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來就有學習的能力,人其實從出生就在不斷學習,為了掌握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而每個孩子都對世間萬物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學習的動力。壹個孩子不學習,不喜歡學習,怎麽生存,怎麽適應,怎麽發展?
孩子的學習是自主的,充滿樂趣的。蒙臺梭利認為,沒有人是被別人教育的,他必須教育自己。每個人對未知事物都有壹種真誠的好奇和熱愛。蒙臺梭利認為“在幼兒時期,教育的目的不應該是把壹些經過選擇的東西塞給孩子,而是培養他們自發的學習欲望。”然而,許多父母並沒有完全意識到這壹點。
對於壹個孩子來說,運用全身所有的感官去研究從周圍有趣的環境中獲得的信息,是壹件自然而愉快的活動。孩子的吸收學習能力會持續到七歲左右。因此,蒙臺梭利認為,兒童學習閱讀、書寫和計算的方式是壹種自然的方式,就像他學習走路和說話壹樣。當孩子感興趣並準備好時,大人應該允許他們學習。如果著眼於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或許效果會更好,意義也會更深遠。
壹天傍晚,我帶著暢暢出門,遇到了小區裏的壹位母親。她問我:“妳是帶昌昌去讀書嗎?”我當時就無語了。如果我把學習理解為去補習班什麽的,我的回答會是:“不,我帶她去玩。”如果把學習理解為吸收所有新的信息,那麽我的回答會是:“是的,我在和她壹起學習。”不學習,孩子從產房出來就是初始狀態。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要不斷學習語言、生活技能、各種知識、社會規則等等。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是在教孩子學習,還是他們在主動吸收?
這個問題反映了我們對孩子的理解,也決定了我們對孩子的學習會采取什麽樣的態度。
孩子們總是積極地學習。
作為家長,先搞清楚孩子在某個階段最想學什麽,然後再適當引導,可以事半功倍。
其實很多孩子最初的數數更像是背誦。我曾經遇到過壹個孩子,在公共場合被媽媽要求“數數”,於是孩子從“1”大聲背誦到“100”,每個數字之間沒有停頓,根本沒有“數數”這種動作。暢暢的媽媽沒有教暢暢從1開始倒數,也沒有要求她條件反射地說“1+1=2”。暢暢的媽媽沒想到,暢暢是從玩狗尾草開始學數數的。
大概是暢暢兩歲十個月的那個夏天,媽媽帶她出去玩。路邊的狗尾草吸引了她的註意力。她拔了壹棵樹又壹棵樹,以至於她的小手再也抓不住它了。所以她想讓媽媽幫助她種植狗尾草。有意思的是,暢暢並沒有把所有的狗尾草都交給媽媽,而是壹根壹根的遞過來,說“多給壹根,多給壹根”。暢暢的媽媽發現她對“1”的概念還是很清晰的,於是順勢說:“再給1就二了,二再給1就三了。”暢暢頓時來了興趣,索性要了媽媽手裏的狗尾草,遞給她數“1,2,3……”很快,她成功數到10,然後出去玩,數著步數,數著停車場的車位。總之,在她心目中,數數已經不是背誦的概念了。試想壹下,如果暢暢媽媽沒有等到對數字有了直觀的概念,或者只是簡單的從1開始跟她背誦,效果不會太好。
父母壹廂情願的“學習”邏輯
說到學習,很多人馬上就覺得是壹件很沈重很有儀式感的事情:妳要坐著不動把頭掛在橫梁上刺股票,也許妳要走過雪地或者在雪地上發光。看來“學習”壹直是個苦差事。
是什麽讓學習變得如此枯燥?
