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西方古典音樂家

西方古典音樂家

妳好,我只能列舉壹些著名的音樂人。

帕格尼尼·尼科羅(1782-1840)是著名的小提琴家、作曲家,也是音樂史上最傑出的演奏家之壹。他出生在意大利熱那亞的壹個貧困家庭。他五歲學曼陀林,兩年後改學小提琴。九歲時,她首次登臺演奏自己的作品,還會彈吉他和中提琴。他十三歲開始公開表演。他師從努拉。1733年洛卡泰利主編的《小提琴藝術》教材對帕格尼尼以後的創作影響深遠。從65438年到0828年,他開始在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旅行和演出。1834因健康原因停止比賽。他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技巧讓許多音樂家、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為之瘋狂。他的24首隨想曲是他演奏技巧的集合。他的作品包括六首小提琴協奏曲、室內樂和其他小提琴曲。

巴赫約翰塞巴斯蒂安1685-1750)德語。1685出生於艾森納赫,自幼隨父學習小提琴。十歲父母去世後,他和哥哥壹起生活,並開始學習鍵盤樂器和管風琴。1700年在呂訥堡聖米歇爾教堂唱詩班當歌手,師從博姆納。1703-1708在阿恩斯塔德和廖二浩遜做過教堂管風琴師。1708年在魏瑪擔任宮廷風琴師,1714年晉升為樂師。從65438年到0723年,他去了萊比錫,在那裏他擔任了聖多瑪斯教堂的風琴手和宮廷音樂家。1749雙目失明,身體明顯衰退。1750 7月28日在萊比錫因中風去世。他的作品極其豐富,除了不涉及戲曲的,還有各種體裁的作品。他是巴洛克時期的重要代表之壹,在西方音樂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巴赫生前默默無聞,發表的作品很少。去世50多年後,門德爾松極力推崇,開始被後人重視。

肖邦(Chopin Frederic Francois 1810-1849)波蘭作曲家、鋼琴家。他的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波蘭人。早年受波蘭民間音樂影響,7歲開始學習鋼琴,創作波蘭舞曲。他八歲開始表演,十二歲開始學習和聲對位法並開始寫作。他於1826年進入華沙音樂學院,於1829年離開學校,成為著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1830赴奧地利、捷克、德國等國演出。波蘭起義失敗後,定居巴黎,致力於創作。並與浪漫主義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等傑出音樂家有交往,經常在貴族沙龍演奏。肖邦的音樂創作植根於波蘭民間音樂,充滿愛國主義情懷,擅長寫出奔放的旋律和靈活的和聲。他的作品主要以無標題的鋼琴曲為主,經常以圓舞曲、小夜曲、波羅涅、馬祖卡等舊體裁表達他富有詩意的音樂思想。

費利克斯·門德斯·索恩(1809-1847)是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壹。1809出生於漢堡。他的父親是壹個大銀行家,母親是壹個有著廣泛修養和音樂天賦的賢妻良母。

他十歲時就發表了許多作品。17歲完成《仲夏夜之夢》序曲,21歲開始研究整理巴赫作品。他在1829指揮了巴赫的《聖瑪竇的激情》,這場著名的音樂會讓聽者在巴赫去世後第壹次聽到。因此,這部塵封百年的神劇傑作終於可以重新獲得世人的關註,同時激發了19世紀初重新發現巴赫音樂的熱潮,為這位音樂之父的作品做出了最重要的貢獻。同年,作為鋼琴演奏者和指揮,他在歐洲各地巡回演出,觀眾遍布各地。留在意大利1831-1832,柏林唱協1833指揮。同年,他在杜塞爾多夫舉辦了“低地萊茵音樂節”,並在該市的教堂、歌劇院和合唱團擔任了三年的指揮。從1835到1847,門德爾松身兼多職: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首席指揮、普魯士宮廷“音樂指揮”、萊比錫“格萬特豪森音樂廳”指揮、萊比錫大學哲學博士。1843期間,舒曼等人建立了德國第壹所音樂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並擔任院長。因過度勞累,於1847年因腦溢血在萊比錫去世,享年38歲。

