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基本心理學知識
第壹節導言
1.簡述心理現象的分類。心理現象可以分為兩類:心理過程和人格。
2.簡述人類心理學的本質。心理是大腦的功能,大腦是心理活動的器官。沒有頭腦。大腦的正常發育為心理發育提供了物質基礎。但客觀現實才是心理學的來源和內容。當我們脫離客觀現實去看待人的心理,心理就成了無源之水。所以,心理也是社會的產物。換句話說,心理現象不僅僅是大腦的功能,還受到社會的制約,是自然和社會結合的產物。只有研究自然和社會,才能揭示心理學的本質和規律。
3.當代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取向是什麽?人們意識到很難用壹個完美的理論模型勾勒出心理現象的本質,於是在20世紀30年代,他們逐漸把心思和精力轉移到對心理現象規律和規則的討論上,結束了學派之爭,卻為心理學研究的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天地。二戰後,壹些新的心理學思潮相繼產生,以新的思想或發現影響了心理學的各個研究領域,從而加強了心理學研究的整合趨勢。
4.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特征是什麽?它產生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羅傑斯和馬斯洛為代表。主要特點是:強調心理學家要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研究對人類進步有意義的問題,反對貶低人性的生物還原論和機械決定論。認為人是純主觀的,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只要有合適的環境,人就會努力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最終實現自我。即人本主義重視人自身的價值,主張充分發揮人的潛能。
5.認知心理學的要點是什麽?認知心理學發展於20世紀60年代。它把人看作壹個類似於計算機的信息處理系統,從信息處理的觀點,即從信息的輸入、編碼、轉換、儲存、提取等加工過程來研究人的認知活動。人類的認知模型是通過模擬計算機程序建立起來的,並以此作為揭示人類心理活動規律的壹種方式。
第二節心理活動的生理基礎
1.簡述神經系統的主要結構。組成神經系統的神經細胞被稱為神經元。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單位和功能單位,由細胞體、樹突和軸突組成。神經元分為感覺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和中間神經元。
2.簡述自主神經系統的功能。自主神經也叫自主神經,是支配內臟器官運動的纖維。根據自主神經的中樞位置和形態特征,可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他們的活動是對抗性的。交感神經的作用是喚醒機體,調動其能量;副交感神經的作用是恢復或維持機體的安靜狀態,即儲存能量,維持機體的功能平衡。自主神經壹般不受意識支配。經過專門的訓練,意識或觀念可以在壹定程度上調節自主神經的活動。人在情緒狀態下會有明顯的生理變化,所以植物神經的活動與情緒密切相關。
3.簡述大腦的主要結構。大腦,也稱為端腦,覆蓋腦幹、間腦和小腦。大腦中間的裂縫叫縱裂,將大腦分為兩個半球。在縱裂底部有壹個大的橫向纖維束胼胝體,連接大腦的兩個半球。大腦外層是致密的神經細胞體,稱為灰質或大腦皮層或大腦皮層;大腦內部有稱為腦白質的有髓神經纖維;白質中有灰質核,稱為基底核。大腦半球的側面以外側裂和中央溝為界分為四個葉:額葉、頂葉、枕葉和顳葉。
4.簡述腦幹網狀結構的功能。腦幹網狀結構由許多大小不同、類型各異的神經元組成,散布在縱橫交錯的神經網絡中,貫穿腦幹的大部分區域。神經纖維的彌散投射調節著大腦結構的興奮性水平,也就是睡眠和覺醒的神經結構。它能使機體在壹定的刺激下保持壹定程度的覺醒和清醒,維持註意力,激活情緒。
5.簡述大腦兩半球的功能不對稱。大腦兩個半球的解剖結構基本對稱,但其功能卻不對稱,這就是所謂的“單側性”。大腦兩個半球的分工與生活中用手的習慣有關。右利手的人,左半球的言語功能占優勢,與言語相關的活動,如概念形成、邏輯推理、數學運算等也占優勢。右半球的主導功能是無語言參與的空間感知和形象思維活動,如音樂藝術能力、情感表達和識別能力等。有些左撇子和右撇子是相反的,有些則不是單方面的。左右手分工形成後,如果右利手人的左半球受損,言語功能就會受損,右半球的言語中樞很難重新建立。
6.簡述布洛克爾的發現。1860年,法國外科醫生布洛克爾發現大腦左半球額葉受損,導致運動性失語癥,即患者雖然發音器官沒有問題,但喪失了說話能力。然而,病人保留了理解他人和讀寫的能力。這壹發現證明了左半球的語言優勢。因此,左半球負責言語的區域稱為布洛卡區。
