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認知特征
遊客對旅遊目的地的認知或印象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壹是對目的地的期望;二是實際感受。旅遊目的地是壹個涉及景觀、人、環境等因素的復雜系統。受主體認知水平、認知對象復雜性及相關因素的影響,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認知不同於其他認知活動:(1)認知水平的差異。受生活習慣、受教育程度、興趣愛好、民族、宗教信仰、職業、年齡等因素的影響,旅遊者的認知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同時,由於旅遊者的認知過程涉及諸多主觀因素,認知結果具有主觀性、模糊性和差異性。(2)認知內容的情節。遊客只是個人在人生大舞臺上扮演的眾多角色之壹,是很短的壹段。通過與旅遊目的地居民和旅遊景觀的短暫接觸,無法對旅遊目的地有壹個全面的了解,只是對印象最深刻的景觀或情景有壹些記憶,大部分屬於劇情記憶。記憶是認知的結果,是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信息進行綜合評價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印象。(3)認知結果是片面的。旅遊者旅遊時間短,受主體認知水平、認知對象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往往會使認知結果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偏差。由於遊客在旅遊目的地的認知時間很短,無法透徹了解旅遊目的地的文化特色和個性,所以遊客往往以第壹印象來評價旅遊目的地,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首因效應。旅遊目的地的第壹印象,即第壹或第壹印象,對旅遊者對旅遊目的地的認知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旅遊活動過程中,當認知已經對旅遊目的地形成了好的或壞的印象時,人們往往會推斷出該地的其他特征,這就是所謂的“光環效應”。
二、影響旅遊目的地選擇偏好的因素
影響遊客消費決策過程和消費行為形成的因素可謂錯綜復雜,主要包括:(1)旅遊目的。旅遊者的目的是影響旅遊者目的地選擇偏好的最基本因素。2007年中國國內旅遊人數達到1,61億,其旅遊目的以觀光休閑為主。觀光休閑遊客最感興趣的是中國的文物古跡、壯麗的山水風光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2)個體因素。指遊客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業。個體因素是影響遊客對旅遊目的地偏好的最直接因素。2006年中國入境遊客的主要年齡段為25-44歲(46%)、45-64歲(36%)和15-24歲(8%)。美國遊客在中國的調查結果顯示,除65歲以上的老年遊客(50%)外,其他年齡段的遊客都選擇與家人、朋友或個人壹起旅遊。(3)地理因素是指旅遊目的地的位置和旅遊客源地與旅遊目的地的距離。2006年中國外國遊客的旅遊客源地主要分布在韓國(21%)、日本(20%)、俄羅斯(13%)、美國(9%)和馬來西亞(5%)。(4)社會因素,包括參照群體、家庭、角色和地位因素。遊客對目的地選擇的偏好會因不同類型的遊客而異。在旅遊行為中,旅遊目的、個體因素等個人因素是影響旅遊者目的地選擇偏好的最直接因素,而地理、社會因素等外部環境對旅遊者目的地選擇偏好有間接影響。轉崗
第三,基於旅遊者目的地選擇偏好的營銷策略
1.旅遊族群劃分與旅遊目的地營銷策略