被譽為神童的門德爾松在短暫而忙碌的演奏生涯中創作了大量各種題材的音樂作品。作曲風格溫柔舒適,優美恬靜,完整嚴謹,矛盾沖突少,充滿詩情畫意,旋律優美,浪漫唯美的氛圍。此外,他還開創了“無詞歌”的鋼琴音樂體裁,八卷四十八首,其形象生動,是最早的標題音樂的代表。對19世紀的德國音樂影響很大。

舒曼(Schumann 1810-1856)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1810出生於茨維考,壹個高文化的家庭,從小就開始展示自己在音樂、詩歌、戲劇方面的才華。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舒曼小時候和音樂壹樣熱愛文學,所以培養了豐富的感情和非凡的想象力。他6歲開始學習音樂,9歲就能寫歌劇和作曲。他孜孜不倦地學習音樂,壹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和研究音樂。

他的靈感來自1830年帕格尼尼在法蘭克福的演唱會。畢業後轉行做音樂,正式開始音樂人生涯。舒曼想成為壹名優秀的鋼琴家,但他急於求成,手指因為錯誤的訓練方法而受傷。後來轉行作曲,寫樂評。1840年,他認識了著名鋼琴家兼教師的女兒克拉拉,並結婚了。他們的組合堪稱19世紀樂壇最感人的愛情故事之壹。隨後,舒曼的創作也進入了全盛時期,如《蝴蝶》、《女人的愛》、《狂歡》等。1854因嚴重的精神衰竭而瀕臨精神分裂,自殺未遂,最後被送進精神療養院休養,從而結束了自己的作曲生涯。

舒曼是浪漫主義音樂成熟期的代表人物之壹,天性熱情敏感,具有豐富的民主思想。《新音樂》雜誌創刊於1834,成為德國最權威的音樂雜誌,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風氣,促進浪漫主義藝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schudert Frant Peter(1797-1828),奧地利人,1797年出生於維也納,在壹個貧窮的家庭長大。我爸爸是小學校長,也是他的第壹任音樂老師。他從小隨哥哥和父親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後來在壹個教堂唱詩班擔任男高音,開始正式學習。十壹歲時,1808考入維也納帝國與皇家學校,後加入維也納宮廷禮拜堂合唱團,並完成了第壹交響曲。1812師從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薩列裏。1814 10 19舒伯特最早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格雷琴》作曲。據說這首歌促成了德國藝術歌曲的誕生。這種說法雖然不準確,但有壹定的道理。1818被邀請到匈牙利,在埃斯特哈薩公爵府邸做他女兒的音樂老師(海頓和他壹起擔任宮廷音樂總監,直到1790年樂團解散),廉價地賺取固定收入。1821他的《魔鬼》出版時,已經創作了近700首樂曲。1823年,舒伯特開始患病。住院期間,他在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中寫了壹些歌曲。舒伯特於1828年突然去世,享年31歲。

弗朗茨·約瑟夫·海頓(1732-1809),奧地利著名作曲家。1732出生於洛洛,家境貧寒,父親當過機械師、教堂勤雜工、管風琴手和男高音。海頓從小就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學習音樂。後來進入維也納聖斯蒂芬教堂唱詩班,勤奮學習音樂和作曲。十六歲那年,他因為嗓音下降被唱詩班辭退,無處安身。他借壹個朋友和壹個卑微的弟子為生。後來成為音樂老師博博拉的助手。從65438年到0759年,他是厄爾·莫辛的音樂領班。1761年,他長期在匈牙利王子埃斯特萬手下服役,在艱苦的環境下創作了大量的作品。我在1781年認識了莫紮特,我們的友誼很深。他兩次訪問倫敦,寫下了著名的《倫敦交響曲》(他壹生中最好的作品)。1798和1801年,分別寫成《創世紀》和《四季》。之後,他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1809於5月3日在維也納去世。