7.簡述Spery,R.W的裂腦實驗。20世紀60年代,美國神經心理學家羅傑·斯佩裏做了壹個“分裂大腦”的實驗。即切斷連接患者左右半球的神經纖維束——胼胝體,將兩個半球劈開。兩個病人都是右撇子,手術前都可以用左右手寫字畫畫,但手術後只保留了右手寫字左手畫畫的能力。所以這個時候右手只受左半球支配,左手只受右半球支配。這個結果進壹步證明,對於右利手的人,左半球的言語功能占優勢,右半球的空間感知和形象思維占優勢。
8.巴甫洛夫發現的高級神經活動的基本規律是什麽?(1)抑制條件反射條件反射並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出現,有時條件反射會被抑制。包括外部抑制、超限抑制或保護性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等。(2)大腦皮層神經突起擴散和集中的基本形式。(3)相互興奮和抑制的神經過程是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當壹個神經過程正在進行時,它可以導致另壹個神經過程出現。正歸納和負歸納;同時歸納和順序歸納。(4)動態刻板印象大腦皮層對刺激形成的反應刻板印象系統稱為動態刻板印象系統。
第三節感覺和感知
1,簡述靈敏度和感覺閾值。敏感度是感覺器官對適當刺激的感覺能力。感覺閾值是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靈敏度是用感覺閾值的大小來衡量的,兩者成反比,閾值低靈敏度高。
2.簡述韋伯定律。只是可察覺的差異不是固定的,而是隨原始刺激強度而變化。然而,剛剛明顯的差異與原始刺激強度的比率是壹個常數。即δ I/I = K .韋伯定律只適用於中等刺激強度,韋伯分數在下限附近增加;韋伯分數在上限附近下降。
3.簡述費希納定律。刺激的心理量和物理量並不是壹壹對應的關系。並不是說刺激的物理量增加壹個單位,引起的心理強度也增加壹個單位。費希納認為,恰可察覺的差異可以作為感覺的單位,壹個刺激引起的心理強度可以用這個刺激所包含的差異閾值來表示。S=KlgR .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常數。感覺的強度與刺激強度的對數成正比,刺激強度以對數級數增加,但它引起的心理強度只以算術級數增加,這就是費希納定律。也只適合中等強度的刺激。
4.簡述視覺適應。合適的視覺刺激是波長為380~780nm的可見光。最典型的視覺適應是暗適應。所謂暗適應,是指由於長時間在黑暗環境下工作,視覺靈敏度發生變化的現象。暗適應壹般需要30到40分鐘,而明適應只需要壹兩分鐘就可以完成。暗適應後,不小心被光刺激了,暗適應被打破了。光適應的過程是視紫紅質在光的作用下在視網膜上分解的過程;暗適應是視紫紅質生物合成的過程。
5.簡述色覺異常及其原因。有些人分辨顏色有困難,甚至分不清顏色。這叫色覺異常。分為:色弱、部分色盲、色盲。色覺異常大多是遺傳原因造成的。遺傳途徑:男孩的祖父通過他的母親將其遺傳給了自己。只有父母都是色盲,女兒才會是色盲。所以男性色盲遠遠多於女性色盲。
6.簡述人類聽覺靈敏度的特點。適宜的聽覺刺激為16~20000Hz。在聽閾範圍內,人對1000~4000Hz的聲音最為敏感,對這個範圍內聲音的容忍度相對較高。人的聽覺的靈敏度與年齡有關,在20歲之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加;60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敏感度逐漸降低。而老年人聽力下降的特點是先喪失高頻聲音的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聽力損失的範圍逐漸向低頻方向發展,延伸到中頻範圍時,影響言語的聽力。聽覺敏感可分為聽覺適應和聽覺疲勞。
7.簡述生理零度的含義。皮膚表面的溫度稱為生理零度,與生理零度相同的溫度刺激皮膚而不會引起冷熱的感覺。身體不同部位皮膚的生理零度不同,同壹皮膚表面的生理零度也會發生變化。
8.簡述內臟感覺的主要內容。內臟感覺也叫身體感覺,包括饑餓、飽脹口渴、窒息、疲勞、排便、性和疼痛等。當各個內臟的工作處於正常狀態時,內臟的感覺就無法被喚起。而且內臟活動有壹定的節律,變化不大,所以內臟器官傳遞給大腦的信息就越來越少,越來越弱。只有內臟器官異常或病變時,才會引起明顯的內臟感覺。
9.簡述疼痛的生物學意義。疼痛對身體有保護作用。疼痛的產生告訴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受到了傷害和病變,給了我們保護它的信號。也就是說,疼痛具有生物學意義。所以,痛苦是最難適應的。沒有痛苦是危險的。
10,簡述感知的基本特征。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類大腦中感覺器官的整體反映。其基本特征是:整體性、選擇性、恒常性和理解性。
