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充分信息與國有建築企業激勵機制的完善?

充分信息與國有建築企業激勵機制的完善?

近年來,建築經濟領域的理論工作者圍繞建築業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金等(1999)提出了以生產經營流程再造為核心的建築業及其企業重組方案和相關政策建議。張元林等人(1999)把資產和資產所有權作為國有建築企業改革的重點,論證了資產證券化在國有建築企業改革中應用的可行性。從國有建築企業改革面臨的困境,即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利潤水平下降的矛盾入手,從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角度研究國有建築企業激勵機制的改進,並提出建議。

1.提問

近年來,建築經濟領域的理論工作者圍繞建築業轉型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金等(1999)提出了以生產經營流程再造為核心的建築業及其企業重組方案和相關政策建議。張元林等人(1999)把資產和資產所有權作為國有建築企業改革的重點,論證了資產證券化在國有建築企業改革中應用的可行性。從國有建築企業改革面臨的困境,即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利潤水平下降的矛盾入手,從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角度研究國有建築企業激勵機制的改進,並提出建議。(參考建築中文網)

二十年的改革給國有建築企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雖然我國國有建築企業勞動生產率的絕對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建築業和國內的電力、電子、化工等行業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但勞動生產率的相對提高仍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改革的成效。近年來,國有建築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壹直呈上升趨勢,增幅為2。7倍,從1992的8772元/人年到1997的32541元/人年。然而,由於壹些深層次的矛盾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大多數國有建築企業仍然處於困境。近年來,國有建築企業利潤水平呈下降趨勢。尤其是1993以來,國有建築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1997虧損面超過30%,利潤率徘徊在1.3%左右。

勞動生產率提高與利潤水平下降並存的事實表明了改革的雙重效應。壹方面,簡政放權、兩權分離確實給國有建築企業註入了活力,帶來了效率的提升。另壹方面,利潤率的下降和企業虧損面的擴大,暴露出市場環境的不完善、政府行為與企業管理者行為的不協調等深層次矛盾。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博弈論迅速成為主流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博弈論的壹個應用,信息經濟學近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博弈論認為,個人效用函數不僅取決於自己的選擇,也取決於他人的選擇。由於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矛盾,納什均衡並不必然導致帕累托占優,即理性人的個體理性行為可能導致集體非理性。這就挑戰了新古典經濟學“個人效用最大化的行為必然導致社會福利最優”的基本命題。傳統經濟學過分強調價格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認為價格可以使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壹致。信息經濟學強調信息不對稱對個人選擇和制度安排的影響,重視經濟中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改革過程可以看作是壹個涉及多個主體的復雜博弈過程,是由整個社會經濟基礎和利益格局決定的。每壹項改革措施的效果最終取決於相關各方的相互博弈,而不是決策者的主觀意願。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制定以上政策時,必須考慮以下對策,不考慮以下對策的政策是不可行的。信息經濟學中的委托代理模型有助於加深對制度安排的理解,也為研究和解決國有建築企業改革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國家與企業經營者的委托代理關系分析。

委托代理理論研究不對稱信息下的激勵問題。在委托代理模型中,委托人無法觀察到代理人選擇什麽行動,只能觀察到代理人行動的不完全信息,即代理人行動決定的變量和其他壹些外生隨機因素。委托人的問題是選擇壹種機制,即設計壹種博弈規則來激勵代理人選擇對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動。換句話說,委托人應該在滿足代理人個人理性約束和激勵相容約束的前提下,選擇壹個激勵契約,使其期望效用函數最大化。

充分統計量的概念對於最優激勵契約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用來確定哪些觀察變量應該進入激勵契約。充分統計的意義在於,它可以在不破壞樣本所含信息的情況下,顯著減少數據量。委托人不可能也沒有必要知道代理人的所有信息,他只需要知道有限的必要信息就可以監督代理人的行為。必要的信息是充分的統計,也可以稱為充分的信息。圖1顯示了國家(委托人)、企業經營者的代理人)、企業的經營環境(虛擬參與者是指決定外生隨機變量概率分布的機制,也稱為“自然”)、充分信息和信息成本之間的關系。壹般來說,市場競爭越激烈,在充分的信息中要求的變量越少,信息成本越低,國家對企業經營者的監管就越簡單有效。在市場成熟的發達國家,企業的利潤水平可以作為衡量企業經營業績的充分信息指標。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由於國家監管企業經營的成本過高,剝奪企業經營自主權就成了合乎邏輯的次優選擇。雖然經過20年的改革,國有建築企業的經營機制並沒有根本改變,仍然面臨著壹系列不平等的競爭條件:

扭曲的價格體系。建築產品價格被人為控制在市場均衡水平以下。扣除3%的技術設備費,建築行業利潤率只有4%。這個遠低於社會平均水平的利潤率,既不能反映市場的供求關系,也不能反映建築企業的經營業績。

