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旅遊經常給人壹種尷尬的感覺,類似於“似曾相識”。所謂視感,就是人類在現實環境中,突然覺得自己未曾經歷過的某件事或某個場景,在某個時間、某個地點似乎經歷過。簡而言之,就是“似曾相識”。視覺是人大腦中感知系統和記憶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作用應該是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下形成的。顯然,中國的城市有充分的條件成為視覺的客觀刺激:千萬個城市同根同源。廣州是壹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近代以前,它是中國唯壹的對外貿易港口。
數千年的積澱和商業文化的多元化開放,使廣州的城市建築融合了傳統嶺南風格和西方建築技藝,形成了以西關騎樓、沙面租界綜合體為代表的中西合璧的城市建築風格,使廣州成為嶺南建築的代表城市。以騎樓為例,樓道臨街,樓上住人,樓下做生意。騎樓遮風擋雨,遮風擋雨,充滿了濃濃的人文關懷。然而,在過去30年席卷全國的城市化浪潮中,為了實現建設國際大都市的目標,廣州越來越多的老建築被鋼筋混凝土塑造的建築森林所取代。短短十幾年,廣州的舊城改造,用看似華麗的方式,摧毀了集體記憶,埋葬了壹些歷史文化。
1,盲目破壞,盲目創造
近年來,廣州拆除了許多歷史建築,包括與海關大樓融為壹體的海關檢查碼頭、海關前的民國建築、恩寧路的西關大屋和洋樓別墅、新河浦的部分小洋樓、西湖路的騎樓和小谷圍。城市化和舊城改造當然需要拆除舊房子,但現實是,當人們把舊建築視為城市現代化進程的障礙,把它們推向廢墟時,他們站在自己的廢墟上,卻不是朝氣蓬勃的新生命。高樓大廈是壹樣的,同樣的商品、招牌、快餐店、酒店、高層公寓陳列在市區的街道上...中小城市模仿大城市,大城市模仿國際大都市。沒有起點和終點,只是車站和機場的名稱不同。
2.粗糙的模仿和缺乏特色
觀察廣州的城市建築,很多形式都可以用“邯鄲學步”來形容:盲目照搬外來文化或者盲目仿古復古,導致缺乏本土地域特色。近年來,廣州城市建設出現了壹波又壹波的“西部”風和“山寨”風。巴洛克和洛可可...很大程度上模仿了歐洲的建築風格。此外,很多地方都在爭相建設歐式小鎮。城市建築不顧與周圍文化景觀的協調,往往自帶穹頂柱子和歐式廣場,失去了靈性和傳播文化的可能。
除此之外,就是用人進行新創作的刻意“復古”。包括廣州在內的中國很多城市都在有意無意地吹著復古風格的大鼓,在沒有古風的建築上加上大門、飛檐或者琉璃頂之類的東西,打著中式回歸、中西合璧的牌。但直接嫁接這種表征元素,是缺乏文化基礎的,本質上是偽文化。這些建築會給後人留下壹些錯誤的信息,解讀嶺南建築文化時很容易出現偏差。這樣的傳統文化元素只是“空殼”,國人很難認同。
3.外國設計的泛濫。
中國第壹高塔廣州塔耗資29.5億元,由荷蘭設計師馬克?海默設計。廣州CBD核心區,大劇院由英國伊拉克設計師設計,IFC(國際金融中心)也由外國設計師設計。中國城似乎是“外國建築師的試驗場”。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尹稚表示,中國盲目崇拜西方,甚至幾乎不加批判地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此外,在我看來,中國城急於樹立新形象,卻對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試圖借助國外的設計大師進行突破,這也是國外建築風格泛濫的原因。
二,城市建築病背後的文化困境
城市建築文化是壹個城市特有的語言,帶有城市人的氣息。尋找這種獨特的氣味,城市人可以找到自己的“根”。這個“根”應該包括這座城市的過去:城墻的高度和壹場戰爭的關系,石磚街頭巷尾的凹痕都是舊時商業往來的痕跡...城市應該像掌紋壹樣隱藏自己的過去,寫在街角,寫在窗格裏,寫在樓梯的扶手上,寫在旗桿上,讓城市的記憶在歷史建築中循環,讓城市的文化代代相傳。當“城市病”日益暴露,文化也在流失。
在對城市建築的盲目破壞和新建中,我們只看到“改造”而看不到“創新”,而這種“改造”也把好的和壞的壹起砍掉了。不知道語境是在“新”與“舊”的相互作用下生存發展的。沒有“舊”,語境無從談起;沒有“新”,語境就無法延續。壹個城市只有現代建築,沒有傳統文化的建設和保護,是無法創新的。這樣的城市,表面光鮮,本質上沒有活力,最後的結果只能淪為壹次次拆建的循環。而城市建設缺乏創新,只能是復制的泛濫,模仿的泛濫,沒有文化內涵的空洞生產,最終會導致空間的衰落和壹定時期內地方文化的撕裂。也許我們可以放眼世界。在法國巴黎,城市裏的建築大多是上個世紀之前留下的老舊石屋。外墻是用壹種叫做“波爾多石”的大石頭砌成的,比很多鋼筋混凝土建築都要厚,還要硬。這樣的老建築受到政府的保護。
根據巴黎市政府的規定,任何房齡超過80年的建築,如果需要重建,壹般不允許移動外墻,尤其是市政府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建築,更是不允許損傷。在巴黎市政府對城市建築的嚴格管理下,傳統建築與風格新穎的新建築和摩天大樓相映成趣,讓人們在享受現代文化的同時,依然能感受到法國傳統文化撲鼻的氣息。西方世界的許多城市充滿活力,令人眼花繚亂,不是因為它們華麗的中心區和摩天大樓,而是因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留存下來的文化烙印和人文精神。生活在這類城市中的公民受到教育、知識、性格和開放程度的影響,培養良好的公民素養,而這恰恰是關系到國家未來的關鍵因素。
“中國的城市建設現在正在失去它的基本規範。有些人忽視中國文化,忽視歷史文脈的傳承與發展,放棄對歷史文化內涵的發掘。”尊重中國的城市建築文化,保護歷史建築,本質上就是尊重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文化的有效傳播,需要建立在對自身文化的準確理解和定位的基礎上。城市建築作為文化傳播的物質媒介,應充分發揮其傳播精神文化的功能,提升中國形象。因此,我們應該控制並逐步解決中國的“城市病”。首先,應停止建築物的盲目拆建,在城市規劃建設中特別重視文化建設,突出地方特色,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空間。我們應該保護和建設自己的傳統文化,保存城市人的集體記憶,同時把歷史和現代結合起來,讓新老城市互不幹擾,相得益彰。
此外,為了加強法律法規對城市建設的約束力,必須以嚴格的制度構建和諧、有序、健康、可持續的城市形態,杜絕貪外國、急功近利的思想,約束行政權力,確保公民“基於自由的創造”。同時,學習西方文化不是簡單粗暴的照搬,而是學習西方建築的方式,有意識地體現中國文化的個性特征。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