11.簡述雙目視差的概念。在兩眼視網膜上形成的兩個略有不同的視覺圖像稱為雙眼視差。是形成深度知覺最重要的線索。
12,簡述類運動現象的概念。物體在空間中不運動,而被感知為運動的現象稱為類運動現象,也稱為動景現象和現象。
13,簡述錯覺的類型。錯覺是在壹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的扭曲感知。有方位和方位錯覺、米勒-萊爾錯覺、線方向錯覺、面積錯覺、形重錯覺、視聽錯覺等等。
第四節記憶
1,記憶過程的基本環節是什麽?記住,保持,回憶,再認識。
2.簡述遺忘過程的規律。根據艾賓浩斯的實驗,遺忘的過程有以下規律:遺忘的過程先快後慢。即在記憶後的初始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越來越慢,甚至過了壹兩天,存儲量的變化也不大。
3.簡述三種記憶系統的特點。(1)瞬時記憶的特點:編碼方式是外界刺激的圖像;容量大,但儲存時間短;如果我們註意瞬時記憶中的信息,這些信息就會轉移到短時記憶中。(2)短時記憶特點:容量有限(5-9);言語材料大部分是聽覺編碼,非言語材料主要是對圖像的記憶;短時記憶中的信息目前正在處理,所以可以實現;復述後,短時記憶的信息可能轉移到長時記憶系統。(3)長期記憶特點:容量無限;編碼包括語義編碼和圖像編碼;如果不是有意記憶,長時記憶中的信息就不會實現;長時記憶的遺忘是自然衰退或幹擾造成的。
第五節思維、言語和想象
1.簡述思維及其特征。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和事物之間內在聯系的認識。作為反思的壹種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間接性和概括性。
2.簡述語言和言語的區別和聯系。語言是壹種社會現象,它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語言是正常成人思維活動和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但它是壹種社會現象,也是語言學研究的對象。言語是人們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的過程。它是壹個人的心理活動,依附於個人而非整個社會。它是壹種心理現象,也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言語離不開語言,只有借助語言,人們才能交流思想。語言是在人們相互交流的社會生活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語言只有發揮其交流工具的作用,並具有存在的價值,才是活的語言。沒有人們的交流活動,語言就會成為壹種死語言。所以,語言離不開文字。
3.簡述語音中心及各語音中心的功能。言語活動是大腦皮層各部分活動相同的結果,但皮層不同部分有相對的功能分工。言語活動包括幾種不同的形式,如說、聽、寫和讀。因此,大腦皮層中也有參與這些形式語言活動的皮層部位,即言語中樞。主要包括:言語運動中樞(Bullokar中樞):掌管言語功能。受傷後會出現表達性失語癥。言語聽覺通路(Wilnick中樞):負責聽覺功能,受傷後出現感受性失語。視覺言語中樞:負責閱讀,受傷後,失讀癥出現。書寫言語中樞:掌管書寫功能,受損後出現失寫。
4.簡述想象和表象的區別和聯系。想象是人們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新形象的思維過程。想象以表象的內容為基礎,源於表象,但與表象有本質區別。表象是過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在頭腦中的再現,並不創造新的形象。它是壹個圖像記憶的過程,屬於記憶的範疇。想象是對表象的加工和轉化,創造出新的形象,具有創造性,屬於思維範疇。
第六節意識和註意力
1.意識的定義是什麽?意識是覺醒狀態下的覺知,包括對外界事物的覺知;也包括對自己內心狀態的覺察;涉及到覺知瞬間的各種直接體驗,如知覺、思維、情感、欲望;也包括對這些內容的評價和自己的行為。意識具有重要的心理功能,對人的身心系統起著整合、管理和調節的作用。
2.快速眼動睡眠有什麽特點?快速眼動睡眠階段出現在睡眠的四個階段完成之後。這個階段頻率更低幅度更高?波消失,類似於清醒狀態下高頻低幅腦電波的出現,眼球開始快速上下運動,開始出現夢境,持續時間約5~10分鐘。下壹個快速眼動睡眠期會比第壹個長。
3.註意力的特點是什麽?註意力是心理活動或意識活動對某壹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其特征包括:註意廣度、註意穩定性、註意轉移和註意分配。
