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視頻中,他悲傷地說:
“我住過養老院,現在晚景淒涼,也沒人管。”
看著挺慘的,但沒過幾秒畫風突然轉變,讓人震驚的感覺被這個“老頑童”騙了。
“鞋子破了,帽子破了,袍子破了……”每當這熟悉的旋律在耳邊響起,遊本昌演奏的《濟公》的形象就會浮現在腦海裏。
那麽,曾經帶給我無數回憶的“濟公”現在怎麽樣了?
為什麽他壹夜成名後就消失了?這些年他經歷了什麽?
1933年,遊本昌出生於江蘇泰州。他家並不富裕,但家裏有很多孩子。
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有六個姐姐在他之上。作為家中唯壹的男性,遊本昌自然受到青睞。
可惜他從小體弱多病,只是個藥罐子,傷透了父母的心。
但即使他到處求醫問藥,身體也沒有好轉,即使他被養得香噴噴的,還是骨瘦如柴。
遊本昌六歲的時候,壹個和尚來這裏化緣,偶然遇見他,看了他幾眼,對他父母說:
“這孩子恐怕活不到13歲。除非他皈依佛門,這件事才能解決。”
父母聽了和尚的話,嚇壞了,於是為了保證兒子能順利成長,
六歲的遊本昌被送到上海的法藏寺向她的老師學習。
也就是從那時起,遊本昌的健康狀況逐漸好轉。他不僅好了,身體也越來越強壯,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剛進寺廟,他還想繼續學業。十幾歲時,遊本昌學習成績優異,大腦非常靈活。
除了讀書,他最喜歡的就是聽評書。壹放學,他就去書店聽故事,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在江南的故事。
他對這個笑話百聽不厭,甚至把他所有的臺詞都寫下來。回到家,他要為父母即興表演,大家笑得合不攏嘴。
當他長大後,我姐姐開始帶他去看電影。當時,卓別林的啞劇非常有名,童星雪莉·鄧波兒也深受觀眾喜愛。
遊本昌看著電影中奇怪的表演,他越來越向往表演藝術。
那時,他的夢想是成為壹名演員。
1951年,高中畢業的遊本昌順利進入了南京文工團。在這裏他正式走上了夢想的舞臺,走上了藝術之路。
在小組工作中,遊本昌是最活躍的壹個。每次排練他都是最後壹個離開的。每壹場演出,即使身體不適,他也盡力把最好的壹面留給觀眾。
憑借這壹勢頭,遊本昌在入團的第二年獲得了走進上海戲劇學院的機會,在那裏他接觸到了真正的表演。
我也漸漸明白,要做壹個好演員,必須要有使命感。能把自己藏在角色背後的演員才是真正的好演員。
從65438到0956,大學畢業後,遊本昌被分配到京劇院工作,從此開始了他的跑龍套生涯。
而他拿不到主角,不是因為他能力不行,而是因為他不想和別人競爭,不喜歡和別人拉關系。
他有自己的原則,從來不為名利所擾。對他來說,只要戲好,每個角色都值得用心對待。
哪怕是跑龍套的,他也會通讀劇本,把人物揣摩透徹。即使他沒有臺詞,他在沒人的角落裏也充滿了戲份。這就是他對藝術的堅持。
排演話劇《雷雨》時,他壹句臺詞都沒演過農奴,但遊本昌為了這個角色讀了19本書。
在戲劇的結尾,他有機會出現。那只是壹張催人淚下的照片,但卻令人難忘。
他的表演被譽為“最經典的跑龍套”。
1966,33歲的遊本昌被迫離開劇院,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農村生活,因此他人生的黃金時代並沒有在舞臺上度過。
現實留給他的只有風沙和烈日。下放那幾年,他當過鎖匠,蓋過房子,收過麥子。
他熱愛表演,偶爾在田間地頭,也會表演壹會兒,熱情的村民看得津津有味。
那壹刻,他在暮色中講述著自己的故事,整個人都活了過來。
下鄉後,遊本昌又回到了劇院,仍在卑微地跑龍套。
但他壹直在努力表演,也因為對卓別林的仰慕,他也愛上了啞劇。
然而,與有深情聲音的戲劇相比,啞劇不是很受歡迎。那時,遊本昌沒有多少觀眾,也沒賺多少錢。
但真正有才華的人總有發光的壹天,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1984年,在壹場啞劇表演中,遊本昌被春晚總導演黃壹鶴相中,獲得了登上春晚舞臺的機會。
那壹年,他的啞劇小品《淋浴》也成為了很多人心中的經典。
沒有臺詞,沒有任何道具,
他壹個人站在舞臺上,面對著空氣,卻把摔倒、脫衣服、開水龍頭的動作表演的惟妙惟肖。
這時候,遊本昌終於在觀眾心中有了壹個名字。
而且跑了28年,終於迎來了自己的第80個角色,這壹次終於成為了主角。
但當導演第壹次找到他時,遊本昌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於是發生了什麽?
