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介所的欺騙,揭示了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家庭,婚姻都是人生大事。中國龐大的單身人口為中國的婚戀交友行業奠定了市場基礎。但每個人肯定都有需求,婚介所的欺詐就暴露了。
揭秘婚介機構詐騙1壹些婚介行業的業內人士和經歷過婚介詐騙的目擊者向記者揭露了婚介行業的各種騙術,其中包括婚介行業十大詐騙行為:
“* *備案”:很多婚介機構以開業、慶典、節日為借口,掛上“* *備案”的招牌。其實很多婚介機構的備案費和入場費根本不是壹回事。備案只需要10元,但是成為會員需要200到300元。
誇大會員的實際情況:現在的會員征婚廣告越來越神秘,帥氣、優雅、大方之類的廣告早已司空見慣。甚至“有車有房”“開公司”“月入萬”“海歸”也遍地開花。事實上,這些信息的“含金量”極低。業內人士周女士告訴記者:“壹家人住獨院,自己開摩托車,可以說是有房有車;月薪壹萬元可能是壹年中只有壹個月能達到這個水平;即使是在國外工作過的,也可以說是從海外回來的。”
編造優秀會員:雖然有些婚介機構吹噓自己的會員,但書上根本沒有這個會員。但是如果妳想認識這個人,妳必須加入這個俱樂部。會後這個人會忙得沒時間見面,要麽出國,要麽出差,反正讓妳找不到。
言語的承諾永遠兌現不了:壹些婚介機構越來越“膽大”,張口就保證成功。但這個“保障”是沒有期限的,壹年,兩年甚至十年八年。反正妳沒信心也不會問。
亂點鴛鴦:婚介所會積極給妳提供見面對象,但條件遠達不到妳的要求。幾十個人都看了,追求者覺得自己太挑剔,不成功不是婚介所的責任。
用會員當“婚托”:壹些婚介機構把壹些優秀的會員當作自己的“婚托”,讓他們不斷地結識其他會員,然後“牽線搭橋”。反正我就是不希望人家是情侶,讓優秀的會員“自願”繼續為婚介所服務。
雇傭“婚姻支持者”進行欺騙:這是壹種特別常見的欺騙手段。很多婚介機構直接雇傭壹個“婚托”,目的是為了騙取求婚者的錢財。
“紅娘”經常變著花樣騙人:很多追求者都遇到過壹個情況,就是交了錢之後壹直沒有得到婚介機構的服務,壹次次上門發現“紅娘”換了壹個又壹個,說“我剛來,不了解情況,我給妳查壹下。”我不知道這個調查什麽時候進行。
熱鬧的應酬數量不是質量:很多婚介機構舉辦大型應酬,但只要求參加應酬的人數,不要求質量,只要人來,不查證件,從而給壹些不法分子提供了作案的場所。
經營場所缺失:部分婚介機構在玩“空城計”。會員交錢,來接受服務卻找不到人。
婚介所詐騙的秘密2“堵”是指“堵路”。通過詢問單身的原因,成員們發現自己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戳”即“戳中痛處”,以提高用戶戀愛結婚的緊迫性;而“挖”指的是初步挖掘成員的資產和擇偶需求,判斷其購買力,也是為“選擇候選人”做鋪墊...近日,有媒體記者臥底知名婚戀網站,發現賣媒人利用後臺“獲取”會員隱私信息等涉嫌違法行為;壹些銷售紅娘為了獲取資源,註冊成為其他交友平臺的會員或者參加線下相親活動,導致惡性競爭;幾萬元的相親服務套餐,即使提供相同或相似的服務周期和內容,簽約價格也因人而異。
結婚,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家人,都是人生大事。與純粹的愛情不同,在婚姻的匹配上,要詳細考慮外貌、工作、財產、地位等因素。單身男女不僅希望通過婚姻找到壹個攜手生活的伴侶,也有很大壹部分人希望婚姻能實現壹個階層的躍升,至少不是下降。曾經有專家調查發現,89.71%的年輕人在尋找男女朋友時更看重對方的性格和品行,比“家庭地位”這壹選項高出46個百分點以上;73.91%的年輕人認為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結合“彼此合適”,比雙方家庭社會地位相近的選項高出49個百分點。但如果真的面對結婚的問題,他們會立刻變得現實,住房和戶口會成為衡量對方經濟條件和家庭地位的重要維度。
