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確保糧食安全列為明年經濟工作六大任務之首。在非糧土地流轉的背景下,中國的糧食安全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
在本周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糧食安全問題將是壹個備受關註的話題。
土地流轉後大多不種糧了。
隨著土地流轉政策的進壹步支持,各地紛紛制定目標,加快土地流轉進程,向規模化種植邁進。但農地集中流轉後的“非糧化”現象值得警惕。
記者從河南省民權縣出發,沿省道211向東北方向行駛,直至河南與山東交界處。30多公裏的沿途景色全是平坦的麥田。由於河南省農村家庭數量眾多,實際分配到每戶家庭的承包土地只有幾畝左右。
河南省民權縣壹位劉姓農民告訴記者,壹斤小麥要1.3元。收成好的時候,種壹畝小麥能掙六七百元,家裏總有六畝多,靠種小麥壹年才四五千元。“面對壹大家子要養活,如果本地蔬菜能形成可靠的市場,我也會考慮種菜。”
“相比種糧,如果把土地流轉出去,每年可以拿到800斤小麥的租金,人還可以出去打工賺錢。”民權縣順河鄉壹家合作社的理事長告訴國家商報記者,在河南民權,全村流通的情況並不少見。
但是,這800斤小麥的租金是壹把雙刃劍。對於流轉土地的合作社和企業來說,種糧並不是那麽合適的選擇。“現在壹畝地的流轉租金大概是1000元,員工每天20~40元的價格。另外,種子、農藥、化肥都要花錢。”上述合作社的董事長說,“這樣壹來,種鐵棍、種梨、種田的收入會比種糧高。”
《民族商報》記者在河南省民權縣了解到,雖然大部分流轉的土地屬於基本農田,但由於專業大戶流轉的土地面積大,大部分流轉的基本農田不再種糧,意味著高投入、高風險。
糧食安全面臨多重問題。
事實上,非農土地流轉現象早就引起關註,尤其是企業流轉土地後,就不種糧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韓軍此前在央視財經論壇上透露,從江蘇的調查來看,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後種植水稻的只有1%。“如果企業租農民的地種糧食,東北壹畝地租金800元,中部1.000元,沿海1.500元。即使企業有能力,也會租農地種糧食。
因為我國糧食價格太低,如果企業種糧,結合勞動力成本、生產資源等因素,種糧的利潤不足以償還貸款利息,農民的優勢在於其無償的勞動力成本。韓軍認為,與農民相比,企業不能種糧。
而且由於企業等新的生產經營主體出現後,內部不斷擴張發展的壓力和外部逐利的沖動,“非糧”種植是種糧效益低的情況下的自然選擇。
今年年初,農業部發布的壹份報告顯示,截至2012,12年2月底,全國家庭承包耕地面積達到2.7億畝,其中2800萬畝流入工商企業,只有6%的家庭在部分地區租地種糧。
現在中央對土地流轉後企業種糧沒有嚴格要求,只是強調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在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只要求防止企業進行非農生產。
糧食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曉山告訴記者,種植糧食的經濟效益低於種植其他經濟作物。土地流轉集中後基於成本和利潤考慮的新型經營主體的現實選擇傾向於種植經濟作物。
不過,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雪峰告訴《國家商報》記者,目前農產品供給過剩,農產品比例是糧食70%,經濟作物30%。“這裏有壹個平衡,種糧的資金風險小,收益低,而經濟作物收益高但也伴隨著高風險。”
據悉,今年中央壹號的核心內容將是確保糧食安全,調整小麥、水稻、玉米的自給率。其中,正在討論的三個主要數據是:口糧自給率基本達到100%,谷物自給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中國糧食總體自給率長期保持在80%以上。這意味著不再堅守之前95%的糧食自給率紅線。
“如果放開糧食價格,必然導致土地流轉成本增加,最終傳導到農產品市場,進壹步提高糧食生產成本。但目前實行的‘持市場價’和‘政策價’,會讓市場失去作用。”張曉山認為,政府應該調動農民和新型主體種糧的積極性,下壹步應該重點探索在糧食的生產和銷售環節進行合理的農業補貼。
更多房產資訊,更多精彩活動,請點擊北京房產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