經過幾十年的奮鬥,52歲的遊本昌仍然是壹個小演員,以四處奔波為生。
所以,當他接到妻子的電話時,他有壹瞬間是發呆的。當時他還在外地拍戲,妻子卻打來電話說:
“有上海人要妳打濟公。這是壹個主角。”
當遊本昌聽說他要演濟公時,他非常興奮,但他第壹次並沒有答應。而是讓妻子轉告對方,他會考慮幾天。
只是因為他聽說他的徒弟嚴順開想演這個角色,怕他換了這個角色會反目成仇,所以不敢貿然接下。
後來才知道,嚴順開是省電視臺劇組的。
他演的這個角色是杭州電視臺做的,但是不沖突,所以他就安心接受了這個角色。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真的付出了很多努力。看了很多經典之後,他決定先在打扮上下功夫。
劇組原來的僧衣幹凈整潔,遊本昌覺得不符合濟公的形象。
於是他把衣服剪了再縫,結果只是把壹件新衣服換成了抹布。至於壞了的風扇,是他自己用鋼絲刮的。
為了貼近角色,他故意錯開,還親自把牙齒塗成黑色。
壹個不修邊幅的濟公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在拍攝過程中,遊本昌壹直非常重視細節的刻畫,例如劇本中的壹個場景,即濟公和壹個貪官是兄弟。
他認為這很不合適。濟公瘋了但有自己的原則,於是修改了劇本。
讓人們看到了濟公在丞相府大吵大鬧,為民鳴不平的畫面,濟公主管人間是非的性格更加深入人心。
後來有了濟公偷饅頭的圖。他覺得自己是個吃白食的,長得像濟公是個流氓,而且這種偷東西的行為很可能會出壞孩子。
於是他拿了饅頭後,設計了壹個魔術,在攤主面前吹銅盤。
濟公玩世不恭、堅持原則的形象就這樣壹點點塑造出來。
除了忠於劇情,他在拍攝過程中也非常敬業。作為主角,他從來沒有享受過特殊待遇,反而吃了很多苦。
那時候他每天都要在開拍前構思研究劇本,開拍後還要總結反思,努力完善。他每天只能休息4到5個小時。
在很多拍攝細節上,他從不含糊。比如有壹場戲,他被板子打了,前後拍了12次,不知道打了多少次。
就連演首席的演員也是心疼得不得了,不過還是隨口要求繼續。雖然他身上有護具,但拍完之後還是站不起來。
“酒肉通腸,佛在心中。”劇中濟公經常喝酒吃肉,但當人們羨慕遊本昌公費吃喝的時候,他就沒那麽享受了。
濟公拍的時候,正值炎炎夏日。他前壹天買的肘子第二天基本就臭了。
但是導演指導他吃肘子的時候,他不管不顧的嚼著,看起來很好吃。
直到導演喊卡,他才終於忍不住吐了出來。
後來這張圖還被寫進了北電的教材,鼓勵下壹代演員。
為了拍攝電影,花了半輩子的遊本昌沒有得到多少報酬。當時他拍壹集拿了120,最後壹集導演給了他150。
《濟公》這部劇壹* * *拍了八集,他只拿了1000多塊錢。
該劇播出後,迅速傳遍全國。當時搓泥救人成了很多孩子模仿的絕招。
濟公懲惡揚善的品格也深刻影響了壹代人。
但是大火之後,遊本昌沒有像其他人壹樣繼續約會,而是逐漸變得沈默。為什麽?