“天上無雲無雨,地上無姻緣。”中國龐大的單身人口為中國的婚戀交友行業奠定了市場基礎。婚戀的核心是人,但每個人都要有需求和優缺點。這種對婚姻的需求和對婚戀的執著,為婚介平臺賺取差價創造了空間。單身男女期望花點錢突破階層壁壘或者降低篩選成本,但這種美好的想法在現實中並沒有那麽美好。
今年9月26日,江蘇省消保委發布婚戀交友平臺服務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調查涉及的佳緣、珍愛網、我的主人和好姻緣、百合網、網易花田等5家平臺普遍存在平臺信息審核漏洞、虛假宣傳、退款規則不明確、侵犯消費者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等問題。
“無處不在的存在”,而不僅僅是“存在”,道出了婚介市場的現狀——看到客戶對婚姻的焦慮,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但是,就像很多市場行為壹樣,婚戀市場往往會發生逆轉。壹些條件好、“需求熱”的未婚男女,往往在了解到這個市場的“黑幕”後,通過更可靠的渠道找到伴侶,留下壹些條件不那麽“完美”的未婚男女留在這個市場苦苦尋覓,必然會被上面提到的婚戀機構“收割”。
有意思的是,年齡越大,焦慮越深,越容易相信紅娘。其實這種現象也暴露出矛盾:有些晚婚的人,其實是在抗拒社會習俗的欺騙,最後因為這個“晚”而陷入更深的套路。哪裏有焦慮,哪裏就有套路;哪裏有套路,哪裏就有騙子。騙子利用人們的焦慮來“種”韭菜,然後壹茬接壹茬地收割。對擇校的焦慮,對工作的焦慮,對財富的焦慮,對顏值的焦慮,等等,但很多焦慮都是刻意制造出來的,都是“有誌者事竟成”培育出來的“韭菜田”。這也說明部分社會成員的不寬容,或者對自己的長處沾沾自喜,或者擔心自己的不完美。
當然,各種焦慮其實都可以歸結為機會焦慮,害怕自己抓不住這個機會,錯過那個機會。這既說明了機會獲取的現實狀態,也說明了社會心理與現實的互動並不是同步發生的。在壹個解決了溫飽問題的社會,人們應該更加冷靜,寬容,輕松。如果不是這樣,那麽我們就要思考,獲得機會的方式、順序、程序是否合理、公平。
揭秘婚介機構詐騙3“現在的婚介市場太亂了,收費五花八門。婚介所用婚禮撫養費來收錢。廣告名不副實,誇大其詞。據說實際服務很難到位。曾經受人尊敬的婚介行業,如今已經變成了不道德和欺詐的代名詞。”日前,從業20年的業內人士張虹(化名)向記者揭露了婚介行業的騙人伎倆。
從業者自曝:行業亂象愈演愈烈。
亂象:收費“五花八門”
張虹告訴記者,按理說,婚介行業經過20年的發展,應該規範了,但實際情況是“越來越亂”,尤其是收費問題,根本沒有統壹的標準。太原市慶典婚介行業協會公布了婚介服務收費指導價,其中最高壹欄收費不超過6000元。而省城的壹些婚介機構,根據交錢的多少,把會員分成不同的檔次,設置金卡、銀卡、鉆石卡等。,人為地將加入俱樂部的消費者分為三六個檔次,最高收費達到了數萬元。
張虹曾經在市區壹家婚介機構接待過壹個開煤礦的女老板,支付了15000元的服務費。結果對方提供的見面對象竟然是個沒離婚的男人。如今,壹些婚介機構將目光投向了外地農民工。外地來的年輕人,往往只看到婚介廣告就上門征婚。壹次幾千塊錢,卻很難得到相應的服務。當他們想退費時,卻遭到拒絕。最後只能吃啞巴虧。
亂象二:利用婚禮支持斂財
婚介本該是成年人的美好行業,現在卻成了某些經營者斂財的工具。張虹告訴記者,個別婚介機構經常利用“專業婚介”來欺騙消費者,以實現其經營利潤的最大化。曾有壹位中年離異女士,在本市壹家知名婚介機構認識了壹位婚禮支持者。見面時,對方自稱在公安系統工作。結果在消費者背後仔細了解後發現,自報工作單位並無此人。最終,經本市另壹家婚介機構負責人證實,與她約會的男子是在他們那裏登記的。張虹還透露,他曾經在壹家婚介所聽到過這樣壹個露骨的電話:“有壹個人在等著見面,妳能不能再過來壹次,把號碼給姐姐?"