旅遊群體分為三類:高端旅遊群體、中端旅遊群體和家庭旅遊群體。高端旅遊群體在旅遊時喜歡享受高端的酒店設施和服務,願意花高價選擇入住高端酒店。在信息來源方面,旅遊信息主要通過報紙、雜誌和互聯網獲得。因此,如果壹個旅遊目的地想要吸引這樣的遊客,它需要建立高級旅遊酒店,並通過報紙,雜誌和互聯網接觸這樣的遊客。中端旅遊團壹般選擇在周末從事旅遊活動。對他們來說,旅遊是為了逃避日常生活或工作的壓力。最常選擇的住宿地點是普通酒店或汽車旅館,其次是便宜的住宿地點。在信息來源方面,該族群主要通過報刊雜誌、親戚朋友同事和互聯網獲取旅遊信息。因此,旅遊目的地要想吸引這類遊客,就需要設立壹般的旅館或停車旅館或便宜的住宿場所,從報刊雜誌、親友、同事、網絡上接觸這類遊客。家庭旅遊團往往結伴出行,往往選擇的住宿類型並不具體。在信息來源方面,家庭遊客主要利用報刊雜誌、朋友同事和網絡。所以,壹個目的地要吸引這樣的遊客,需要設立壹般的酒店或者停車酒店,從報刊雜誌、朋友同事、網絡上接觸這樣的遊客。
2.旅遊者特征與旅遊目的地營銷策略
通過分析影響遊客選擇旅遊目的地的因素與遊客特征之間的關系,發現女性比男性更有動力追求身心放松、精神愉悅和學習,而年輕的學生遊客更註重人際關系的培養、與他人的互動和擴大知識和學習的機會,也更註重該旅遊目的地的各種旅遊設施和親自參加活動和表演的機會。而月均收入較低者更註重學習和提升自我能力,也更註重人際交往的旅遊動機,更註重旅遊目的地的特色。調查顯示,越年輕的人越重視名氣,這說明青少年更容易被名氣和廣告吸引,進而產生旅遊行為。因此,旅遊經營者可以根據遊客的不同特點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比如,針對青少年容易被名氣和廣告吸引的特點,可以加強對青少年的廣告營銷,吸引年輕遊客,既能滿足青少年人際交往的動機和與人交往的機會,又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創造力。
3.旅遊動機、目的地感知與目的地營銷策略
如果遊客能夠認同旅遊目的地的遠近、旅遊區信息的提供和住宿交通的便利,就可以達到享受完備的旅遊設施和服務,擺脫日常繁忙的生活,放松身心,挑戰自我,擴大知識面,與人交往的旅遊動機。如果降低門票價格,遊客會更願意培養自我能力,擴大知識面,肯定自己,增加與人交往的機會;如果旅遊目的地不能提供方便的住宿,遊客可能會轉向露營和野餐,這可以增強遊客挑戰自我的能力,增加他們的創造力和自己的旅行體驗,並通過在露營和野餐中培養與朋友的感情來增加互動的機會。如果旅遊目的地不能為遊客提供各種旅遊設施和參與活動的機會,就不能滿足遊客挑戰自我、擴大知識面、豐富旅遊體驗的能力,不能幫助遊客擺脫日常生活的忙碌,實現心理的放松。但是,如果旅遊目的地不能為遊客提供親身參與的活動和表演以及各種旅遊設施,就不能滿足遊客挑戰自我、鍛煉身體素質、豐富旅遊體驗,也使遊客無法享受到完備的設施和服務,從而降低遊客來此旅遊的動力。
4.實施聯盟戰略,制定套餐行程。
遊客在旅遊目的地停留時間以壹天為主,普通遊客無法了解附近提供的住宿信息。如果有機會,將近壹半的遊客願意留在景區。可見,整合旅遊資源,為遊客提供住宿服務,可以增加遊客的停留時間。景點提供的多樣化觀光活動可以吸引消費者增加旅遊需求。在目前的旅遊市場上,任何不能滿足顧客需求的旅遊企業都會被逐漸淘汰。在同壹區域的旅遊產業中,相似產業和配套服務業往往會出現集群。對於遊客來說,產業的集聚增加了旅遊的選擇性,從而強化了遊客去這個地方的動機。
5.加強旅遊目的地和相關行業的聯合營銷。
如果遊客對旅遊目的地的認知不完整,會降低遊客前往旅遊區的動機。這時候旅遊景點可以和旅行社、交通服務、相關行業合作。對於壹些旅遊經驗較少的遊客來說,參加跟團遊可以減輕行程規劃和執行的壓力。遊客可以通過旅行社的介紹和安排,了解旅遊區的特色,前來旅遊。與當地旅遊景點聯合營銷,如在旅遊景點與城市之間設立交通班車,方便遊客遊覽附近的旅遊景點。也就是說,旅遊景點可以與旅行社、交通服務機構以同步營銷的方式合作,結合相關行業壹起做廣告,擴大廣告效益,可以增加跟團遊的遊客數量。聯合營銷不僅可以發揮產業鏈的多重效應,還具有營銷乘數效應。
6.發揮舉辦活動的營銷效應。
舉辦活動可以帶動即時的旅遊人群。定期或不定期的活動讓遊客期待活動日期的到來,盡早安排行程。如果活動衍生的相關產品能夠成為當地產業的基礎,就可以創造當地的旅遊相關產業,為當地居民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