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全國就業形勢分析

全國就業形勢分析

根據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發布的最新分析報告,對全國102個城市的就業市場進行了分析。今年第三季度,新增失業青年中有42.2%是大學畢業生,表明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明顯高於具有中專學歷的畢業生。

(3)低學歷供不應求,高學歷供大於求。

根據上述報告,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專、大學、碩士的需求比(即勞動力需求/勞動力供給,大於1表示勞動力供給不足,小於1表示勞動力需求不足)分別為1.07、0.96、0.82、0.78、0.76。但大學、碩士及以上學歷的最低需求比沒有變化,說明高學歷勞動者的供需矛盾最突出,而初中及以下學歷勞動者的需求比超過1,說明目前的產業結構仍然以低端服務和低端產品為主。這些情況對我們的教育部門和教育系統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對我們的工業主管部門提出了加快產業升級的要求。

4.東部就業受影響大,西部就業形勢好。

(1)西部就業逆勢增長。

分地區看,二季度城鎮就業增速加快的14個省份中,有9個是西部省份,說明西部地區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相對較弱,受到中央政府4萬億投資計劃的幫助較多。

(2)遭受重創的浙江就業增速遙遙領先。

上半年浙江省城鎮就業人數增速在10%以上,排名第壹,而浙江省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增速僅為0.3%,遠低於全國7%的平均增速。浙江就業高增長的經驗值得宏觀調控部門和地方勞動部門認真研究。

(3)中西部勞動力供給超過東部需求。

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發布的全國102城市就業市場分析顯示,東、中、西部招聘比例分別為0.99、0.89、0.87,東部、長三角、環渤海、閩東南招聘比例均在1左右。勞動力市場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中部、西部和珠三角地區基本平衡。

(4)西部結構性矛盾小,東部結構性矛盾大。

西部就業增長快,但需求比低,東部需求比高,但就業增長慢。產生這種矛盾的原因是,需求比只解釋了勞動力市場上總量的供求關系,而不能解釋實際的就業情況。實際就業的增加還需要考慮勞動力素質與勞動力需求的匹配程度。東部地區招聘率高,說明東部地區勞動力需求旺盛,但東部地區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也更高,難以滿足就業需求,這是東部地區就業增長慢於中西部地區的主要原因。

5、勞動力供求結構分析

根據中國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監測中心發布的全國102城市就業市場分析,勞動力供求結構有以下特點:

(1)最近越是高級的人才需求增長越快。

第三季度整體招聘比為0.94,高於第二季度的0.88和第壹季度的0.86,表明就業形勢繼續向好。其中技師需求比為1.95,比壹季度上升10.8%,高級技師需求比為2.24,比壹季度上升40%,高級工程師需求比為2.28,比壹季度上升41.6%。這組數據反映出:壹是普通崗位勞動力供給嚴重超過需求,而技能較高的勞動力供給嚴重短缺,說明我國勞動力供給結構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二是勞動力需求回暖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回升較快。

(2)不同地區工業就業的增減差異很大。

從20個行業的用工總需求統計來看,壹季度增長0.1%,二季度增長0.5%,三季度增長4.5%,呈明顯上升趨勢。其中,第三季度用工需求同比增幅最大,而第壹季度用工需求同比降幅最大,表明制造業用工需求回升是第三季度用工總需求大幅回升的主要因素。

6.不同崗位的勞動力供求

(1)供過於求和供不應求的人員類型

從部分城市二季度反映的情況來看,會計、出納、機動車駕駛員、銷售人員、保管員、打字員、保安、出納、辦公室文員、普通技術人員等具有壹般技能的技能型崗位供大於求,需求主要在三類。第壹類是對技術和創新要求高的崗位,如高級技術崗位、創意崗位、管理崗位,第二類是收入與績效掛鉤的崗位。如保險業務員、企業營銷員等。,第三類是技術要求低,身體要求高的崗位,如體力勞動者、清潔工、餐廳服務員、護理人員等。

(2)不同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結構不同。

分地區來看,在大部分省會城市和西部城市,服務人員需求高,技術人員尤其是生產性技術人員需求低,人員需求普遍較低。東部制造業為主的城市,服務性崗位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較低,技術性崗位,尤其是生產技術類崗位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較高,對勞動力的需求普遍較高。

2.2065年經濟和就業形勢展望438+00

1.外部經濟環境較2009年明顯改善。

中國的出口貿易依存度很高,2007年是36.3%,2008年是33.3%。因此,2009年6-9月全國出口量下降21.3%,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的首要因素。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世界經濟衰退將在2010年結束並開始回升。IMF最新預測2010年世界經濟增長3.1%,世界銀行最新預測世界經濟增長2.0%。隨著世界經濟的增長,國際貿易也將止跌回升,中國出口增長將結束下跌,轉為恢復性增長。如果發達國家的寬松貨幣政策能夠延續到明年年中以後,可能會形成國際市場需求的報復性反彈,帶動我國外向型經濟快速反彈。