海頓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突出。他的音樂旋律豐富,常常透露出壹種淳樸歡快的民間氣息。他在音樂發展中經常運用“主題靈活原則”,直接啟發了貝多芬的“動機發展”。海頓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壹。

柏遼茲·白遼士1803-1869是法國傑出的作曲家。1803出生在法國南部壹個小鎮的醫生家庭。他從小就喜歡音樂,但他的家人希望他能成為壹名醫生。學醫不久,他最終選擇了音樂道路,代價是與家人決裂。

柏遼茲於1826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年輕時,他是壹位充滿小資產階級革命精神的浪漫主義作家,曾寫過《希臘革命大合唱》。法國七月革命期間,她還走上巴黎街頭演唱《馬賽曲》。後來,它被改編為大型管弦樂隊和二重奏。歌德、貝多芬、莎士比亞激發了他的想象力,他寫於1830年的清唱劇《沙德納普之死》壹舉獲得了羅馬獎。同年,自傳體交響樂《幻想曲》首演,使他成為當代最具革命性的作曲家。

柏遼茲是法國浪漫主義音樂流派的重要代表。除了銅管樂器的拓展,他為管弦樂的演奏開辟了壹個全新的空間,也以新穎、明徹的配器效果和戲劇性的處理豐富了交響樂的演奏。他還以獨創的“固定音樂思維”方法創作了標題音樂的作曲,深受李斯特交響詩和瓦格納歌劇的影響。盡管如此,柏遼茲生前在法國並不被重視,但在國外,尤其是在德國,卻備受尊崇。柏遼茲的名字與法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師雨果、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並駕齊驅,堪稱法國傑出的浪漫主義三傑。柏遼茲於1869年在巴黎逝世。

奧地利作曲家莫紮特(Mozart Wolfgang Amadeus 1756-1791)是維也納古典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與海頓、貝多芬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莫紮特1756 65438+10月27日出生於薩爾茨堡。他的父親利奧波德是壹名宮廷音樂家。他3歲會彈鋼琴,5歲作曲。他是壹個非常早熟的音樂天才,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巨大的音樂天賦。他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音樂,即興創作和作曲都非常出色。他五歲時就寫了壹首小步舞曲。1762-1763期間,他和他的妹妹在慕尼黑、維也納、法蘭克福、布魯塞爾、巴黎和倫敦演出,並出版了他們的第壹部作品。1764赴倫敦跟隨阿貝爾和J.C .巴赫學習作曲。1968年,他在維也納演出了第壹部歌劇《巴斯丁與巴斯蒂娜》。莫紮特長期的演出、旅行和創作,得到了各地的贊譽。在旅途中,莫紮特結識了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和重要的音樂家。使他的創作更加廣泛和完善。在他生命的最後也是最貧窮的九年裏,他創作了數量驚人的傑作。如:歌劇《唐璜》、《費加羅的婚禮》、《魔笛》等。

比才·喬治1838-1875是法國作曲家。出生在巴黎。十歲時,他進入巴黎音樂學院,隨阿列維等人學習作曲。19歲獲得羅馬獎後,他在羅馬學習了三年,決定寫歌劇。1863年出版歌劇《采珠人》,1872年為戲劇《阿來市的姑娘》譜曲。演出不成功,但音樂以交響樂的形式流傳後世。當最後壹部歌劇《卡門》正在巴黎上演時,他在沮喪中抑郁而死。

比才的創作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富有表現力地描述了生活沖突的交響發展,表達了法國人對歌劇的熱愛,創造了19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他是浪漫主義音樂流派的代表人物之壹。

約翰奈斯·勃拉姆斯1833-1897是德國作曲家和鋼琴家。1833 5月7日出生於漢堡壹個職業音樂家的家庭。早年,他跟隨戈塞爾和馬辰學習鋼琴。他壹生交了很多朋友,尤其受到舒曼和阿奇姆的賞識和支持。他是壹位創作與表演並重的作曲家。作品既有古典技法,又有浪漫精神,很少使用標題。他的交響樂作品不僅模仿貝多芬的氣勢,而且筆觸細膩,情感多變。他非常重視奧地利民歌,創作了90多首編曲。各種形式的合奏作品提高了室內樂的地位。此外,還有200多首歌曲,壹些鋼琴小品,主題變奏曲和協奏曲。