我去過壹個朋友家,他們家樓梯的扶手上有壹根線。從壹樓到二樓,我穿著壹長條A4紙像旗子壹樣,每張紙上都是壹首古詩。我認為自己是壹個腦子裏積累了足夠多唐宋詩詞的人,但在這首古詩《長蛇陣》中,我們熟悉的詩詞並不多。女主說:“誰都會背,我們茜茜就沒意義了。這個月上班壹直在找古詩。做媽媽真的不容易!”不容易。我無話可說。
茜茜剛滿四歲,除了幼兒園,她還要上識字課、數學思維課、英語課、鋼琴課、舞蹈課,夏天還要上壹節遊泳課。“壹點意識都沒有。如果我們不盯著看,我們就做不到。如果我們不分心,我們就會懶惰。”這種情況,茜茜的媽媽幾乎每天都在說。
我問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麽。她還是很驚訝:“妳不做,以後想想她,好好學習,她就少受點苦!”"
“好讓她以後在學校好好學習?”我還是不明白。
“天天傻吃傻玩,將來學習肯定不會好。孩子是父母教的。我們為她創造了這麽好的條件,讓她學會這麽多東西。她能打好基礎,學得差嗎?”
這是什麽邏輯!
這些家長認為他們已經盡力讓孩子學這個學那個,唯恐錯過任何學習機會。但是有了這些知識和技能,孩子在學校會成為尖子生嗎?茜茜有多不想學,有多不愛學,認識她的人都看得很清楚,但是她的父母卻因為她不好學而變本加厲,他們陷入了惡性循環。
心理學家失敗的“學習”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鮑裏斯堅信嬰兒期的大腦最有利於學習,反對壹切與認知學習無關的興趣活動,認為孩子不需要玩遊戲,不需要探索自然。
從65438年到0898年,鮑裏斯的兒子威廉壹出生就成了他的實驗品。
他教兩歲的威廉識字和拼寫;三歲時,威廉就能在打字機上連貫地打出英語和法語。五歲會算歷法;六歲上學,半年讀完七年的課程;十歲就能說六種語言;十壹歲時,他給哈佛大學的數學教授和研究生做了壹次專題報告。當時壹位著名的數學教授預言他將成為世界級的數學家。十五歲時,他以最高榮譽從哈佛大學數學專業畢業。
但在研究生院學習了1年後,威廉對數學失去了興趣,轉到法學院不久也失去了興趣。他選擇了文員這份工作,不動腦筋,有擔當,跟人接觸很多。他的行為舉止像個自閉者,樓主說他“總是壹副苦相”。威廉痛恨父親強迫自己學習,剝奪了他的情感營養。他說:“我壹看到數學就覺得不舒服,像生病了壹樣。”四十六歲時,威廉因為腦溢血,獨自離開了這個世界。這種極端案例其實並不陌生。從宋代王安石的《商》,到現代大學的“少年班”,我國壹直把“勤奮”和“好學”作為最高的教育目標和人格優勢,學習是貫穿每個人童年和青春期的全部內容。
讓孩子愛上學習
從出生開始,孩子每天都在學習各種技能,從簡單的站立、走路、說話,都是通過反復練習得來的。在學習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時,孩子們往往表現出毅力,其中興趣起著關鍵作用。那麽如何才能保持孩子的興趣呢?