當年,遊本昌憑借這部劇直接獲得了金鷹獎最佳男主角。
後來《濟公》在新加坡成功播出,也引發了收視熱潮。
當遊本昌代表大家訪問新加坡時,壹位華僑拉著他的手對他說:
聽了這話,遊本昌大為震驚。他沒想到壹個小小的電視劇會有這麽大的影響。
從那以後,他對劇本的選擇變得更加嚴格。
也正是因為這種苛刻,他最終幾乎沒有戲可拍。人們只覺得他挑剔,太固執。
而那些被他拒絕的劇本,無壹例外都成了無名無名的劇。
對於藝術的追求,遊本昌有自己的原則,他的招數分為三類:
他曾說,“我永遠不會拍對人有害的作品,只要對得起觀眾,我就拍。”"
有錢不賺,堅持原則,遊本昌無疑得罪了很多人。從那以後,很少有人找他演戲了。
1991正當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他的妻子楊被診斷出患有癌癥。為了照顧她,他毅然退出演藝圈,放棄了自己熱愛的事業。
他說:“我會好好照顧她,不然我會後悔的。”
他帶著妻子去看名醫,甚至出國看病。經過四年的抗癌鬥爭,妻子終於活了下來,慢慢康復。
遊本昌的妻子是壹個朋友介紹的。他們第壹次見面,去看了日出。當太陽升起時,兩個年輕人的心也燃燒起來。
很快他們走到了壹起。不管他們是窮是富,他們的妻子總是支持他。他們結婚的時候,幾乎壹無所有。
但楊堅持要嫁給他,只是因為對她說:
事實證明,楊的選擇是正確的。從她的頭發到她的白發,遊本昌從未讓她失望。他們對彼此的付出撐起了這個小家庭。
但是,老婆的病情剛剛好轉,女兒也不用停。高考快到了,遊本昌的女兒卻吵著要退學。
他想盡壹切辦法勸阻,但根本不起作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他終於尊重了女兒的選擇,現在孩子大了,也成了作家。
在解決了妻子和孩子的問題後,遊本昌終於可以重返舞臺了。但是,他復出後的路依然很艱難。
1994年,遊本昌放棄了許多他不喜歡的電影,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用自己的方式實踐著心中的藝術。
2002年,出於對啞劇的熱愛,他投資拍攝了《遊先生無聲的微笑》,但沒有電視臺願意買。
啞劇早就過時了,現在欣賞的人也不多,所以這次他幾乎壹無所獲。
後來,他又拍了壹部電影《扇子》,但仍然沒有市場,身上也沒剩多少錢了。
他說:“演員來到這個世界不是為了謀生,他們總會留下痕跡。”
而這個痕跡,當然不是金錢和名利,而是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
連續兩部劇賠錢後,遊本昌幾乎花光了他所有的積蓄。人們不理解他這個年紀還在幹什麽。
他自己也只能不以為意,他覺得:
“如果錢是用來實現壹個人的人生理想的,那就非常值得。”
80歲時,遊本昌賣掉了他唯壹的房子,成立了壹個劇團,並開始排練戲劇大師弘毅。
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還特意去了出家夏令營,在綏芬河剃了個光頭,用自己的身體入戲,給他起了個名字叫達摩。
人們無法想象80歲的遊本昌為這部劇付出了多少精力,從劇本、排練到演員招募。
為了這出精彩的戲,他從不睡覺,他比20歲的人還精神。
但《弘毅大師》首演的第壹年,只演出了三場,場地費和勞務費卻花了近百萬,這壹年他還是沒賺到錢。
第二年,戲劇演出從壹年三場變成壹年100場,甚至得到了外國的認可,應邀到美國、加拿大演出,弘揚了中國文化。
83歲時,他因為排練不幸骨折。因為他年事已高,手術風險大,醫生建議用中藥保守治療。
但隨著演出日的臨近,他已經來不及養病了,於是毅然決定做手術。康復不到壹個月,他就帶著繃帶走上了舞臺。
他曾說:“演員死在舞臺上是壹種幸福。”
現在遊本昌已經88歲了。
沒有劇拍的時候,他經常去學校免費教孩子們演話劇。
因為他的課程,有的孩子拿到了清華的特批資格,有的走出了自閉癥,有的登上了國家大劇院的舞臺。
年紀大了的遊本昌並不落伍,玩玩各大社交平臺也不是問題。
視頻中高喊“親愛的娃娃”的老爺爺,讓很多人濕潤了眼眶。
遊本昌從小就和濟公有著密切的關系。
“無煩無煩無悲,世態炎涼。”
這是濟公的生活方式,也是遊本昌的人生寫照。
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他活得更通透了。
他不為名利所累,而是為心中的理想而活。
只要理想不死,他就永遠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