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區壹:貴的產品更好。
這是壹個常見的誤解。其實產品價格和適合試衣的年齡段沒有直接關系。助聽器的定價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壹是助聽器的技術含量。比如現在市場上具有無線技術和信息傳輸功能的高端助聽器,包括瑞士豐利公司開發的核心多媒體平臺,丹麥奧迪康推出的雙耳動平衡技術產品,無線藍牙技術的RISE平臺,美國Stark的Drive多核處理器等。,與普通助聽器相比需要特殊的技術支持,需要大量的投入,相對昂貴。第二個決定性因素是產品的市場定位。廠商通常根據產品在市場中的地位,按照價格分為入門級經濟型、中等價位商務型和昂貴的高端型。
顯然,只從價格上選擇助聽器,就有可能選擇壹款技術先進但不適合兒童使用的產品,既浪費又無效。建議根據孩子的具體聽力情況和聽力康復的目的來選購助聽器。事實上,壹些有實力的廠商已經專門設計了兒童助聽器,比如兒童耳掛,13電池助聽器,額外功率但體積小,帶電池門鎖的助聽器等等。瑞士豐利公司、丹麥奧迪康公司、美國斯塔克公司、丹麥widex公司都有兒童助聽器產品。家長應先向廠家咨詢相關信息。
誤區二:戴上助聽器就能聽懂。
很多家長在孩子戴上助聽器後的第壹反應就是叫孩子“爸爸媽媽”。如果孩子做不到,甚至完全聽不懂,家長往往會很失望,然後認為助聽器效果不好。這種對成功的渴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助聽器的主要作用是幫助聽力損失的孩子提高對聲音的感知,也就是聽力。不是內科也不是外科,不可能立竿見影。
妳必須先“聽”,才能“懂”。妳不能在它們之間劃等號。聽是壹個定性和定量的心理聲學過程:在滿足其他條件的基礎上,隨著助聽器增益的增加,聽障兒童能聽到的聲音越來越多(響度),越來越清晰(信噪比的提高),音域越來越寬(聽各種頻率的聲音)。提高可聽性需要壹定的時間,尤其是聽力損失超過90分貝的孩子,至少需要6個月的持續聽和練習才能得到較好的效果。所以,希望孩子剛戴上助聽器就能聽清楚並做出相應反應是不現實的。
誤區三:如果聽力損失過大,就不需要助聽器。
這種誤解不是來自家長或患者,而是來自部分醫生,是醫生缺乏兒童聽力康復的基礎知識造成的。這個誤解涉及兩個問題:壹個是對聽覺腦幹誘發電位(ABR)測試結果的解讀;二是重度聽力損失的孩子是否需要使用助聽器。ABR反映了患者腦幹對聲刺激的反應閾值,然後通過這些反應閾值來預測兒童的聽力閾值。因此,把兒童對某種刺激聲強的反應視為聽閾是很牽強的,應該避免。
聽力損失極其嚴重的孩子能從助聽器中獲益嗎?這個問題在國際上有壹個無可爭議的答案。2004年,美國聽力學協會頒布了《兒童助聽器驗配指南》,這是兒童聽力康復領域非常重要的文件。其中明確規定:“即使ABR不能檢測任何反應,聽力損失極其嚴重的兒童也必須配助聽器。”
現代助聽器技術發展迅速。很多助聽器可以提供80 dB以上的增益和140 dB的輸出,還有很多配套功能。兒童助聽器的驗配範圍從過去的90分貝提高到100~105分貝。大量研究表明,助聽器不僅可以幫助重度聽力損失兒童學習言語,還可以訓練他們對聲音的感知和分辨能力。這種被放大的體驗和效果,對孩子的聽力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即使選擇人工耳蝸,對重度和極重度聽力損失的嬰幼兒早期聽力訓練也是有幫助的。因此,僅僅因為聽力損失過大而放棄使用助聽器,既不明智,也不科學。
誤區四:遵循成人試衣法。
值得註意的是,目前我國兒童助聽器驗配基本沿用成人的方法。大多數助聽器驗配中心缺乏兒童助聽器驗配所需的硬件和軟件基礎。硬件是指測試真耳耦合腔差(RECD)的設備和調試兒童助聽器的配件。軟件是指為兒童驗配助聽器所需的處方軟件(DSL 5.0或NAL-NL2)和評估兒童助聽器使用效果的技術條件。沒有這些重要的條件,嚴格來說就無法有效的進行兒童助聽器的驗配,效果也會受到影響。
兒童聽力康復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達到好的效果。嚴格選擇有資質的助聽器驗配和服務中心,是康復成功的首要條件之壹。家長在為孩子驗配助聽器時,不僅要考察專業機構的商業信譽和資質,還要考察驗配店是否具備足夠的專業技能和孩子驗配經驗,詢問是否具備必要的技術手段,如真耳檢測儀器、真耳耦合腔差模塊、適合孩子的聲場檢測條件等。只有醫院或者驗配中心具備這些條件,才能和聾兒長期合作。
另外,嬰兒的耳朵從出生開始就處於不斷發育的過程中,尤其是出生後的前兩年,7歲以後逐漸定型,10歲以後停止。在此期間,耳廓的大小、外耳道的大小、硬度、方向都會不斷發生變化。但目前助聽器驗配中常用的耳道聲學參數都是基於成年人的平均數據。研究表明,新生兒耳道振動曲線的峰值頻率是成人的2 ~ 3倍;兒童的真耳耦腔差會逐漸接近成人平均值,直到5歲。因此,在現實中,用成人均值來計算兒童助聽器驗配的目標增益等重要參數,顯然是錯誤的。此外,驗配時還要考慮兒童外耳的特點。軟耳模更適合兒童,需要不斷更換,以適應他們外耳道的發育,避免聲反饋或過度放大等問題。
誤區五:單側聽力損失不需要助聽器。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新生兒單側聽力損失的發生率為0.083%,但重癥監護室新生兒單側聽力損失的發生率要高得多,約為0.32%,接近新生兒聽力損失的發生率。因此,不能忽視單側聽力損失的存在。
從單側聽力損失對兒童發展的影響來看,如果不使用助聽器,雖然他們的好耳朵可以聽到正常人的聲音,但在日常生活中會面臨很多問題,如噪音下的言語理解困難、方向辨別能力下降、無法使用雙耳效應等。數據顯示,35%的單側聽力損失兒童在學習生涯中至少停留過壹次;13.3%的孩子需要特殊幫助才能繼續學業;20%的單側聽力損失兒童被老師評定為有嚴重的管教問題;50%的單側聽力損失兒童在學習上很難有大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