勃拉姆斯於65438年至0862年定居維也納,致力於創作許多傑作。勃拉姆斯,最後壹位古典主義作曲家,於65438年至0897年死於維也納。

勃拉姆斯的作品主要表現了日耳曼民族的嚴肅質樸的氣質和維也納的甜美魅力。

德彪西(1862-1918)是法國傑出的作曲家。1862出生於聖日耳曼昂格勒,自幼學習鋼琴,十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在他3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形成了壹種被稱為“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在這種風格中,他經常使用全音階、東方五聲音階和平行五聲音階。不和諧和弦的自由使用;不做壹般的主題開發;配器上突出了單個樂器的音色。這些曾經被很多人反對的技法,後來被公認為繼浪漫派之後的壹大音樂流派。《牧神的午後》是作者第壹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派作品。1918德彪西在巴黎因癌癥去世。

德彪西的作品對歐美國家的音樂影響深遠。

卡米爾·聖桑(1835-1921)是法國作曲家。他五歲開始作曲,十壹歲成為鋼琴家,十三歲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管風琴和作曲,在教堂擔任管風琴師,包括在尼德梅爾音樂學院教鋼琴四年。

1877他從教會辭職,專心作曲。他是法國國家音樂協會的創始人之壹,積極從事音樂活動,並以鋼琴家和指揮家的身份在各國演出。他的創作技巧嫻熟,作品數量超過170首,幾乎涉及各個音樂領域。作品旋律流暢,和聲優雅,結構整齊,配器華麗,色彩豐富,通俗易懂。但有些作品過於渴求表面的色彩效果,質量參差不齊。他的代表作品有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交響詩《骷髏之舞》、第壹大提琴協奏曲、小提琴與管弦樂隊的前奏曲和回旋曲隨想曲等。

亨德爾·格奧爾格·弗雷德裏奇(1685-1759)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父親是理發師和外科醫生,法院服務員。亨德爾7歲開始學習雙簧管、古鋼琴、管風琴和對位法。十二歲時,他成為壹名助理管風琴手,並創作了雙簧管奏鳴曲。1702年進入哈雷大學學習法律,壹年後前往漢堡,在任凱歌劇院擔任小提琴手,同時從事歌劇創作。1706年赴意大利接觸那不勒斯歌劇和考勒裏、斯卡拉蒂的器樂創作。1710回國擔任漢諾威宮廷音樂總監。1712去英國表演歌劇。獲得英國宮廷作曲家的職位,然後定居英國,領導歌劇院的工作。1727英國國籍。1741年轉向清唱劇寫作,創作了著名的《彌賽亞》、《以色列人在埃及》、《掃羅》等。這些作品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們符合當時英國的民族主義愛國思想。

亨德爾晚年因勤奮創作和努力工作而患眼疾,1753年雙目失明。1759年4月6日表演管風琴。但是八天後他死了。他壹生創作了46部歌劇、32部清唱劇、100部清唱劇以及大量的聲學和器樂作品。

奧芬巴赫(1819-1880)是法國作曲家,古典輕歌劇的創始人之壹。他來自德國,父親是科隆猶太教堂的音樂家。我年輕的時候和家人壹起搬到了巴黎。65438年至0883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在巴黎歌劇院擔任大提琴手。從65438年到0849年,他是法國劇院的導演。1853開始寫輕歌劇。1855-1861年巴黎滑稽劇院經理。1873-1875經營歡樂劇場。他壹生寫了九十六部歌劇。他的輕歌劇情節有趣,大膽采用了當時的各種歌曲、舞曲、小夜曲、進行曲。這種音樂很容易理解,並且壹直流傳至今。

