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壹位來訪者多年來壹直在照顧她年邁的父親。然而,我的父親很固執,堅持住在他的老房子裏,不願意和他的孩子住在壹起。沒辦法,她和幾個兄弟姐妹只能輪流去父親家看望他。有壹次,她和老公帶著孩子出去過暑假,不得不離開幾天。碰巧其他幾個兄弟姐妹都很忙,沒有時間去看望老人。結果她旅遊回來,發現父親因為意外頭部受傷失血過多,已經在家去世多日。我的來訪者處於不斷的悲傷和自責中,無法原諒其他兄弟姐妹的失職,多年來難以平復。
我的另壹個訪客是壹個沒有父親的父親。他13歲的女兒意外死於車禍。那天他是司機,她女兒在副駕沒系安全帶。提起女兒,他心痛不已:“我在想,她到底想對我說什麽?”我想知道她會不會怪我。都是我的錯,我傷害了她。"
?
是的,失去親人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痛。我們能做的不是抹去對他們的記憶,而是讓這種痛苦少壹點,讓自己逐漸平靜下來,繼續我們的生活。畢竟有那麽多愛我們關心我們的人,我們要盡量照顧好自己。
?
那麽,我們能做些什麽來幫助我們減輕失去親人後的悲痛呢?我們可以參考以下五點:
1.?壹場美好的葬禮,對安撫悲痛意義重大。
自古以來,葬禮就是我們處理悲傷的壹種重要形式。葬禮上,我們聚集了所有的親朋好友,緬懷逝者,撫慰彼此的悲痛,與逝者進行最後的情感交流,表達對逝者的愛、感謝、道歉和告別。
從某種角度來說,葬禮對生者的意義大於對死者的意義。
上面提到的失去女兒的父親,給女兒辦了壹個像婚禮壹樣的葬禮。整個禮堂被粉色和白色的鮮花和氣球裝飾著,女兒穿著粉色的紗裙躺在中間。父親說粉紅色是他女兒最喜歡的顏色。這輩子,他沒有機會看到女兒的婚禮,就要給她壹個最美的葬禮。她是個愛美的孩子,就算去了也要漂亮。她會知道她永遠是爸爸的公主,爸爸永遠愛她。
還有之前父親去世的訪客。她收集了父親生前的照片和視頻,請專業制作團隊制作了壹部帶音樂的電影,在父親的葬禮上播放。他還收集整理了父親生前的書畫作品,印制了數百冊,送給前來參加追悼會的親友。此外,我還邀請父親的朋友為他寫挽聯和墓誌銘。她說她父親是個老派知識分子,過著清高的生活。只有這樣充滿文化氣息的葬禮,才配得上她父親的壹生。
?
葬禮無非是向死者告別。但對生者的意義要豐富和深刻得多。美麗葬禮的寓意是:“只有用這種深情的方式,才能表達我們對逝者的愛。當逝者感受到這份愛,就可以無怨無悔地告別這個世界。知道逝者無悔,才能安心與他告別。”
壹場精心的葬禮對於減輕生者的悲痛意義重大。相反,如果逝者不能得到壹個好的安葬,對深愛他的家人來說,是壹種極大的傷害。
2.?傾訴和尋求陪伴是緩解悲傷最重要的方式。
我們經常認為葬禮是悲傷的結束。葬禮結束後,每個人都應該擦幹眼淚,繼續自己的生活。然而,對於死者家屬來說,葬禮的結束才是孤獨和悲傷的真正開始。葬禮期間,大家可以聚在壹起,互相安慰,互相傾訴,互相開導。葬禮過後,只剩下無盡的孤獨和思念,我們默默承受。
有時,我們害怕交談,因為我們發現很難與他人交談。這種說話是壹種打斷,別人會反復自我安慰,會給別人增添麻煩。而且,總是提傷心的事會影響別人的心情。久而久之,別人會覺得我們充滿負能量,想要遠離。
有時候,我們不敢在家裏提起悲傷。死者的離去似乎是家族中的禁忌。家人為了保護對方,怕想起對方傷心,於是心照不宣的壓抑自己的感情,假裝已經忘記,再也不提。有時候,孩子不想提,就會很快被大人壓制,仿佛害怕這種悲傷再次在家裏的人之間蔓延。
