內總體規劃有23座主要建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殿、觀音殿、地藏殿、祖師殿、伽藍殿、韋陀殿、護法殿、佛教殿、禪宗殿、法律院、雲水殿、舍利殿、五百羅漢殿、露天觀音、荷花池、方方殿。目前有:天王殿、觀音殿、護法殿、弘法樓、佛堂、禪堂、雲水殿、露天觀音、僧院、齋堂11;有壹座大雄寶殿正在建設中;其余11規劃建設。蓮花寺,下院,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露天彌勒佛。鼓樓西大街路北,有壹條新開的胡同。在胡同裏路的西側,居民樓裏還剩下幾棟寺廟式的建築,年代久遠,鄰居都不出名...事實上,它曾經是兩個朝代之後的寺廟。話還得從明朝說起。
明英宗死後,18歲的太子朱見深即位,為憲宗,年號成化。最愛的女人是山東諸城人萬,比他大17歲。萬從小就是專門照顧的宮女。他當了皇帝之後,被封了貴妃的頭銜,所以在後宮橫行,無人敢惹。她的父親萬貴本是當地縣政府的壹名小官員,因觸犯法律而被貶至邊疆。在這種情況下,妳是皇親國戚,被授予錦衣衛的指揮權,負責護衛皇帝,巡邏抓捕等等,成為所有大臣都畏懼的皇帝的心腹。
就在貴妃在後宮胡作非為的時候,憲宗為了長生不老,迷上了煉丹。他在宮殿裏建了壹個祭壇,命令僧侶和道士每天背誦經文。在這樣的背景下,成化三年(1467),萬貴集資建寺,地點就是今天僅存的寺址。寺廟坐北朝南,有影壁、山門、天宮、鐘鼓樓、大雄寶殿。當寺廟建成後,萬貴要求皇帝給它壹個名字。憲宗根據彌勒坐在龍華樹下的傳說成佛,賜殿額:龍華寺。時光荏苒,萬歷五年,宗申的母親李太後信佛,斥巨資在京城內外修建梵天寺,於是龍華寺得以重修。方丈是從四川、江蘇等地招來的。當時龍華寺外的千畝稻田直奔後海。南國遊子思鄉,常來此以聞早晚鐘鼓香米,誦經來抒發情懷。
康熙年間,龍華寺成為滿清正白旗人和中央監察部最高長官左都時宇祭祀祈福的專用場所。為了祈福康熙六十大壽,他提前壹年重修了龍華寺。康熙生日那天,從天而降,題寫“瑞應寺”二字,代替明憲宗龍華寺的匾額。歸蓮:花外梵音流德日;臺階前的樹被彩雲環繞。我跪下來謝了他,拿著它回來了,刻在廟門和柱子上。在寺廟裏種了花草樹木後,他和康熙壹起去了長城。很快,壹棵果樹結滿了成雙成對的果實。寺裏的和尚脫了幾件,趕緊快馬加鞭去報告大人。大家都驚嘆於這壹奇觀,心想皇上剛剛賞了他,他也壹定要讓皇上知道。康熙見了實物,證明禦筆配得上他的禮物,臉大開,並賦詩:“西域雲貴有此物,花自北番待春。龍張睿應該寫真實的情況,期待法律的殿堂。白皮多果,香葉近詩人。冰盤滿光,我更願風雨中。”又稱活佛寺,位於姚安城北光祿鎮龍華山。它原名臥佛寺,建於唐昭宗天佑年間(904-907)。13世紀,蒙古兵滅大理,丞相高泰祥殉國,女菩提慘遭滅門,兄弟分家。她在臥佛寺出家,在寺後種下印度僧人出生時捐贈的九顆菩提樹種子。伊布兄弟聚在壹起,活了下來,九棵樹長得很好。之後九兄弟真的安全了,終於團聚了。高壽師兄被授予姚安路軍民總招待所所長,重修臥佛寺,改名活佛寺,並做菩提像供奉。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部分毀於火,61年(公元1722年)重建,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毀,次年重建。