2.中國經濟結構得到初步調整。

經過2009年的結構調整,不平衡的產業結構得到了改善,具體表現為:(1)汽車這壹新的消費熱點已經形成,短期內不易降溫,會對壹系列產業產生拉動作用;(2)房地產投資迅速恢復快速增長。雖然高房價對市場有抑制作用,但國家會加大對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的投入,有利於房地產市場的良性循環;(3)在農業連續六年豐收,國家糧食收購價格再次上調後,國務院宣布2010小麥收購價格每斤提高3分錢,有利於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4)公路、鐵路、機場、電網、城市交通和環保設施等基礎設施進壹步完善,改善了投資、生產和消費環境;(5)各級財政加大了對醫療、社會保障、養老保險、教育等方面的投入,相關的制度建設也有了很大的推進,改善了消費者的消費預期,有利於擴大消費需求。

3.政策環境更有利於經濟發展。

(1)在總結2009年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政策重點將從保增長轉向調結構、抑制產能過剩、促進產業升級,確保更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這不僅有利於使政策更加有效,也有利於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2009年5月,國家降低了城市軌道交通、煤炭、機場、港口、沿海和內河航運、鐵路、公路、商品住房、郵政、信息產業、鉀肥等投資項目的資本金比例,降低了投資項目的門檻,有利於投資的增長。

(3)國家將設立風險投資基金,支持新興產業發展。

(4)國內股票市場設立創業板,有利於吸引風險資本投資新產品、新技術,也有利於促進國內科技人員創新創業,增加經濟發展活力。

(5)2009年開始的消費型增值稅改革,降低了企業的投資風險,增加了投資資金來源,有利於投資規模的擴大。

(6)國家多次提高部分出口產品退稅率,設立中央外貿發展基金,實施出口信用保險、融資擔保等政策,有利於提高出口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4.企業和消費者的信心明顯恢復。

隨著中國經濟的復蘇,消費者信息指數從3月份的最低水平86.0回升至8月份的88.0。雖然仍明顯低於危機前水平,但已形成穩定上升趨勢。企業家信心指數從去年第四季度的最低點94.6上升到第三季度的120.1。雖然仍處於本周期的低位,但也形成了穩定的上升趨勢,加速勢頭非常明顯。消費者和企業家信心的恢復將對2010年的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5.勞動力需求將在2010年加速增長。

以上因素決定了2010年中國經濟將進壹步復蘇,GDP增速將繼續加快,帶動勞動力需求增加。可以樂觀地預測,2010年的就業形勢將好於2009年,但勞動力供求的結構性矛盾將更加突出,技能型人才供不應求的矛盾將進壹步加劇,非技能型低端勞動力也將供不應求,主要表現為農民工短缺,這將推動低端勞動力的工資水平提高。預計2010年城鎮登記失業率將低於2009年。

6、外需不足,成本上升* * *推動產業升級。

金融危機後,壹方面,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開始調整需求結構和負債消費的消費模式,減少消費,增加儲蓄。這種變化必將影響中國出口的增長,壓縮中國出口的增長空間。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與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日趨激烈,或將侵蝕中國的市場份額或壓低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為中國出口創造不利條件。另壹方面,國內勞動力供求結構的矛盾會推高勞動力工資成本,降低中國低端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國家統計局的調查顯示,今年春節前返鄉的7000萬農民工中,有14萬人就地創業或就業。據此預測,壹旦經濟完全復蘇,恢復原來的生產水平,沿海地區將出現14萬農民工的短缺,從而導致工資上漲。這兩個因素的結合將促進中國的資本和勞動力資源從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移,加速中國產品結構的升級。這壹方面是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另壹方面也是勞動報酬提高、消費升級的過程。這個過程要求社會向企業提供更多受過更好教育、技術能力更高的勞動者,但目前我國的勞動生產環節達不到這壹要求,這是造成目前大量失業的重要原因。

7.過於寬松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可能會導致新的結構性問題。

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世界主要國家都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向市場過度註入貨幣,使流動性嚴重不足、壹度停擺的金融體系重新運轉起來,逐步恢復了活力,遏制了經濟危機的繼續蔓延和深化。但這種應急救援措施只是應急行為,不可能長期做下去。即使做的時間很短,也會對經濟的健康發展產生壹定的副作用。以中國為例,在政府壹系列幫助經濟的措施中,關於房地產的政策阻止了房價的理性回歸,使得已經收縮的房地產泡沫再次膨脹,埋下了經濟調整的隱患。而且大規模的投資刺激計劃使壹些過剩行業的投資重新活躍起來,加劇了產能過剩的矛盾;此外,信貸的超高增長又帶回了壹些本應淘汰的技術和管理落後、產能過剩的企業,延緩了結構調整的進度;此外,壹些信貸資金進入股票和房地產市場進行投機。所有這些因素都增加了金融體系的未來風險。