4.註意力轉移和註意力分散有什麽區別?註意力分散是指註意力離開心理活動所指向的對象,被不相關的對象吸引。(被動)註意力轉移是指由於任務的變化,註意力從壹個對象轉移到另壹個對象的現象。(活動)
第7節需求和動機
1.動機和行為有什麽關系?動機與行為的關系是復雜的,同樣的行為可以由不同的動機引起;相同或相似的動機也可能導致不同的活動。壹個人的活動動機是多種多樣的,有的起主導作用,有的處於從屬地位。動機是行為的前提,行為是動機的效果。壹般來說,動機和效果是壹致的,即好的動機產生積極的效果。但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有不壹致的地方。
2.簡述刻板印象的概念。所謂刻板印象,是指壹種心理活動的前期準備狀態,它會對人的知覺、記憶、思維、行為和態度產生重要作用。它不僅可以由人們的知識和經驗引起,也可以由剛剛發生的事情引起。
3.簡述匱乏需求和成長需求的特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缺失需求是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的低層次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他們的滿足程度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所以稱之為需求缺失。成長需要是馬斯洛層次理論中的高層次需要,是愛和歸屬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求的滿足有益於健康、長壽和活力,所以稱之為成長需求。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才會出現增長需求。
第八節情緒、情感和意誌
1.表達的本質是什麽?表情是情緒變化的外在表現方式。
2.簡述情緒和情感的區別和聯系。情緒和情感是指同壹過程、同壹現象,只是分別強調同壹心理現象的兩個不同方面。情緒是指情緒反映的過程,也就是大腦活動的過程。情感常用來形容具有深刻而穩定的社會意義的感情。所以,情感代表了情感的內容,即情感的體驗和感受;情緒代表情緒反思的過程。情感是通過情緒表達出來的。沒有情感,情感就無法表達。與情感相比,情感更穩定、深刻、持久。所以,情緒和情感是既不同又不可分的。
3.湯姆金斯和埃紮德的情緒動機-分化理論的要點是什麽?情緒不是伴隨其他心理活動的附帶現象,而是壹個獨立的心理過程。情緒有其獨特的機制,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著適應環境的獨特作用。
4.簡述情緒變化的維度。情緒變化有四個維度:動機有兩極:增加和減少;興奮有兩極:興奮和平靜;實力有強弱兩極;有張力和輕盈的兩極。
5.簡述情緒狀態的分類。根據情緒狀態,即情緒發生的速度、強度和持續時間,情緒可分為:情緒:壹種微弱的、持續的、彌漫的情緒體驗狀態,通常稱為心境。心態就是用同樣的態度對待壹切。激情:強烈的、爆炸性的、持續時間短的情緒狀態,有明顯的生理反應和外在行為。往往是重大突發事件或激烈的意向沖突造成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壓力:事故或危險情況發生時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
6.意誌行動的基本階段是什麽?意誌行動的基本階段包括:準備階段,即分析行動目的,確立行動計劃;執行決策的階段,即采取行動實現目標的階段。
7.動機沖突的主要形式有哪些?(1)雙向沖突:具有相同吸引力和兩種動機的兩個目標同樣強烈,但不能同時獲得時的沖突。(2)雙回避沖突:兩個目標都想回避,但只能回避壹個目標時發生的沖突。(3)回避沖突:期望目標有利有弊時遇到的矛盾心理。(4)雙回避沖突:有多個目標,每個目標各有利弊,產生沖突。
8.簡述意誌品質。意誌品質包括:意識(對行動的目的有深刻的理解,能夠有意識地控制有意識的行動,使之服從活動的目的);果斷(迅速做出決定且不失時機的品質);毅力(毅力,永不退縮的品質,也叫恒心或韌勁);自控力(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緒和行為的能力)。
第九節人格
1.簡述個性及其特征。人格是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也是各種心理特征相對穩定的組織結構。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影響著壹個人的思想、情緒和行為,是他區別於他人的獨特心理素質。其特征是:獨特性、整體性、穩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會統壹性。