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是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出生於匈牙利雷丁。他提倡音樂中的標題音樂,開創了交響詩的體裁。作品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馬特帕》、《普羅米修斯》等。受帕格尼尼的影響,他創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和12首高級練習曲,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效果,極大地拓展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1875年創辦布達佩斯音樂學院,並親自擔任院長。

馬斯內(馬斯內1842-1912)是法國作曲家。1842 May 12出生於盧瓦爾省,壹個經營鋼鐵工業的家庭。像所有偉大的音樂家壹樣,妳必須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示妳的音樂。9歲時,他被送到巴黎音樂學院。老師中有著名作曲家托馬斯等人;在校期間,他獲得了許多獎項。1863畢業的時候,他用合唱獲得了羅馬獎。1873以來,馬斯奈的戲劇音樂作品,如《巴贊的唐·愷撒》和《埃裏尼尼》,神劇《瑪利亞·抹大拉》和《夏娃》,獲得了大眾的認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他的創作達到了最輝煌、最豐碩的時期,他寫了幾十部歌劇,包括《情婦瑪儂》(1884)、《威特》(1886)。

在他生命的最後二十五年裏,他不僅沒有拓寬他的藝術思想視野,而且他的戲劇效果和表現手法都保持不變。所以他的歌劇雖然大多轟動壹時,但事後大多被人遺忘。即便如此,他後來的歌劇《泰人》(1894)、《沙布》(1897)、《堂吉訶德》(1910)仍有很大影響。

西貝柳斯(Sibelius,Jean 1868-1957)是芬蘭人,父親是軍醫。我九歲開始學鋼琴。十四歲時,他學習小提琴並自學作曲。之後,我加入了壹個業余室內樂團。65438-0885進入赫爾辛基大學法律系,不久轉入音樂學院。1889演出的弦樂四重奏相當受歡迎。後來公費去柏林、維也納深造。

1892回國潛心創作,經常以芬蘭民間文藝為題材。1893任教於赫爾辛基音樂學院。《芬蘭頌》在1900的演出極大地喚起了芬蘭人的愛國思想。1904定居在赫爾辛基附近的Jarvenpaa。1914訪美,獲耶魯大學音樂博士學位。回國後,他隱居,但仍從事創作。1929起停筆。他是19世紀民族浪漫主義音樂的最後壹位代表人物,為芬蘭音樂開辟了壹個新時代。

他的作品包括戲劇配樂、交響樂、交響詩、合唱和歌曲。

弗雷(Faure 1845-1924)是法國人,他的父親是壹名教育管理者。他小時候被送到巴黎學習音樂。1861年聖桑老師。1866年,他是聖·桑弗教堂的壹名管風琴手。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時,他加入了誌願軍。從65438年到0877年,他是馬德倫教堂的管風琴師,從65438年到0896年,他是巴黎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他在音樂教學方面的成就可圈可點,拉威爾、艾內斯庫等人都是門外之物。1905年接替杜波依斯(1837-1924)出任巴黎音樂學院院長。

1920因耳聾身體不好辭職。他創作了許多鋼琴曲、歌曲和室內樂,是法國最有成就的作曲家之壹。《安魂曲》是他的代表作。

理查·施特勞斯(1864-1949),德國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

1864出生於德國慕尼黑,父親是著名的圓號手。他4歲開始學鋼琴,6歲開始作曲,8歲開始學小提琴。65438-0875,師從邁耶學習作曲理論,畢業於慕尼黑大學。1880年,他創作了最早的第壹交響曲(未發表),1882年,他為管樂創作的小夜曲引起了表羅的註意。1885年接替表羅擔任麥寧根樂隊指揮。從65438年到0886年,他是慕尼黑皇宮劇院的指揮。65438-0889魏瑪樂團指揮。1894年由柏林愛樂指揮。1898柏林歌劇院導演。1919曾是維也納歌劇院的導演。他曾是納粹政府“國家音樂局”局長,二戰後在慕尼黑特別法庭受審。1949年,在各地慶祝85歲生日後不久,尤加梅爾-帕廷斯坦去世,享年85歲。