三。促進就業的政策建議

1.保持經濟平穩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目前有壹種觀點認為中國已經出現了全面的產能過剩,這是非常片面的,也不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壹個產品過剩意味著這個產品的投資和生產停滯,壹個行業過剩意味著這個行業的投資和生產停滯,壹個全面過剩意味著整個國家的投資和生產停滯。中國人均GDP剛剛超過3000美元,不到發達國家的十分之壹。宣布總體過剩是很可笑的,對經濟發展也是很有害的。實際上,中國目前的順差只是部分順差,大部分是暫時的順差,大部分是低水平的順差。我們目前還不能大量生產高端產品,還是要靠進口。這是我們的不足,也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為了抑制過剩產能和升級產業結構,我們需要穩定的經濟發展。經濟過熱往往會導致新的產能過剩。經濟收縮固然有利於企業提升產品和技術升級的內在要求,但當經濟收縮發生時,企業資金短缺,社會預期不良,不利於企業實施產品和技術升級。因此,穩定的經濟發展最有利於結構升級。宏觀調控是防止經濟大起大落,既要防止過熱和過熱,又要保持相對穩定的增長。當前,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必須管理好。力度太小不會有效果,力度太大副作用大。很難做到準確適度,在小與大的努力之間,寧小勿大。雖然這對就業會有壹定影響,但更有利於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長期來看也有利於就業的增加。

2、大力調整教育結構,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勞動力。

經濟發展依賴於數量的擴張和結構的升級。數量擴張型增長容易達到極限,結構升級型增長沒有極限。即使達到世界領先的技術結構,也還有提升的空間。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既有數量擴張型增長,也有結構升級型增長。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結構升級增長的需求越強烈。加快結構升級,需要具備相應的勞動力素質條件,這是目前中國實現結構升級的最大制約。所以,教育是解決就業的長久之計。

目前,我國教育結構和學科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嚴重脫節。不是通過人才的培養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而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從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就業良性互動的需要出發,我們必須加快教育結構的調整。壹是根據人才金字塔的需求規律,調整學歷教育結構,降低博士、碩士比例,提高培養質量,擴大大專、中專學歷比例。同時,弱化學歷的作用,強調級別和貢獻在技術職務晉升和工資調整中的作用。二是根據中國世界工廠的定位,大力培養理工科人才,特別是註重各種學歷教育中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第三,要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推動中小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使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使中小學生的成長更加符合青少年的思想、知識、能力和身體發展規律。第四,大力宣傳勞動者光榮勞動的光榮思想,提高勞動者收入水平,縮小不同勞動者之間的基本工資差距,適當擴大報酬差距,鼓勵多勞多得,鼓勵創新者多得,鼓勵多貢獻者多得,抑制投機性收入。

3.加強職業培訓和再就業培訓。

市場競爭優勝劣汰的規律,必然導致部分企業的破產和相應勞動力的失業,這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因此,幫助失業人員再就業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壹方面,要發展專業中介組織,溝通用人單位和求職者之間的信息,促進再就業。另壹方面,要加強職業培訓,提高求職者和在職勞動者的勞動技能,使他們適應結構升級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要。有必要建立終身教育體系,讓任何想接受任何專業培訓的人都能找到學習的地方。政府應加強對專業培訓機構資質的管理和監督,確保培訓質量。鼓勵高校和大型企業利用自身的師資和技術力量,設立培訓機構,實行企業化管理。國家可以對專業培訓活動實行免稅或低稅,以降低培訓成本,吸引更多的人主動定期接受培訓,滿足日益加快的產業升級對技術勞動力的需求。

4.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

企業信息化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對於提高企業管理和技術研發效率、降低企業生產和營銷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改善售後服務、加強員工培訓和技術交流、打造和提升企業文化等都有著難以想象的作用。企業在推進信息化的過程中,會減少壹部分崗位,影響壹小部分崗位,但全面實現企業信息化,會使落後企業成為先進企業,占領國際競爭制高點,在國際國內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不僅會保留企業原有的大部分崗位,還會增加更多的新崗位。因此,國家應該通過財稅政策促進企業信息化。

5.穩定房地產市場,促進小企業發展。

房地產價格的持續上漲,不僅擊碎了大部分城市居民和無房農民的住房夢,也大大提高了城市創業的門檻,增加了風險,不利於小企業的建立和發展,減少了就業機會,延緩了城市化進程。大力發展小企業,特別是小服務企業,除了提供稅收優惠、貸款支持、人才培訓、信息服務等方面的支持外,各級政府還需要解決創辦企業所需的土地和住房問題,降低土地和住房成本,為小企業的創辦和發展提供相對寬松的環境。

6、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相結合

中國的外貿競爭對手主要是新興國家。由於人民幣對美元長期升值和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壹些外國投資者擔心國內出口企業產品的價格優勢,對發展前景感到悲觀,於是將落戶中國沿海地區的企業資產轉移到周邊國家,使得這些企業的工人面臨失業。建議加強中西部地區優惠政策,吸引沿海地區低端外資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為沿海地區產業升級騰出土地資源,提升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向中西部地區集中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