其實這種壓抑才是對我們最大的傷害。傾訴是緩解悲傷最重要的方式。我們人類需要反復對話來消化內心的各種矛盾、傷害和沖突。
我們在第7課中提到,我們願意與他人談論激發我們強烈情感的事件。可能我們跟1的人聊起來會很激動。我們可能會聊上兩三個小時。然後我們跟第二個人,第三個人,第四個人說話,妳會發現我們每次說話的時間越來越短。當我們談到第八、第九種人的時候,妳會發現妳根本受不了兩三個小時。妳可以在五分鐘10分鐘內完成這件事。而且妳的心情也沒有當時那麽激動了。這是為什麽呢?因為在講述的過程中,妳的內心已經逐漸消化了這件創傷性事件帶來的情緒和影響。
所以,對於失去親人這樣嚴重的創傷事件,我們需要反復多次的傾訴,才能慢慢消化和減輕這種創傷帶來的傷害和影響。
所以,我們真的需要鼓足勇氣走出家門,多陪陪親戚朋友。不要把悲傷當成禁忌,不敢在人前提起。因為在親戚朋友中,這種悲傷是壹種常見的傷口,每個人都需要去處理。我們可以試著勇敢的說出自己的悲痛和向往,找壹個願意陪伴和安慰我們的人,和我們壹起緬懷逝者,幫我們分擔思念和悲傷,幫我們完成對逝者的告別。
除此之外,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尋求社會支持團體的幫助。比如我知道壹些心理機構在組織悲傷輔導小組,幫助有類似悲傷的人聚在壹起,互相溫暖,互相安慰,互相傾訴,互相支持。甚至延伸到生活中,團裏的成員經過協商後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
3?尋找與死者的聯系:
第七課提到了這壹點。面對親人的離世,我們很難在情感上接受與他們的分離和分別。所以我們需要壹個情感的紐帶,或者說精神的寄托,以某種想象的形式和他們保持聯系,進行精神上的交流,這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安慰,陪伴和支持。就好像逝者還在我們心中,壹點壹滴,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走出悲傷。
有很多方法可以和死者保持聯系。
我的壹個來訪者告訴我,他通過保存他的遺物來和他死去的孩子保持聯系。他保留著孩子生前睡過的枕巾和穿過的衣服,舍不得洗掉。他說孩子的頭發和皮膚的味道還在上面。每次想孩子的時候,他都抱著這些遺物聞聞,仿佛孩子還在身邊。他會溫柔地和這些遺物說話,就像和壹個孩子說話壹樣。
我的另壹位遊客告訴我,自從他的伴侶去世後,他壹直帶著她的照片。吃飯的時候放在桌子上,把他的筷子放在旁邊,邊吃邊和他聊天。當妳去公園散步時,帶上他。把照片放在長椅上,讓他和妳壹起曬太陽。有時候我給他微信發消息,偶爾用他手機給自己發消息。他說,這常常讓他覺得伴侶還在身邊,從未真正離開過。
與逝者保持情感聯系可以幫助我們減輕孤獨感和悲傷。我們也可以在心裏和逝者對話,問問他,她是否幸福,是否滿意我們現在的狀態。他要我們做什麽,怎樣生活,他要我們以什麽樣的精神狀態度過余生?
?
17歲女孩程程剛上大學,突發癌癥去世。程程的媽媽專門化妝,在去世壹周年的紀念活動上,壹襲禮服亮相。我媽說:“程程死後,我好絕望,想和她壹起走。但是有壹天,我看著她的照片,突然聽到她在說話。她說,‘媽媽,妳要振作起來,快樂地生活。我不想讓妳哭,我想看到妳笑。”程程的媽媽說,“從那天起,我就決定了。我要好好活著,比以前努力100倍。這樣,當我離開,去那個世界,遇到成成的時候,我就可以心平氣和的對她說,‘成成,媽媽盡力了。媽媽做得好嗎?妳滿意嗎?"