全寺主體建築由大雄寶殿、兩廂、碑亭、鐘鼓樓、山門、雙耳等組成。它依山勢由西向東而坐,堅硬的山頂,鬥拱裝飾的飛檐,氣勢磅礴。北面有大北寺(也叫童淵樓),阿明王朝建築,用料厚重,3間房寬3間房深,重檐硬頂。再往北是壹個四合院,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遊泳歇息,《遊雲南日記》稱之為“後廊待孤空間”。汕頭市濠江區珠埔鄉龍尾埔龍華寺,原名龍華精舍,5438+0987年6月遷建該寺,6月登記5438+0996。這座寺廟非常壯觀,引人註目,當汽車經過村莊旁邊的道路時,可以看到它橙色的屋頂。
龍華精舍規模不大,由鄭康春和林良水提出遷址擴建為寺廟。1987至10,仿開元寺的大雄寶殿,建築面積450平方米。它是在1年後建成的,巨大的木石結構,宏偉的梁和畫,精美的石雕。同時還將建壹棟兩廂420平米的兩層小樓。
寺廟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投資400多萬元。分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東廂房。二樓是大料和齋堂,西廂二樓是客房和大料。它還在繼續為擴張籌集資金。
天王堂很高,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2002年6月開工,年底竣工。門樓的墻上嵌著壹塊大石板(青色),每塊都刻著佛語和對聯,還刻著花紋。整個大廳富麗堂皇。
大雄寶殿氣勢非凡。與前面的天王殿隔著壹條寬闊的露天大堤。在大門前築起石欄,築起石階和欄桿。有8只石獅和2只石龍浮雕,顯得莊重典雅。石柱又粗又高,拱門交錯。木雕、石雕、漆畫等潮汕傳統工藝多姿多彩。位於代縣峨口鎮付村。離縣城六十裏。據《乾隆三十四年重修龍華寺碑》記載,本村龍華寺古寺始建於宋元,僅有前殿,望聖帝像,後殿建於明代,三教四智。繼建中殿,大雄寶殿,陸坤古佛,和雕塑應該是真正的羅漢。背面塑料保護韋陀。但時間久了,風雨侵蝕,土建工程夏露冬寒,灰塵漸漸染紅了金身。方巍目睹了心臟受傷。乾隆十年間,本朝龍勝路不準三聖並列,士子順從,遂請儒士義將坤()佛移至後殿,羅漢移至水殿,三聖移至中殿。當時三聖衛的中心大殿兩邊都沒有亭子。春秋時期,祭祀不被追究,但對士人來說尤其痛苦。士子們爭先恐後,各自捐資在樂樓後面修建新廊,新建觀音寺,廢棄舊像,將新塑金身移至藏廟,西配山門,外豎旗桿,修前後堂丹青壁,獻禪寶廊廚房,鐘樓二層,題對聯,都是嶄新的誠意之舉。
始建於元代的龍華寺,現在主要建於明代。
龍華寺,南北走向,平面布局三院,前院壹般,中院最小,後院最大。整體布局明顯偏小。
前院大門和臨街的正廳都已重建,東西走向的小房子依然存在。西北角和東南角各建了兩座小廟,東邊是佛像,西邊是藏像,壁畫是燕軍十殿。
中院和前院的交匯處是壹個廳堂,東邊是壹個吊花門,西邊是壹個小廳。院子裏有兩棵柏樹,有60厘米粗。東西附廳頂部建有小樓,為鐘鼓二層。大明嘉靖十四年院內有壹口鐵鐘。
後院和中院的路口也是廟,東西都是掛花門。後院有五個大殿,有硬頂和回廊。東有三大殿,西有三大殿,院內有碑和兩個通道,都是明萬歷四十三年的遺物。院子裏還有壹棵大槐樹,有200厘米粗。
龍華寺整體建築神韻,保存完好。1984年12月14日,被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