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保證血液質量,減少獻血者在獻血過程中的不必要反應,獻血者在獻血前壹天和獻血當天應註意以下問題:
1.獻血前壹晚不要暴飲暴食,前兩餐不要吃肉、魚、蛋、奶、豆制品和油膩食物。吃壹些清淡的飲食,防止血液渾濁,影響血液質量。
2.獻血前壹晚要保持良好的睡眠,獻血前不要空腹,避免獻血時出現頭暈、心慌、出汗等壹些反應。
3.如果妳感冒、發燒、咳嗽等。獻血前兩天,要暫停獻血。
4.在準備獻血前,也可以看壹些獻血宣傳資料,減輕和減輕思想負擔,減少獻血中不必要的反應。
獻血過程中需要註意哪些問題?
獻血時,獻血者總是需要心情愉快,充滿榮譽感。在護士的指導下,兩臂肘部要清洗幹凈。采血時要配合采血護士回答姓名、年齡、血型。將血管暴露良好的手臂放入肘井中,采血的手臂位置盡量與心臟水平,保持血流通暢。采血過程中要全身放松,避免因皮膚或肌肉收縮影響進針而引起的過度疼痛,同時可以積極向護士咨詢獻血的相關事宜,提高對獻血知識的了解。另外,獻血時要保持適度的沈默,減少不必要的煩躁。如果感到心慌、氣悶、出汗、口渴或坐不住,應立即告訴采血護士或出診醫生。以便采取治療措施。當血管較細或血流不暢時,要按照護士的要求積極配合。整個采血過程中,手臂不能隨便動。
獻血後需要註意哪些問題?
獻血者采血後,應在采血地點或附近短暫休息,不應匆忙起床,以防短暫性腦缺血。同時在針眼處按壓無菌棉球,避免出血或皮下淤血。
獻血後當天,要註意針眼的清潔。洗澡的時候最好是淋浴。不要用臟水或肥皂水進入或刺激針眼,以防感染。
獻血後1-2天內,適當增加飲水量,註意補充壹點高蛋白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暴飲暴食。註意適當休息,不要從事劇烈活動。個別感覺疲勞的人,只要睡眠充足,很快就會消失。
獻血者獻血後應該是開心的,因為他們做了壹件無私而有意義的事情,獻血不會損害身體健康。但如果獻血後出現壹些不良反應,要與采血單位取得聯系,及時就診治療。
造血的主要原料有蛋白質、鐵、維生素B12、葉酸等。這些營養素都在普通飲食中,沒必要多吃。獻血後適當增加壹些營養,吃瘦肉、雞蛋、豆制品、新鮮果蔬等。,可以促進血液成分更快恢復,但要避免暴飲暴食和飲酒。
鏈接:定期適量獻血有益健康。
定期適量獻血是好的。
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獻血者不僅為社會貢獻了自己的愛心,還改善了自己的身體狀況,為自己的健康做了“投資”。
科學家利用血液流變學和血液動力學研究了血液質量與獻血的關系。研究發現,定期適量獻血,尤其是紅細胞、血小板等有形成分的單次獻血,可以顯著降低血液粘度,加快血流速度後增加腦血流量,從而緩解或預防高粘血癥,使人感到輕松、頭腦清醒、精力充沛。
獻血對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也有積極作用。芬蘭的壹個研究小組調查了2682名年齡在42-60歲的男性。其中,兩年內獻血至少1次的人,五年內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比例,比不獻血的人低86%。美國壹個心血管研究小組的研究也表明,在三年內,獻血者(男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僅為非獻血者的壹半。
男性獻血也可以降低癌癥的發病率。《國際癌癥》報道,如果體內鐵含量超過正常值的10%,患癌概率就會增加。適當的獻血可以調節體內的鐵含量,預防癌癥。文章還提到,中青年女性由於月經血流失,體內鐵元素流失了壹定量,所以這類女性體內的鐵含量與癌癥的發生沒有明顯的關系。
有研究表明,經常獻血的人比不獻血的人更不容易衰老,在意外情況下有很強的耐受力和自我調節功能。有學者對332名66歲以上的人(獻血者)和399名同年齡同性別的人(非獻血者)做了前瞻性對比研究。結果顯示,獻血組的平均預期壽命為70.1歲,高於非獻血組的平均67.5歲。壹旦發生意外,獻血組的存活率為67%,高於非獻血組(40%)。從上面的分析來看,獻血者的壽命會延長,是因為他們的血液代謝比非獻血者更旺盛。
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情緒可以通過神經、體液和內分泌系統與大腦等組織器官溝通,使其處於良好的狀態,有利於人體免疫力的增強和抵抗力的提高。獻血是拯救生命的高尚品格。獻血者在幫助他人、善待他人的同時,心情最好,有利於身體健康。
男性獻血有很多好處。
有研究認為,如果中年男性每年獻血550毫升,患心臟病的風險會降低86%。根據這項研究,男性在40歲以上,由於體力活動的減少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脂容易堆積,很多人的血脂長期處於較高水平。經常獻血可以降低血液的粘度,這也減少了動脈硬化的隱患。
《國際癌癥》報道,當人體內的鐵含量超過正常值的10%時,發生腫瘤的概率就會增加,腦血栓和心肌梗死的發生率也會增加。適當的獻血,尤其是男性,可以提高血液中制造紅細胞的鐵含量。捐獻血液中鐵的含量會適當降低,減少上述疾病的發生。
科學家通過大量調查發現,年輕女性患中風、心臟病和腫瘤的幾率比男性低,但患這些疾病的幾率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通過分析原因,認為中青年女性每月月經量減少,加速了紅細胞的新陳代謝,促進了骨髓造血,增加了血液中新生紅細胞的數量,將更多的氧氣和營養物質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從而降低了患心臟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