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遍布歐洲的園林文化是如何發展起來的?這得從壹群和尚說起。

遍布歐洲的園林文化是如何發展起來的?這得從壹群和尚說起。

說起歐洲風光,似乎總能在各種旅遊風光片中看到大大小小的園林,歐洲似乎有壹種“園林文化”。事實上,園林在各個時期的人們生活中確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壹個社交、工作、休閑的特殊平臺。人們對園林的興趣其實自古就有。早在巴比倫時代,高聳的“空中花園”就被視為獻給女王的禮物。在地中海東部和埃及的希臘化城邦中,花園經常被放置在寺廟或廣場前。寫農業編年史的羅馬人卡托曾經說過:“沒有花的午後散步是不完美的。”

眾所周知,羅馬民族的務實精神是很強的。其中不乏專門收集造園技法,並願意為其寫書的名家。這些人要麽親自上陣,總結種植園藝經驗,要麽組織為他們工作的私人奴隸撰寫專著。比如公元前1世紀的瓦羅,公元後的大文豪老普林尼等人都曾論述過農業。

羅馬人在地中海“舉世無雙”。他們吸收了周邊民族的先進文化,也有非常有利的自然條件。地中海南部地形多變,適合耕地、牧場、花園的多元化發展。不同的氣候條件也為羅馬國家輻射範圍內的經濟形態提供了多樣化的可能性。意大利南部壹處花園遺址的發掘也發現了三世紀咖啡豆的身影,可見羅馬人借鑒了外國人的農業技術。

中世紀時,園林行業首先在修道院復興,這是有很多數據支持的。由於德國人的軍事沖擊,歐洲的經濟水平在5至7世紀經歷了全面衰退。許多城鎮在戰爭中淪為廢墟,需要精心培育的花園也不例外。然而,修道院由於其獨特的“隱居”特征,往往能夠在戰時避免災難。

從寺院的位置來看,廣泛建在郊區或農村的寺院往往不是士兵攻擊的目標。在寺院建立之初,僧侶們傾向於選擇壹些獨立於世的“不毛之地”來建造院落,而不是像占領政治經濟據點那樣的“戰略要沖”。因此,沒有必要讓士兵占領修道院。

從僧侶的立場來看,他們厭惡世俗政治,自然不會“偏袒”任何壹方。相反,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他們往往為攻守雙方的難民或傷病員提供食物或護理等誌願服務,因此能贏得雙方的好感。所以修道院往往能在亂世屹立不倒。

從修道院的經濟功能來看,修道院就像壹個功能齊全的社區。考古資料表明,2世紀小亞細亞的修道院中已經出現了地窖、廚房、圖書館和臥室。修道院外的花園裏有各種常見的蔬菜水果,供人食用的豆類、谷物、啤酒等飲料基本自給自足。

這樣,建造壹座大花園所需的歷史傳統、園藝技術和建造條件就被留在了修道院裏,從羅馬時代壹直保留到中世紀。

從各種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中世紀早期僧侶們最欣賞的園林模板是6世紀那不勒斯坎帕尼亞的聖本尼迪克特建立的“大花園”。

這座花園適應了修道院在鄉村的地理位置,以羅馬時代的鄉村別墅為模板,還原了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巨大庭院。在花園的主要景觀中,本尼迪克特種植了醋栗、桑樹和榛子。這些或紅或紫,晶瑩剔透,或硬而直的植物為花園提供了點綴。表面的灌木修剪整齊,甚至還有各種不知名的草藥。據說這些草藥是用來對付僧人平時患的腸胃疾病的。

從7世紀到10世紀,歐洲園林的發展基本上圍繞著修道院和城堡。從9世紀瑞士聖加勒大教堂的規劃可以看出,修道院花園逐漸承載了壹些其他功能。比如僧侶的墓地也放在花園旁邊,花園和庭院組合成錯落有致的外院景觀,成為露天的社交空間,甚至出現了壹些“小市場”。

修道院園林開始受到社會的沖擊,轉變為開放的形式。以前被動的和尚開始把更多市場化的果蔬園引入園中;園內還有世俗雕塑、祭壇等純裝飾性建築。這種變化源於修道院在自然意義上的“自給自足”性質。當僧侶們渴望在世俗世界充分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時,園林行業的中心轉移到了領主的城堡。

起初,領主們需要花園的墓地來滿足圍城戰時“城堡內工作人員的生存需要”。所以從9世紀開始興盛起來的歐洲城堡花園,從壹開始就有很強的實用功能。城堡主人經常在地下室和花園之間修建隧道,以便在戰爭期間轉移到外面的安全世界。花園曾經從壹個“露天、開放”的自由世界回歸到壹個壁壘森嚴的羅馬式結構。

然而,在和平時期,花園的社會功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皇家城堡中,美麗的花園往往與聖經中的聖母瑪利亞聯系在壹起。花園的美麗往往象征著主人的財富和地位,以及主人對信仰的虔誠。炎炎夏日,有錢人甚至把床搬到花園裏,圍上細麻布帳篷,在香花與噴泉的和諧中入睡。

白天,花園旁的果園和魚塘也成了人們的新樂趣。有錢人在魚塘的陰涼處挑選午餐,仆人安排服務員為乘涼的主人提供精致的水果和果汁。在花園裏漫步的鴿子經常成為城堡主人年輕兒子們的好玩伴。在中世紀全盛時期的城堡外,花園逐漸發展成為服務於特定人群的休閑場所和觀賞性公園,成為人人喜愛的“天堂”。

樂華·拉杜裏:《蒙塔尤》,商務印書館,1997。

喬治·杜比:《私人生活史》,北方文藝出版社,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