2.人格的結構是什麽?人格是壹個復雜的結構系統,包含各種成分。主要是人格傾向和人格的心理特征兩個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動機,後者是指個體之間的差異。
3.簡述能力及其與知識和技能的關系。能力是成功有效地完成壹項活動的必要心理條件,也是人格的心理特征。知識是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通過實踐獲得和鞏固技能,完成活動的動作模式和動作系統。能力不是知識和技能,但與知識和技能密切相關。能力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前提,沒有壹定的能力就很難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能力決定了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方向、速度、鞏固程度和所能達到的水平。但我們不能簡單地用知識和技能作為標準來比較人的能力。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也會促進相應能力的發展。
4.個體能力發展差異有哪些表現?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發展水平和類型的差異;早晚發育的區別。
5.簡述影響能力發展的主要因素。(1)遺傳因素:指壹個人的素質或天賦,即壹個人與生俱來的解剖和生理特征。素質是能力發展的自然基礎和前提。(2)環境和教育因素:遺傳決定了能力發展的可能範圍或限度,而環境決定了在遺傳決定的範圍內能力發展的具體程度。環境包括兒童正常發展的條件、兒童的家庭、他們的學習和他們的生活環境。發達的社會經濟條件和豐富的社會文化生活是能力發展的沃土,和諧的家庭氛圍是能力發展的基石,教育是能力發展的關鍵。
6.氣質類型的理論主要有哪些?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說體液,20世紀20年代德國精神病學家克雷奇米爾說體形,日本人古川竹二說血型,美國心理學家伯曼說激素。
7.簡述人格及其結構。人格是壹個人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性行為中的人格特征。壹般來說,人格可以從人格的構成要素中分解出來,這是人格的靜態結構;我們還可以從人格結構的幾個方面和不同的生活情境來考察人格,這就是人格的動態特征。人格的靜態特征包括:態度特征(如何處理社會關系的方方面面)、意誌特征(自覺規範自己行為的特征)、情感特征(情緒對活動的影響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和理性特征(認知活動中的人格特征)。人格的動態結構:靜態特征的幾個方面不是相互分離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有機地構成壹個整體。壹般來說,人格的態度特征是人格的核心,對社會和集體的態度是最重要的,因為態度直接表現了壹個人對事物獨特的、不變的傾向,同時決定了人格的其他特征。所以在分析壹個人的性格時,壹定要抓住主要特征,從中可以預見其他的性格特征。另外,人格的各種特征並不是壹成不變的機械組合,往往在不同的場合揭示壹個人人格的不同方面。
8.簡述榮格的人格結構類型理論。人格類型理論按照壹定的標準或特征把人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每種類型的人都有相似的性格特征,不同類型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瑞士新精神分析學家榮格將人格類型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榮格根據壹個人的興趣和關註點是向內還是向外,把人格分為內向和外向。內向型人格的特點是心理活動常指向自己的內心世界,心思縝密,謹慎周到,愛獨處,交際面狹窄,有時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外向性格的特點是關心外部事物,活潑開朗,不拘小節,善於交際,情感外露,獨立果斷,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極度內向或外向的人很少,大部分是中間型。榮格的人格類型理論雖然過於簡單,但很實用,容易理解和運用,所以流傳很廣,影響很大。
9.簡述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是人格理論的創始人。他認為特質是人格的基本要素,是人以特殊方式反應的傾向。它是以人的“神經心理系統”為基礎的。雖然不能直接觀察到,但是可以通過人的行為來證實。性狀之間存在相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