小貼士1:保護最初的學習熱情
有些日子,熊壯壯沒有睡好。他半夜起來,非常激動。他催促閱讀。壯壯媽媽困得不行,還得“陪太子學習”,壹點馬虎不得。他甚至指著封底上其他書的介紹,堅持要他媽媽告訴我那是什麽,但他不會錯——因為他早就知道了。但是圖案很小,大概只有1/4個手指甲。壯壯的媽媽要戴上眼鏡,用嚴謹的學習態度對待他。
壯壯的媽媽充分利用熊壯的學習熱情,順勢而為。當妳看到壹只“貓”時,不僅要教他說“貓”這個字,還要問他:“貓叫什麽?喵——“有機會我帶他去寵物店看看真貓。熊壯足夠強壯,可以全力以赴。比如他看到壹張小鴨子的圖片,就會“嘎嘎”笑,就會模仿小鴨子搖搖擺擺的樣子。
孩子最初的學習熱情壹定要小心保護,這是興趣的來源,會影響他終身的學習態度。而且孩子的學習態度從壹開始就是壹絲不茍的,家長要做好引導和支持者。
技巧二: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
《兔眼》講述了壹個非常感人的故事。生活在垃圾場周圍的孩子,大多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壹個叫黑三的孩子。他給新老師小黑嚇了壹跳:當著老師的面踩死了壹只青蛙,還打了同學。老師事後才知道,他居然養了蒼蠅!按照壹般的理解,黑三基本可以歸為問題兒童。
小黑老師試圖走進黑三的心裏,可惜黑三每次都不理她,連壹句簡單的回復都沒有。經過壹段時間的觀察,小黑先生發現自己並不是因為什麽特殊愛好而養蒼蠅,而是在觀察蒼蠅。於是小河老師以蒼蠅為切入點,給他相關的書教他讀書,讓他畫蒼蠅,通過寫各種蒼蠅的介紹來練習寫作。最後,黑三成了遠近聞名的“蒼蠅博士”。
對什麽都不感興趣的孩子很少見。關鍵是如何找到他們的興趣點,並加以適當的引導。世界上很多道理都是壹樣的,學習也是壹樣。我也聽說過有的孩子在蕩秋千的過程中學習數數,在折紙中了解很多立體的幾何知識。
技巧三:鼓勵孩子多動腦。
所有的孩子都有問不完的為什麽,我的方法是在孩子開始問妳之前做壹個“為什麽媽媽”——先問孩子“為什麽”。
出生在熊壯的莊毅,這幾乎是莊壯的母親對他說的話。還沒等他開口,壯壯的媽媽就問自己:“怎麽黑了?因為太陽下山了。”他會說話,所以他媽媽會多問壹些“為什麽”,他會盡量回答。當然,剛開始主要是他媽媽引導,因為他還掌握不了那麽多單詞,對世界的認識也有限。以後他就可以“編東西”了,享受他的壹些“精妙”的回答,開始沒完沒了地問我“為什麽”。
這是壹種引導孩子思維的方式,讓孩子的大腦從被動走向主動,他會自己去發現事物之間的因果,從而進行壹定的推理和聯想。我相信,壹個人的大腦只能越來越熟練地使用。當壹個孩子學會了如何用大腦思考和解決問題,他也會掌握壹種非常重要的學習能力。在思考的過程中,孩子也會有成就感和樂趣,這會促使他不斷思考和學習。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孩子當然也渴望學習。
秘訣4:保護好奇心和求知欲
幾年前,我采訪《吉祥三寶》的作者布倫巴亞爾時,他告訴我,這首歌其實記錄了他和女兒之間的壹段生活。當時妻子去日本留學,他壹個人帶著兩歲的女兒在北京生活。這個剛學會說話的孩子對壹切都充滿了好奇心。他整天問“這是什麽”和“那是什麽”。他壹見鐘情。他認為這樣的生活場景就是壹首歌,於是有了《吉祥三寶》,壹會兒唱壹會兒。歌曲依然保持著父女壹問壹答的形式:“日月星辰是什麽?吉祥三寶;有花有葉的太陽是什麽?吉祥三寶;媽媽,爸爸和我是什麽?吉祥三寶。”
我們不能指望每個家長都給孩子寫壹首歌,但至少要接受孩子問“為什麽”。但實際上,面對孩子的提問,很多家長要麽不耐煩,說“怎麽這麽多?”或者幹脆敷衍了事,隨便找個答案對付孩子,能老老實實回答孩子問題的家長不多。
如果急躁的父母壹直不耐煩,總有壹天,他們會真的安靜下來,他們的孩子很可能不再問任何問題。經常聽到壹些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性格內向,說:“小時候經常問‘這是什麽’、‘那是什麽’,大了就不說話了。”如果不是性格原因,如果孩子已經學會獨立思考,不需要向大人求助,那麽家長就要反思自己對待孩子問題的態度了。有時候,孩子會反復指著某個東西問,請耐心地反復告訴他們,因為孩子只是想驗證自己是否真的記住了答案,請放心,他們絕無刁難或取笑父母的意思。如果家長不能回答孩子的問題,孩子當然不會認為這種不耐煩是為了掩飾,孩子可能會認為自己做錯了,從而產生挫敗感。
暢暢曾經指著每壹個有冰河世紀封面的動物問:“這是什麽動物?”問起樹懶,暢暢的媽媽真的記不清了,但也答不上來。她真的沒有感覺到任何壓力,因為她不是生物學家,不認識樹懶很正常。事實是,我們還沒有意識到讓孩子做好準備所需的所有知識。下壹步我們應該做什麽?不知道就算了?
