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7月,宋如華帶領兩位青年教師出資5000元成立了Top公司。用宋如華自己的話說,他註定“壹輩子吃粉筆灰”。沒想到,他壹不小心就“滑到了海裏”。宋如華原本只是想把高校的壹些項目外包給企業,為自己的科研騰出壹些時間和精力。誰知他和托普恰好趕上了90年代中國本土IT基礎產業發展的契機,托普的事業開始騰飛。從最初的應用電子項目開始,從壹個只賣電子顯示屏的小公司開始,宋如華壹直苦心經營著壹個集硬件、通訊、網絡、精密數控機械等技術和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集系統集成、技術咨詢、IT服務於壹體的高科技企業集團。
90年代初,中國本土企業自主掌握知識產權的專業軟件前景並不明朗。從65438到0994,宋如華借鑒了壹些海外的軟件開發經驗,帶領Top率先將目光轉向軟件開發,開發出具有自主版權的稅務軟件,壹炮而紅。很快,企業的營銷渠道從成都延伸到全國市場。
從“四五個人七八把槍”到成都壹家民營企業,發展到今天擁有近30個軟件產業基地、50多家核心企業的大型應用軟件供應商之壹。宋如華帶領Top集團十年累計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累計利稅近4億元。僅2001壹年,拓普就實現產值55億元,實現利稅6.86億元。
隨後,宋如華進入了最驚心動魄的資本運作。1995期間,托普實行股份制經營,企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業務領域也迅速拓展。宋如華作為技術人才是老手,但作為資本運作是新手。不過黃鸝初唱的時候,托普的歌聲也是可圈可點的。
1998年4月,頂尖閃電入主上市公司“四川長征”借殼上市,“頂尖軟件”出現。企業業務重組後,股價壹路上漲,讓專家和分析師大跌眼鏡;2000年,Top的《炎黃在線》在深圳再次上市。2001年4月,“頂尖科技”在香港創業板上市。
托普形成了以三家上市公司和其他七家核心企業為中心的大型企業集團,總資產59億,凈資產35億,在美國、澳大利亞、愛爾蘭、印度、新加坡、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分公司和辦事處。
十年艱苦創業,宋如華自己壹路走來吃了不少苦,也受益匪淺。憑借企業的軟件理念和中國巨大的市場容量,宋如華身價暴漲。例如,在深圳上市的托普集團子公司中,宋如華擁有26%的股份。在...的頂峰。com,這些股份壹度為這位普通的大學老師創造了價值5000萬美元,約合6億人民幣的“賬面財富”,宋如華也因此被福布斯的中國富豪排行榜所關註。
不像很多人名利雙收,宋如華對財富保持著壹種淡定的態度。福布斯排名公布後不久,他就向媒體指出,福布斯對中國富豪的排名存在估算上的缺陷——作為壹家上市公司的老板,他的社會地位並沒有那麽高。“《福布斯》真是擡舉我了。”他說。
在對中國現代民營企業的探索中,我們經常聽到壹個詞:儒商。創業時代結束,中國高科技產業湧現出高素質、高學歷的人才、技術產權和無形的品牌股份。宋如華就是代表之壹。
作為托普集團重大科研項目負責人,宋如華主持了多項國家級和省級科研項目,包括多項國家火炬項目。更難能可貴的是,宋如華在長期的商業實踐中,成功地從壹個技術專家轉型為企業家和管理專家。
宋如華倡導“以人為本、技術為魂、市場為源、管理為紐帶”的管理理念,順應市場的發展,企業不斷實施“跨越式發展”。同時,針對中國國有企業的轉型,他提出了“壹體化管理”模式。他提出的建設中國軟件產業帶的思想及其逐步實施的戰略,對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起到了獨特的推動作用。
從錢圈到圈地,從圈地到錢圈,“資本新人”宋如華以驚人的速度成為了運營高手。自6月1994以來,Top已在北京、杭州、天津、武漢等城市設立了八個辦事處。1995年末,托普銷售收入達到4000萬元,5年後,集團銷售收入達到20億元;2001年,托普通過SW-CMM3國際認證,企業成為國家重點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企業技術中心。
默默的,宋如華和Top把產業做大了,企業開始多元化。除了軟件產品廣泛應用於稅收和醫療保險等公共事業和房地產行業,Top還涉足廣告和房地產。幾乎遵循所有多元化企業成長的慣例,Top也進入了金融服務行業。2002年6月28日,托普集團、四川托普科技發展公司、四川金融租賃有限公司、三通高科等股東共同出資10萬元,非常低調地成立了普生保險代理公司。這是四川省首家經保監會批準開業的專業保險代理公司。
金融產業鏈到位後,宋如華實現了夙願,托普集團五大核心業務形成。Top集團公司,主營業務為計算機應用軟件;邁拓普公司主要開發“頂級”品牌產品;科爾公司,主要為國內外IT產品制造商提供信息技術增值服務;頂尖教育公司,旗下擁有頂尖大學、四所信息技術學院和壹所培訓學院;而托普金融公司則是以金融機構或內部金融機構為載體,利用各種金融工具實現投資收益和資本增值,構建托普集團的資本平臺。
世界上有三種“稀缺”資產:錢、地、人。宋如華和Top不缺地不缺錢,缺的是企業自己培養的兵,所以大規模招聘勢在必行。雖然步伐有點快,看起來不是很穩,但無論如何,繞了壹圈,宋如華又成了“老師”——孔子有“弟子數千”,其中“聖賢七十二家”,宋如華收了五千個“弟子”,其中肯定有不少精英,堪比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