是的,很多時候,別人的安慰是沒有用的。只有逝者的期望和祝願,才能讓我們重新振作起來。只有對逝者的愛,才能激勵我們更加努力,更加積極地生活。
4.?擺脫罪惡感,放飛自我。
正如我在第七課中提到的,幾乎每個悲傷的來訪者都向我提及他的內疚。我總覺得,如果我當時做了什麽,也許死者就不會死了。有的甚至覺得死者的死是自己造成的。
但是,事實上,我們忘記了,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認識過去和預測未來的能力。妳不知道會這樣,所以妳阻止不了。整件事的發生,回想起來,往往是那麽的意外,那麽的突然,但是仔細回味之後,又會震驚,原來是那麽的必然。
很多參觀者向我提到這種所謂的“必然”,他們說,感覺好像有壹種力量在為它安排。
三歲女孩歡歡趁奶奶外出購物時爬上窗臺,不慎從六樓墜下身亡。在咨詢室,歡歡的媽媽告訴我,歡歡壹般都是中午兩點到下午四點半睡午覺,三年來壹直這麽規律。每天奶奶睡著了就出去買菜,沒睡醒就回家了。從來沒有問題。孩子也很乖巧聽話,很少吵鬧。
然而,歡歡出事那天,壹切都不正常。早上上班前,歡歡吵得爸爸媽媽都不準出門。白天她哭個不停,愛吃的零食都哄不動她。奶奶擔心孩子身體不舒服,給爸爸打了電話。爸爸答應今天下午帶孩子們去醫院。孩子午睡的時候也很吵。他們壹般2點就睡覺了,那天3點才睡著。之後奶奶給爸爸打電話,確認他已經到了小區門口,才出門買菜。誰能想到,爸爸在小區門口突然遇到堵車,時間耽誤了,而奶奶剛出門10分鐘,悲劇就發生了。
歡歡媽媽說,仔細想想,那天的每壹個細節好像都是命中註定的。平日工作不忙,早上經常不上班。但是碰巧我早上有壹個重要的會議要去。爸爸來帶孩子看病,車開到小區門口。突然前車熄火無法啟動,堵在路中間。奶奶想,爸爸兩分鐘就上樓了,沒等多久就出去了。壹切都發生得那麽巧合,仿佛是事先商量好安排好的。回想起來,它是完美無瑕的。
有時候,如果我們願意看到這些偶然和所謂命運安排背後的必然性,或許就能放下自我,接受事物本來的樣子。畢竟在生死面前我們的力量太小了。我們真的無法預見和改變任何事情。我們要適應它,原諒它,讓時間慢慢撫平我們的傷痛。
5.尋求心理能量的轉移
如果我們把註意力放在悲傷上,我們就很難走出悲傷。因此,我們需要尋求心理能量的轉移,幫助我們將生活的重心從悲傷轉移到現實世界。
那麽,如何實現心理能量的轉移呢?根據我的臨床觀察,有兩種方法用的比較多,效果也比較好。
1的方法是給死者找情感賠償。註意,這裏說的不是替代,而是補償。因為逝者是我們的摯愛,我們對他的愛是獨壹無二的,沒有人可以取代他。所以只能找壹個人來補償我們對他的感情。
比如我們經常聽說失去孩子的父母後來又有了壹個孩子。壹些不具備生育條件的夫妻會選擇領養孩子或者養寵物。壹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會認出米歇爾·普拉蒂尼或教母。
這些其實都是在尋求壹種情感層面的補償,把對逝者的愛轉移或者延續給別人,甚至是寵物。這種情感補償對於悲痛的緩解非常有效,能夠真正為我們提供現實層面的情感支持,幫助我們更好地回歸現實生活。
第二種方式是延續死者的意義感。簡單來說,就是滿足逝者的願望,做他死後認可並覺得有意義的事情,延續他生前的意義感。
前段時間看到壹則社會新聞。浙江壹位41歲的女醫生突發疾病去世,家人決定捐獻她的器官。她爸爸說,我女兒是醫生,壹輩子都在救人。我相信,如果捐獻器官能拯救更多的人,那壹定是她的願望。作為壹個父親,能夠完成她的心願,也算是為她做了壹點事。
還有,我曾經認識壹個乳腺癌患者。她生病後,加入了壹個對病人友好的公益組織。作為壹名愛心誌願者,她無私地幫助其他病人。她經常在微博上發布關於乳腺癌治療的知識,吸引了數萬網友的關註。後來她去世後,家人接管了她的微博賬號,丈夫和兩個女兒壹起,繼續以她的名義做公益,為患者提供優質的科普內容。他們說,這樣,她的生命將在她的病人心中延續。
這種意義的延續不僅能幫助我們擺脫悲傷,還能帶給我們巨大的價值感和意義感,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也會對逝者有更深的理解和聯系。
?
那麽除了以上五種方法,我們還可以參考第二課“死後的生活”的內容,對逝者在另壹個世界的生活做壹個設想,通過寫信、繪畫、制作手工藝品,或者音樂等方式,找到壹種儀式來終身記住逝者。也可以通過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祭奠逝者,表達哀思。
?