真誠只是壹種態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接下來,暢暢的媽媽帶著暢暢,在電腦上查找相關資料,壹步步找到了答案,並給她看了動漫樹懶和真樹懶的圖片。我的理解是,尋找答案的過程也是孩子學習的過程。
技巧五:孩子邊玩邊學。
對孩子來說,學習是壹件快樂的事情,尤其是對孩子。作為家長,沒必要把所謂的學習當回事。“來吧,寶貝,我們來讀古詩。”“媽媽教妳的單詞是什麽?”這種情況下,最好少說,不要讓孩子把學習當成任務。沒人喜歡承擔這麽多任務,孩子也是。學習是孩子天生的能力。讓他們自然快樂地學習。
甚至識字之類的學習活動也完全可以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壯壯的媽媽從來沒有主動教過壯認字,但在他五歲多的時候,他經常認識幾乎所有的字。起初,壯壯的媽媽很奇怪:“妳們在哪裏認識的?”他說:“妳每天晚上給我講故事,我看書上的字就知道了。”還有他最喜歡的漫畫。壯壯媽媽發現他也看了底下的字幕,會寫下來。所以漫畫裏出現了“麒麟”,他在路過壹家叫“金獅林”的酒店時,認出了最難的“林”字。
盛行於歐洲的瑞吉歐教育,強調孩子天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強調孩子對活動和工作的興趣以及活動本身的吸引力。
例如,如果壹些孩子對汽車感興趣,他們可能會在壹段時間內非常關註汽車。這時候家長可以及時捕捉到他的興趣,從他容易激動或產生反應的話題進入,給孩子買與汽車相關的書籍。在汽車周圍,用積木或任何材料和孩子們壹起建造壹個加油站和壹個車庫...孩子關於汽車的知識會大大擴展。模仿開車,順口說壹首關於汽車的兒歌等。,並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引導孩子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而不是按照大人事先定義的學習過程壹步壹步地學習。
技巧六:讓孩子自己找答案。
《56號教室裏的奇跡》的作者葉小開先生已經在同壹所學校的同壹間教室裏上課20年了。他的學生都來自英語不是母語的移民國家,大部分都很窮。然而,葉小開先生帶領他們創造了許多奇跡,如他們的全國考試成績在美國名列前茅,他們中的壹些人進入了哈佛等名校。優秀學生能在壹段時間內批量產生,絕非偶然。雷夫的秘密在哪裏?
雖然教育理念重要,很多人也推崇雷夫的“道德修養六階段”,但我更欣賞他提到的壹些學習方法。比如,他的書裏有專門的壹章是關於如何學習閱讀、寫作、數學、歷史、藝術和經濟的。
教孩子學習不只是老師的工作,家長完全可以做,也不必刻意去做。生活給了我們很多機會。比如,每當孩子問我們問題時,我們會直接給他們答案嗎?
