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心理咨詢實踐中的共情與反共情(附壹例)

心理咨詢實踐中的共情與反共情(附壹例)

文|丹斯吳昕

共情是來訪者把自己過去對生活中壹些重要人物的感受投射到咨詢師身上的過程。共情可分為積極共情、消極共情或混合共情,共情在相當程度上往往是無意識的。

積極共情是指來訪者把自己喜歡的特質投射到咨詢師身上。心理咨詢師看起來是他生活中喜歡的人,或者是他期待的完美人格,會美化心理咨詢師,甚至會涉及到壹些與性、感情相關的假設。

消極共情是指來訪者覺得心理咨詢師有點誇張,不好,把自己生活中不喜歡的壹些人的特點投射到心理咨詢師身上,認為心理咨詢師就是那種人,進而產生壹些攻擊性和防禦性的反應。

除了出身家庭的關系模式導致的共情現象,還可能來自於“種族-文化”的共情。“咨詢師應該註意把咨詢師的種族和文化感知作為共情關系的潛在部分”。例如,有種族仇恨的人對所有敵對的民族感到憤怒。

另壹方面,個案中心理咨詢師的感受或情緒困擾,可以統稱為“反共情”。“是心理咨詢師對感同身受或困擾他的事情作出的真實自然的反應”(心理咨詢師的咨詢策略第四章),也分積極和消極。

弗洛伊德最初認為共情是咨詢和訪談關系的障礙,但後來他逐漸轉變態度,認為共情是不可避免的。他可以把共情分析作為精神分析中的壹種重要方式,甚至故意誘發壹些共情。後來關系學派會認為咨詢依賴於反共情,很多幹預都是反共情的體現,這也是好的,因為所有反共情的治療都不可避免地有咨詢師的情緒反應,只是為了鑒別反共情對來訪者和治療是否有益有效。

目前心理咨詢界更加意識到共情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是壹種客觀存在的情緒。共情可以反映來訪者平時的溝通模式和心中未解決的問題。通過厘清咨詢中的共情,可以幫助尋求者清楚地看到,他們在咨詢中對咨詢師的期望,其實就是他們在生活中對他人的期望。

首先,共情的認定取決於來訪者的情緒反應是基於心理咨詢師的理解還是基於想象。如果是想象,就要探究背後可能的同理心。

消極共情和積極共情本質上沒有區別,只是體驗上有天壤之別。* * *在性方面,顧問應:

輔導員通常有五種方法來處理求助者的共情(Gelso)。

心理咨詢師還可以通過反映求助者的願望或欲望(如被愛、變得重要、控制他人等)來有效處理共情。).上面提到的“自曝”,通常也是壹種感受方式。

個案中心理咨詢師的“反同理心”感受,有壹部分來自來訪者的具體人和性格,需要心理咨詢師去識別,並進壹步與來訪者做工作。其中有些有顧問的個人元素,需要進入體驗環節與我們自己的顧問和主管討論。

跨界反共情的可能類型包括(Corey,Corey & amp;Callanan,2003):過度保護案主,對待案主過於溫和,拒絕案主,需要案主經常表揚他,在案主身上看到自己,產生性或浪漫的感覺,不由自主地給予建議,與案主發展社會關系。

輔導員的反共情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害的反共情往往來自於輔導員自身的痛苦。經常發生在以下情況:

為了避免有害的反同理心,心理咨詢師需要通過接受個體和團體的心理咨詢和個案監督來凈化自己,協助個人成長。

咨詢師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未完成的事情或事件,以及未解決的個人內心矛盾,都會幹擾專業幫助的進程。職業道德準則有相關定義,強調咨詢師要警惕個人身心狀況,以免影響幫助他人的職業有效性。

專業的咨詢倫理也強調來訪者的利益是前提,咨詢師要時刻清楚自己對共情或反共情的處理是否符合來訪者的利益和咨詢倫理的行為準則。比如,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產生壹些感情甚至性幻想是允許的。如果他能把他們控制在行為準則之內,沒有發生性關系或建立親密關系,他就能克制自己的情緒,為來訪者提供幫助。如果他不能,他應該考慮把他們介紹給其他顧問。

不同的心理咨詢學校對共情的處理方式也不同。下面兩個例子可以說明壹些不同。但因為在發展趨勢上,不同流派對咨詢或治療效果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認識,處理共情的方式也更趨於人性化。陪伴和幫助來訪者糾正現實關系中的問題模式成為了相同的工作方向,但在具體的理論假設和技術上會有差異。

1.金妮的案子

《越來越近》是治療師歐文·阿隆(Irving Aron)和來訪者金妮(Ginny)代表存在主義和人際取向發表的治療過程記錄。是壹個典型的利用來訪者的積極共情來幫助來訪者的真實案例,其中也包含了咨詢師對自己“反共情”的壹些感知和反思。以下系列追蹤亞倫與金妮的隨行之旅。在這種情況下,阿隆基於人際取向的治療原則,在金妮的共情中並沒有著重從出身家庭和過去經歷中挖掘潛意識情結,而是著眼於現在和未來,著眼於改善現實關系。

“越來越近”1-丁健簡介

《越來越近》2-作者前言

越來越近3-第壹個秋天

越來越近4-壹個漫長的春天

越來越近5-夏天

越來越近6-轉瞬即逝的冬天

越來越近7-最後的春天

越來越近8-越來越近

越來越近9-後記和總結

2.米婭的案子

米婭與男性的關系在日常生活和咨詢中受到父親共情的影響,而這種共情是非常復雜和秘密的。她對父親有理想化的想象,但事實上並沒有亂倫情結,這影響她在常規世界建立親密關系。同時,她的潛意識中還在為父親隱藏的弱點辯護,這使得作為律師的她往往會選擇對弱者有過錯、有壹定權威的人作為委托人進行辯護,也使得她在私生活和咨詢中的行為出格,比如與其他男性發生性關系、咨詢者的性誘惑等等。以下系列提供了對Mia案例的解釋。主人公保羅是壹名精神分析治療師,因此他從父親的美化想象中深入挖掘和揭示了米婭的共情潛意識,但同時也引導米婭思考和探索她的成人身份和存在意義。

Mia的案例1-Paul和Mia之間的會面和第壹次面談

Mia的案例2-Mia再次穿越邊境和第二次面試

Mia的案例3-揭開秘密的第三次采訪

米婭的案例4——米婭的驚訝和焦慮

米婭的案例5——米婭陷入了抑郁和無助

Mia的病例6-Mia是結束還是繼續治療?

Mia案例7-問答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