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20周年
三位著名專家共同提出
“申遺”要同時規劃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大遺產。
號召沿海十八個市(區)用新思路加快步伐。
?京杭大運河沿線有許多令人興奮和驚嘆的遺產。
?能有效促進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申請世界遺產可以形成新的景觀帶。
新年前夕,我們慶祝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20周年。
為此,國內城市規劃與建築、文物保護、工藝美術三位著名專家聯名致信京杭大運河沿線18個城市(區)市長,呼籲創新思路,加快京杭大運河在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大遺產領域申遺的工作進程。
這三位專家分別是90歲高齡的著名城市規劃與建築專家鄭、82歲高齡的著名文物與古建築保護專家羅,以及正在主持四川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峨眉山金頂修復工程的61歲的銅建築工藝美術專家。
三位專家在呼籲書中說:“根據我們的經驗,京杭大運河是無價之寶!沿海的文化遺產內容令人目不暇接,如果再加上尚未被發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就更精彩了。”
羅也是著名的長城保護專家。他認為,“如果把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加起來,可以和長城相媲美。”
羅堅信,京杭大運河“申遺”的成功率是很高的,甚至大於目前排隊等候的很多申遺項目。
從、楊、鄭、羅等四位政協委員於1985提出我國應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至今已有20年,我國收獲頗豐。
中國有31個項目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三項口頭和非物質遺產被列入名單。
專家稱贊“這是國家和民族的壹件大事,我們的後代將感謝並記住所有為此做出貢獻的人。”
三位專家都擔心,由於行政區劃的原因,大運河沿線的保護和開發規劃不壹致,甚至相互矛盾。
專家壹致建議,沿海18個主要市(區)主管部門應統籌考慮申報自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專家認為,只要方法正確,通過“申遺”,可以有效促進當地的可持續發展。
甚至可以逐漸形成壹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人文自然景觀帶。
鄭老先生認為:“文化是壹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京杭大運河的價值和風貌的傳承,絕不能在我們這壹代人手中“斷掉”。
更重要的是,與以往的文物不同,京杭大運河是壹個可移動的活的遺產。
在這壹點上,它甚至仍然是壹個“孩子”。
所以保護是必須要考慮的,發展也要包括保護。
這就是我們應用程序的目的。"
“正因為如此,”羅特別強調:“我作為壹個從事文物保護的人,壹定要邀請這位工藝美術專家,以壹種新的共同理念,為大運河的申遺乃至下世紀的發展出壹份力!”
由朱炳仁主持的峨眉山金頂工程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峨眉山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根據遺產保護的要求,這壹工程已初顯特色,主銅殿氣勢恢宏,獨具匠心。
在鄭和羅等中國頂尖專家的帶領下,壹批以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為使命的中國專家正在形成朱炳仁說,“但是如何繼承它呢?什麽叫推廣?這是每個專家設計師和* * *主管部門每天都在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壹定要有壹個非同尋常的保護理念,就是在保護的同時把發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僅要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還要把我們這壹代人創造的財富留給後代。
事實上,大運河的保護和發展規劃本身可以稱為壹場‘新文物運動’。"
三位專家認為,京杭大運河沿線的經濟發展還沒有真正到來。
既然是活運河,那就壹定要有更多的橋、塔、亭、臺、榭等標誌性建築。
如何既能融合新技術,又能體現大運河本身的獨特風貌,為後人留下代表我們當代水平的作品?這可不是小事!”朱炳仁說道。
三位專家呼籲更多的專家學者利用各自的優勢,為大運河創造壹些具有應用價值、符合世界遺產保護要求的標誌性建築和藝術品。
羅文哲說:“專家們正在考慮是否先設計壹座結合了實用性和象征性的鋼筋銅橋。
這個作品可以放在北京、杭州以及沿海任何壹個有代表性的城市,因為每壹個城市都是大運河的孩子,都是大運河的明珠。"
專家鄭深情地說:“幾千年來我們受益於這條河,我們有責任保護它。為了這個目標,我們老人願意做大運河上的追蹤者。”
關於加快京杭大運河遺產保護和遺產申報的函
、羅、鄭
(65438+2005年2月)
親愛的市長們:
在紀念我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20周年和2006年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城市規劃與建築、文物古建築保護、工藝美術三位老年工作者,帶著壹種緊迫感,聯名寫信給大家,呼籲創新思路,加快大運河在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大遺產領域申遺的工作進程。
文化是壹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
從我們多年的經驗來看,京杭大運河是無價之寶!沿海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令人目不暇接。
如果再加上尚未被發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就更精彩了。
如果把它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加起來,說它堪比長城壹點也不為過。
我們堅信申請京杭大運河的成功率是非常高的,甚至大於目前排隊等候的很多申請項目。
在1985,我們中的、楊、鄭和羅建議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20年過去了,我們國家收獲了很多。
中國有31個項目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三項口頭和非物質遺產被列入名單。
這是國家和民族的壹件大事,我們的子孫後代會感謝和懷念所有為此做出貢獻的人。
但由於種種原因,京杭大運河的“申遺”遲遲未能成行。
這也造成了大運河的保護和發展規劃因行政區劃而不壹致甚至矛盾。
正因如此,我們建議這項工作不僅不能拖,而且在大運河沿線經濟發展還沒有到來的時候,有必要讓主管部門把自然文化遺產申報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結合起來統籌考慮。
這樣才能全面。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京杭大運河的價值和風貌的傳承,絕不能在我們這壹代人手中“斷掉”。
更重要的是,與以往的文物不同,京杭大運河是可移動的活遺產。
因此,我們必須保護並考慮發展,保護應包含在發展中。
這就是我們應用程序的目的。
能有效促進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通過申遺,京杭大運河完全可以形成壹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的文化和自然景觀帶;在保護和弘揚中華千年文化的同時,也能讓京杭大運河沿線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北京鄭(90歲)北京羅(82歲)杭州(61歲)
65438+2005年2月
京杭大運河流經18個城市。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通州(區)、天津、杭州、鎮江、清江、揚州、臺兒莊、臨清、蘇州、湖州、宣城、淮安、徐州、聊城、濟寧、德州、滄州等18城區。
穿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省,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
京杭大運河由人工河和部分河湖組成,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從北京市區到通縣,連接溫榆河、昆明湖、白河,疏浚;
(2)北運河:通縣至天津,通縣至天津,潮白河下遊挖;
(3)南運河:從天津到臨清,由渭河下遊開鑿;
(4)魯運河:臨清至臺兒莊,利用文水、泗水水源,沿途經過東平湖、南陽湖、昭陽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央運河:臺兒莊至清江;
(6)李運河:清江至揚州,入長江;
(7)江南運河:鎮江至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