亂象三:妳們沒商量。
張虹說,由於缺乏強有力的監督和指導,婚介機構的質量現在只能靠自己的嘴“吹噓”。有的婚介機構聲稱自己“經過民政局審批”“合格”,有的則稱自己是業內“指定品牌婚介機構”。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的。婚介機構宣傳假名、誇大其詞的現象很普遍。
“賺錢已經成為壹些婚介機構的核心利益,”張虹說。消費者第壹次上門,會覺得婚介機構的“老師”很熱情,會壹直聊到妳交錢為止。如果妳只交少量定金,妳會不斷接到老師熱情的電話,說有壹個完全符合妳要求的對象等著妳過去見。去的時候老師會讓妳交剩下的幾千元服務費才可以見面。這時候妳急於擇偶,卻只能掉進婚介所精心設計的金錢陷阱。“當妳不付費的異性信息,哪個適合妳,付費後真的要見面的時候,要麽這個人回老家了,要麽那個人出差了,消費者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張虹說,這樣的婚介所只是想套妳的錢。
記者問:無人監管是亂象的根源。
市慶典婚介行業協會負責全市婚介行業的自律和規範工作。記者也就婚介亂象首次采訪了協會負責人。該協會副會長張昨日表示,太原婚介市場的混亂局面已經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其根本癥結在於缺乏壹個行業管理辦法和行業主管部門。他也對協會對婚介機構的壹些行為缺乏相應的約束力感到無奈。
張副院長告訴記者,2004年以前,本市的婚介市場比較有序,因為當時民政局有專門管理婚介行業的部門。然而,隨著2004年民政部門取消對婚介行業的審批制度,婚介也進入了無人監管的真空。目前太原* *有五六十家婚介機構。因為日常監管沒有主管單位,行業魚龍混雜,進入行業基本沒有門檻。
“根據政府各部門行政職能的要求,工商部門只負責婚介機構營業執照的發放和年檢,其具體經營活動不在我們的監管範圍內”,市工商局市場處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換句話說,我們無權監管婚介行業。”
沒有壹個具體的監管部門,婚介行業壹片混亂。張副會長說,為了規範市場,市慶典婚介協會和省工商局聯合制定了婚介合同。這壹契約壹方面規範了婚介機構的行為,另壹方面也為征婚者在權益受到侵害時提供了法律保障。但由於主管部門推廣不力,這份合同只被少數婚介公司接受。
張副院長說,雖然《婚介服務》國家標準已經出臺,但由於沒有主管部門的推動,這個好的制度很難落實。消費者即使遇到牽線搭橋的問題,也無處投訴。
典型案例:征婚者被騙。
說起婚介行業的亂象,26歲的太原征婚女子小霞(化名)的經歷頗能說明問題。2010年4月24日,在家人的鼓勵下,小霞鼓起勇氣走進了市中心壹家知名的婚介所。接待小霞的老師非常熱情。她說,“我們這裏有很多條件很好的男人,有醫院的,有銀行的,有老板的。今天交錢的話,可以安排明天見面。”小霞明確告訴對方,要想在這個城市找戶口,必須有自己的房子,身高1米7以上。對方表示,他們的收費從最低的600元到上萬元不等。價格越高,服務越好,介紹水平越高。於是,小霞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選擇了2800元的服務,並交了錢加入了俱樂部。
加入俱樂部的第二天,婚介所安排了小霞的第壹次見面。充滿期待的小霞跑去見壹個完全不符合他要求的人。小霞當時明確表示他不能。婚介所的人居然說:閑著也是閑著,先聊壹會兒吧。當時,小霞還在納悶:為什麽婚介所要給她介紹這樣壹個壹見鐘情就不行的男人?事後,壹位知情人告訴小霞,介紹壹些不合格的對象,讓妳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獲得信任,這是婚介機構的慣用伎倆。
在與其他成員的接觸中,小霞聽說壹些婚介機構“只是收錢,不管婚介機構”。小霞起初不相信。結果,除了入會後第二天“見面”,直到5月2日,婚介所的人再也沒有主動聯系過小霞。小霞要求與這家婚介所廣告的男性對象見面,壹位服務老師竟然說:“這麽好的人真的有可能相親嗎?”小霞後來發現,在支付2800元加入該俱樂部後,許多服務都沒有得到享受。連“每周六聚會”、“入會壹周後領會員卡”的宣傳都沒有壹絲痕跡。
小霞對婚介所提供的服務不滿意,要求退出5月8日的會議。對方說妳可以退會,錢不退。憤怒的小霞立即去婚介所當面對話,對方理直氣壯地說:“妳簽的合同上寫著不退款。”不退的費用明確寫進了婚介合同,對方明顯是有備而來,而且這明顯是不公平的霸王條款。至此,小霞意識到自己被騙了。無奈之下,小霞只好撥打110報警,在駐地派出所的調解下,拿回了部分費用。
事後,小霞在網上查詢發現,這家婚介機構有很多違法行為:合同是自制的,不是工商局和太原市慶典婚介行業協會的正式合同,只簽了壹份;合同內容對消費者顯失公平的;交錢後只給收據,沒有發票;承諾的服務與實際執行嚴重不符。
回想起這段令人氣憤的經歷,小霞仍然心有余悸。“婚介機構抓住追求者急於擇偶的心理,人為地將金錢與介紹對象的檔次掛鉤,引誘妳不斷付出更多的金錢,肆無忌憚地獲取金錢。我再也不相信做媒了。”小霞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消費者,為了不損害自己的合法權益,也為了不再次上當受騙,請慎重選擇婚介機構,簽訂正式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