有壹天,暢暢突然說:“吃飯的時候,嘴巴和牙齒都在吃。妳的舌頭在幹什麽?”這個答案其實可以很輕松的告訴她,只是暢暢的媽媽沒有說話。她遞給她壹個酥脆的棗子,先放在嘴唇上,再放在牙齒上,最後讓她用舌頭舔。昌昌恍然大悟,道:“舌能嘗。”
如果直接告訴她答案,自然省事。但是,教會孩子學習和思考的方法,比直接傳播知識點更重要。這就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
技巧7:讓孩子體驗成功。
成功可以成為習慣,失敗也可以成為習慣。成功的喜悅會鼓勵他們繼續學習,而失敗的陰郁至少會影響孩子的信心。我們不能指望孩子永遠成功,尤其是對於壹些困難的事情,但我們可以嘗試做壹些工作。
首先是不要設定超出孩子心智發展的目標。曾經有人跟我說,她的孩子對讀書壹點興趣都沒有,什麽書轉壹會兒就扔了。我問她孩子多大了,她說:兩歲。
我們不能指望壹個兩歲的孩子像大人壹樣津津有味地把壹本書從頭到尾讀完。這麽大的孩子很難做到所謂的獨立閱讀。如果再進壹步看,孩子能集中註意力的時間長短和他的年齡有直接關系。壹般來說,五六歲的孩子能堅持10分鐘左右,七八歲的孩子能堅持15分鐘。如果強迫壹個兩歲的孩子讀半天書,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孩子覺得讀書是壹件很痛苦的事情。
其次,步驟可以適當分解,讓孩子體驗小成功。還記得小時候數學考試,老師壹般會告訴我們,可以把解題步驟寫出來。即使我們最後沒有答對所有的答案,至少也能得到步標,孩子的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可能的話,與其讓孩子解決壹個大問題,不如把壹個復雜的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有壹本繪本叫《味道》,講的是壹個孩子因為根本不會畫畫,所以對畫畫非常抵觸。老師鼓勵他隨便畫什麽。他順手在紙上點了壹個點,老師壹本正經地說:“請簽名。”給他的畫裝框。看到自己的“作品”如此受重視,孩子感到驚訝和鼓舞,從此愛上了畫畫。
我們不能有壹口氣培養出壹個畫家的妄想,但我們可以做那個鼓勵孩子畫第壹點的人。
0到3歲,教育的重點是什麽?難道就是所謂的跳在起跑線上?不壹定!就像開車壹樣,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要耐心等待所有相關部件進入工作狀態後再加油,而不是在開發動力開始的時候就給壹腳。汽車不會因為我們不耐煩而跳過程序,立即進入飛奔狀態。孩子的早期教育也是如此。父母必須幫助他們完成初始啟動程序。任何鼓勵孩子的行為都只是滿足孩子壹時的虛榮心。
學習禁忌
妳不是生來學習的。自信是孩子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不管他們怎麽學習,我們都不能先打擊他們的信心,否則再多的輔導班也解決不了問題。
如果妳得了100分,我就給妳買...物質刺激可能偶爾有效,但長期來看,很難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只要孩子自己主動學習,任何外界的誘惑都影響不了他們。
不好好學習,將來只能掃大街讀書成才,但不壹定意味著不好好學習就成不了人才。如果孩子學習好,我們沒必要把學習和所有所謂的低賤工作對立起來。如果孩子學習不好,為什麽要過早給孩子壹個未來?我曾經親耳聽到壹段母女對話。小女孩上廁所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麽。她媽媽說:“上不了好的小學,上不了好的中學。上不了好的中學,就上不了好的大學。上不了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如果找不到好工作,妳就壹輩子完蛋了。”小女孩無法理解她的未來是如何在浴室裏如此不合邏輯地被決定的。
妳為什麽不學那個,不考了?這完全是基於應試教育。但實際上,孩子未來的知識構成和學校裏學的書本知識並不完全壹樣。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明白學習是終身的習慣,否則考試的結束就是學習的結束。
只要妳好好學習,其他的都不用擔心。即使孩子的學習任務已經很重,我們也沒必要刻意打擊他們對其他事情的興趣,否則有壹天我們會突然發現,我們自己也造就了壹個書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