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英斂之的驕傲是大公。

英斂之的驕傲是大公。

1905天津大公報因抵制美貨,觸怒地方長官。袁通過天津警察總部下令禁止通郵和閱讀《大公報》,罪名是“妨礙外交關系與和平”。

消息傳出後,《大公報》立即刊登了由該報創辦人兼總經理英斂之撰寫的“通知”。文章稱,“抵制美約...我們壹個人能行嗎?”因此,跟隨先生們,我已經盡到了作為壹個公民的責任...今天,不幸的是,我們的報紙處於獨權狂潮中,禁止學者購買閱讀,禁止郵局郵寄,是未啟封的封條,並指出這個“權”就是袁世凱。

在隨後的日子裏,英斂之寫了幾篇反對美國貨和袁世凱的文章,報紙的零售量急劇增加。袁世凱無奈,幾次試圖用壹大筆錢買下應家,都遭到拒絕,只好作罷。這件發生在上世紀初的趣聞,似乎是當時還處於起步階段、掙紮求存的中國報業的壹個縮影。此時的中國,“南北只有二十家報紙,南方二十家,北方四五家。”在清廷的直接束縛下,北方報刊毫無生氣,內容多為諂媚之詞,發行量只有幾百到幾千份。

所以,難怪在出版的第壹天,這份新報紙的發行量就超過了5000份,這不是壹個小數字。它的創始人英斂之高興得晚上睡不著覺。這份新報紙是用褶邊紙印刷的,只有壹面,標題用法語,意思是“無私”。對於《大公報》的寓意,英斂之解釋為“忘我為大,無私為公”。英斂之被任命為該報的總經理、作家和編輯,並擁有充分的發言權和管理權。

該報在創刊號第五期刊登了英斂之親筆撰寫的《論重返政壇的好處》壹文,公開要求慈禧撤幕重返政壇。他痛斥慈禧的親信、軍機大臣——“剛毅國賊,禍國殃民”,把那些支持慈禧重返政壇的大臣稱為“諂媚小人”。

清政府殺害革命家徐錫麟、秋瑾後,《大公報》還專門發表文章,譴責徐錫麟“剜其肉、剜其心”,是20世紀中國的“野蠻殘暴之舉”。秋瑾,壹個女人,被“用壹只兇猛的獅子和壹只兔子搏鬥的力量抓住了”...沒有證據也沒有口供,所以她被處決了”,這已經到了“極其野蠻和黑暗”的地步。

在萬馬奔騰的時候,《大公報》誕生了,依托的是其創始人英斂之所理解的西方報業模式——“闡述正義,鼓舞輿論,開民智,保國力”人數都是作家,死的時候很痛苦,不容易看出目的。"

這位記者經常與各級官員打交道,但他壹生從未涉足官場,他自言自語地說“他討厭當官壹輩子。”曾贈的對聯之壹嚴復寫道:“能使荊棘滿堂,俯視官位如泥。”英斂之對此很自豪,所以他把對聯裱起來掛在中殿。

他的目光始終關註著民生。《大公報》是中國第壹份用地方方言發表新聞和評論供公眾閱讀的報紙。1907年,《大公報》發起了幫助江南水患的募捐活動,它獲得了11469,全部用於災區。在接下來的十年裏,英斂之已經多次做了這種社會福利工作。

家屬回憶,有壹個乞丐突然闖入英國家庭,氣勢洶洶,要錢。這家人想把它送到警察局,但英斂之阻止了他。他從桌上拿了幾個饅頭,又從口袋裏掏出幾塊大洋遞給來人。乞丐嚇得跪在地上,敲了三下頭,然後轉身走了。他致力於“全盤西化”。看到外國人都穿西裝,就到處找商店做西裝,做了壹件,穿上,滿大街走。就在家人擔心的時候,他從外面回來抱怨說:“這西裝真的沒有我們華服舒服。”家人定睛壹看,他把衣架放在身上。

自時穎以來,《大公報》奠定了“敢說”的風格。世界上最古老的中文報紙已經出版100多年了。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它忠實地記錄了壹個國家的成敗。它也為中國新聞界留下了傳奇般的名字——張季鸞、王蕓生、範長江和彭子剛。

1965438+2003年2月,英斂之帶著妻兒來到海澱區溫泉鎮。閑暇時,他爬上仙龍山山頂眺望。雖然是冬天,但山腳下的溫泉水溢出來,緩緩流淌,熱氣騰騰,讓群山籠罩在雲霧之中,壹片白茫茫。被此情此景所感動,英斂之感慨萬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杜甫的詩句:“開腹亭臺暖,野地唱久。”。水之心不爭,雲之在乎已晚。“後來,他在山頂西側發現壹塊巨石,其北壁光滑如刀。看著這塊巨石,英斂之想了壹會兒,然後匆忙離開了。第二天,英斂之雇人帶著筆墨再次上山。他利用前壹天的空閑時間,在名單上寫下了“水在流動,雲在那裏”的字樣,並題寫道:“帶著他的妻子的兒子旅行了幾千英裏,甚至在第二年的正月以杜的話作為退位的象征。“這壹年,英斂之47歲。

所謂“我以杜甫之言為念”中,水流雲取自杜甫的詩:水在流動,我的內心寧靜,卻不隨水流,雲在乎。雲止於此,我的思緒也止於此,體現了壹種淡泊寧靜的境界和思想。註:“水在流,雲在那裏”四個漢字規整大方,氣勢磅礴,高度約1.6米。第七批文保單位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也在這裏劃定。

1917年北京、河北發生洪澇災害,103縣600多萬人受災。英斂之每天在《大公報》主辦的娛樂大會上上臺籌款,這是英斂之與《大公報》的最後壹次接觸。洪水消退後,200名孤兒無人認領,於是徐世昌校長與原清皇家內務府商量,將皇家靜園劃撥給熊希齡和英斂之修建慈善學校。在毛澤東於1949年從河北西柏坡遷至靜宜園雙清山莊之前,香山的所有設施和園林都歸慈善學校所有。1920年,英斂之在香山創辦靜怡女校,後成立輔仁社,教授學生“學文學”,推廣天主教。後來,憑借其巨大的社會聲譽和與美國的關系,英斂之在北京建立了壹所公立大學,後來改為輔仁大學,並成為第壹任校長。此外,英斂之每年冬天籌集救濟款,並在象山開設粥廠幫助窮人,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贊譽。

1926 65438+10月10英斂之去世,享年59歲。它的精神支點埋在西郊八裏莊慈壽寺的塔根下。這是英國家庭的墓地。除了英斂之,還有他的兄弟和其他人。抗日戰爭期間,英若誠先生的姐姐去世,葬在這裏。解放後,政府征用了這片土地,英烈墓被搬走,但下落不明。如今已成為海澱區的特色公園——玲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