沈重的社會負擔。國有建築企業不僅要承擔額外的社會福利、社會保障、社會管理等社會職能,還要繳納大量的離退休人員退休基金。在壹些企業中,在職員工與退休員工的比例已經達到1:1。

嚴重冗余。以固定工為主體的企業組織既不能適應建築業的特點,也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部分國有建築企業富余人員超過3%。這些因素不僅使國有建築企業

產業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也為企業經營者與國家討價還價提供了借口。復雜的企業環境導致充分信息中的外生變量增加,進而增加了國家監管企業的信息成本。

3.國有建築企業激勵機制的完善

20多年的改革實踐表明,國有建築企業改革的根本問題不是具體困難,也不是這些具體困難的直接原因。解決國有建築企業改革中的深層次問題,應從國家與企業的特殊關系即委托代理關系入手,改進和完善國有建築企業的激勵機制。激勵機制的有效性取決於信息成本的高低和充分信息的結構,最終取決於企業的經營環境。因此,必須創造充分競爭的建築市場環境,減少外生隨機因素的幹擾,降低國家對企業監管的成本。

按照統壹、開放、競爭的原則,完善建築市場運行機制。現在尋租盛行,腐敗嚴重,壹些地方惡性事故不斷,說明沒有競爭的市場可能比沒有市場更可怕。壹個完善的建築市場應該包括:

(1)沒有行業壁壘和地區封鎖的建築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建設和生產的所有委托環節都要引入競爭機制。

(2)充分競爭的經理市場。管理者應該可以自由流動,薪酬水平應該由市場決定。目前建築企業相當壹部分管理人員薪酬過高,這是經理市場不完善的表現。

(3)對於股份制企業來說,充分競爭的股票市場也是必要的。股票價格應該主要取決於企業經營的預期收益,即股利水平。

減輕國有建築企業不平等競爭的負擔是硬化企業預算約束的必要條件。這項工作主要包括:

(1)醫療和養老保障制度從原來的低工資、大福利的模式逐漸轉變為“個人賬戶加社會統籌”的模式。

(2)加快住房制度改革,積極推進住房商品化和社會化進程。

(3)解決政策冗余問題。壹方面,要通過企業重組實現服務層和管理層的分離;另壹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失業保險制度。

按照“控制數量、指導價、競爭費”的原則,加快建設工程造價制度改革,使建築產品價格成為反映產品價值和建築市場供求關系的正確信號。在合理制定工程成本構成的基礎上,理順價格與成本的關系;參照國際慣例改革計價依據,實行量價分離;及時發布價格信息和工程造價指數,動態調整工程造價。施工企業應逐步建立內部成本估算定額體系,以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

改革以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為核心的建設項目管理體制。中介組織作為政府和市場之外的第三個制度變量,在激勵機制和信息反饋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應充分發揮以專業人士為主的工程咨詢單位的作用。建設監理制度的實施不僅可以保證建設項目投資、進度和質量目標的實現,而且對建築市場的結構性變化具有重大意義。

參照國際慣例,建立和完善建築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確保建築市場健康有序運行和發展。正確的、可預測的法律規則可以大大減少交易糾紛和信息成本。目前,我國建築法規體系雖已初具規模,但理論上缺乏系統研究,實踐上滯後於建築業自身的發展。有些條款質量低劣,既不符合我國建築市場的實際,也不符合國際慣例。建立和完善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是壹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4.結論

在任何制度條件下,任何委托代理關系都存在激勵不相容、責任不對等、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國家與國有建築企業經營者之間效用函數的不壹致,必然導致激勵的不相容,兩者對經營後果的責任不對等,使得經營者容易產生機會主義行為。信息不對稱使經營者通過混淆成本構成,隱瞞利潤水平,截留企業剩余產量,從而侵害所有者權益。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通常可以創造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來解決委托代理問題。如果業主監督經營者的成本過高,經營者侵害業主權益就不可避免。

本文提出的建議涉及市場、價格、法制、建設項目管理體制、社會保障等諸多問題,也從壹個側面說明國有企業的問題是整個經濟體制存在問題的集中表現,國有建築企業改革是壹項艱巨的長期工作。改革的實踐證明,僅僅依靠以“放權讓利”為主要內容的有限政策調整是不夠的,國有企業私有化只會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將只有正確界定產權才能保證經濟效率的觀點描述為“產權的神話”。他認為,“產權的分解對於轉型國家改革的成功顯然是不充分的,甚至是不必要的”。國有建築企業的根本問題在於國家與企業的委托代理關系。完善國有建築企業激勵機制的核心應該是創造充分競爭的建築市場環境,進而以低成本創造充分的信息。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