勃拉姆斯創作前期深受影響,後期傾向於李斯特和瓦格納。他的交響詩和歌劇對現代音樂有很大的影響。代表作有《唐璜》,代表作有《查拉圖斯特拉》、《英雄壹生》等。

馬勒(Mahler 1860-1911)是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出生於1860年的波西米亞卡利克斯6歲開始學習鋼琴,並於1870年舉辦了自己的第壹場鋼琴獨奏會。65438-0875年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師從愛潑斯坦學習鋼琴、和聲和作曲,是布魯克的追隨者。從音樂學院畢業後,他開始了指揮生涯。他從65438年到0885年是維也納歌劇院的指揮,從65438年到0888年是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1897-1907維也納宮歌劇院院長。65438-0907年任紐約大都會劇院首席指揮,兼任紐約愛樂樂團指揮。曾經有人評論說:“古斯塔夫·馬勒無疑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交響樂作曲家之壹。”

馬勒出身貧寒,童年時因為擁有波希米亞和猶太雙重血統而飽受欺淩。幸運的是,他的父親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送他走上了音樂之路。

馬勒是壹位充滿憂郁又極其浪漫的作曲家。他是壹位連接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巔峰的作曲家。馬勒的音樂往往交織著壹段浪漫溫馨的抒情詩和對人類生存之痛無法逃避的嘆息,最終化為靈魂的呻吟。

馬勒創作的黃金時期基本是從1896-1907到10年。在此期間,他創作了第三至第八交響曲和聲樂套曲《死嬰之歌》。1911 5月8日因心臟病去世,享年51。他去世後,仍有三部作品有待出版:《大地之歌》、《第九交響曲》和《第十交響曲》。

據報道,馬勒的早逝與他的妻子阿爾瑪有很大關系。1910阿爾瑪認識了著名的包豪斯設計學院的創始人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兩人壹見鐘情,這對馬勒打擊很大,直接促成了這位偉大作曲家壹年後的去世。

德沃夏克(1841-1904)是捷克(波希米亞)作曲家。

德沃夏克在16歲(1857)進入布拉格管風琴學校。畢業後,他在布拉格國家劇院的Mestana樂隊中擔任中提琴手。1873才出了壹些作品,引起了音樂界的關註。離開劇院後,他專門從事創作和學徒。他是布拉格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德沃夏克涉獵了各種音樂形式,但基本上是民樂派的作曲家。1885年赴美任紐約音樂學院院長。在美國的三年時間裏,他創作了代表最高藝術水平的《第九交響曲》、《大提琴協奏曲》、《第十二美國四重奏》和《10聖經歌曲》。

威爾第(Verdi 1813-1901)是意大利作曲家。客站老板的兒子,他跟村裏的風琴手學音樂。後來他被資助進入米蘭音樂學院,但沒有被錄取。然後他跟著拉維娜學習作曲。1836年創作的第壹部歌劇是《羅徹斯特》,得到了斯卡拉歌劇院老板梅萊利的欣賞,並於1839年在斯卡拉劇院上演。1842憑借歌劇《納布特》在音樂界引起轟動。他是壹位傑出的意大利歌劇作家,有29部作品代代相傳。《麥克白》、《奧賽羅》、《茶花女》、《阿依達》等家喻戶曉的作品都是他寫的。

拉威爾(Maurice 1875-1937)是法國作曲家。父親是壹名機械師,原籍瑞士;母親是西班牙人。拉威爾七歲開始學鋼琴。十二歲學和聲。65438-0889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貝裏奧學習鋼琴和作曲。1901獲得羅馬二等獎。接下來的四次比賽,壹等獎未果,導致“獎不公平”事件(1905)。評委會主席、巴黎音樂學院院長杜瓦爾辭職,由福萊接任。壹戰後,他隱居巴黎,專攻創作。他早期的作品接近德彪西的印象主義,之後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主要作品有芭蕾《達菲尼與克魯瓦》、管弦樂《狂想曲》、《圓舞曲》、《G大調鋼琴協奏曲》、鋼琴曲《水的遊戲》、《母鵝組曲》、《鏡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