最後,我們需要明白,我們人類真的沒有快速解決這種情緒的方法。但是,時間是壹劑良藥,我們只能壹邊努力,壹邊等待,希望在時間的長河中,我們的悲傷漸漸淡去,漸漸平復。
人死只是時間問題。孩子的先走意味著他的人生結束了,沒有不散的宴席,人與人之間的交集不可能永遠。妳要敢於接受現實,努力讓孩子完成他未完成的心願,走到孩子沒有走過的地方。人類所有的活動可以說,所有的喜怒哀樂都被大腦欺騙了。眼見未必為實。妳看到的那個孩子的死,可能是他存在的另壹種形式。他可能只在第四維。他能看到妳,妳卻看不到他,因為我們的大腦只能感受三維空間,所以盡量過孩子的生活,過他向往的生活,這可能就是他所能看到和感受到的。從現在開始沒有什麽可以取代它。為什麽不把這種悲傷轉化為和孩子壹起感受世界的愉悅,希望能幫到妳呢?
看到這個問題,我的心在隱隱作痛。我能先抱抱嗎?
壹個孩子從出生到會走路,會叫我們爸爸媽媽,會上幼兒園,會。。。
我們陪他走過了太多的路程。
這絕對不是出櫃的問題,而是壹個留戀、包容、接納的過程。
首先我想在這裏說壹個簡單的心理學概念PTSD。
PTSD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親人的離去會導致這種心理障礙癥狀的發生。
PTSD的核心癥狀有三個,即創傷再體驗癥狀、回避和麻木癥狀、警覺性增加癥狀。
1.創傷再體驗癥狀
主要表現為思維、記憶或夢境反復地、不由自主地浮現出對兒童的情境或內容的懷念,嚴重的甚至是創傷性的事件似乎再次發生。
2.回避和麻木癥狀
主要表現為長期或持續努力回避與創傷經歷相關的事件或情境,拒絕參與相關活動,回避創傷發生的地點或與創傷相關的人或事,部分患者甚至出現選擇性遺忘,回憶不起與創傷相關的事件細節。
3.警覺性增加的癥狀
主要表現為過度警惕、驚嚇反應增加,並可伴有註意力不集中、易怒和焦慮增加。
4.其他癥狀
其中有些還可表現出成癮物質濫用、攻擊行為、自傷或自殺行為,這些往往是患者心理和行為應對方式的表現。同時,抑郁癥狀在許多PTSD患者中也很常見。
親人的離去令人心碎,要盡可能的陪伴。我並不建議妳應該被迫不去想它。而是可以留下美好的回憶慢慢回憶,不壓抑自己難受的情緒,可以哭,可以不斷的找人傾訴,以此來宣泄內心的悲傷。
走出去或者路途遙遠都會很艱難,但有可能是孩子給了我們這樣的命運。祝他壹路平安!
孩子的這種趨勢,對家長的打擊真的很大。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聯系是天然的,而且這種聯系在裏面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情感。
想走出這種痛苦,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
1.接受孩子已經去世的事實,然後勇敢面對。因為只有勇敢面對這個事實,妳才能真正敞開心扉。
2.在心理上,妳可以利用二級感官元素,以及這種潛意識的交流和催眠,把這種記憶的痛苦和傷痛降到最低。如果妳身邊有心理學老師或者朋友,可以幫妳搞定。
3.找到自己的中心是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也就是自己喜歡做什麽,然後去做什麽,這樣當妳在做自己非常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妳的內在價值就會逐漸上升,這種痛苦感就會越來越少。
4.找到自己的朋友圈,不要壹個人呆在家裏或者什麽地方,和朋友在壹起,把自己的痛苦和內心的感受表達出來。這樣妳的心情會越來越好,越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狀態。
第壹,首先反思自己,因為凡事必有因果,我對這個事件有多大的責任。
第二,找到事情的前因後果後,懺悔是必然的,但是懺悔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我們還是要活下去,我們還是要好好的活下去。
第三,解決問題,但是怎麽解決,要求外在,安慰別人,要求內在,懺悔,改變自己。
第四,理解壹個問題,死很簡單,活著很難。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但向往更好的生活是每個人的心願,所以要解決和拋棄已經發生的問題,才能有更好的開始。
第五,當我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們會立刻改變自己,重新開始,因為如果妳死不了,妳就會活得讓別人羨慕。
喪子之痛,深具說服力。所以,難過很正常,但生活還要繼續…
建議:
1.短期內盡量和至親好友待在壹起。如果讓他們同居,他們會同居壹段時間。
2.找到妳認為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必須是妳喜歡的,好奇的,願意做的事情。
3.生活要有規律。從起床、吃飯、學習、工作,都可以防止體質下降。
4.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比如廣場舞,社團活動…
5.面對現實,理清思路。重新設計妳的生活...
6.學會調整心態,減少心理陰影。
時間是最好的調節器。隨著時間的變化,心理會慢慢愈合傷口。珍惜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