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1295 ~ 1392)元末明初初學。字,號龜巢,常州武進(今江蘇)人。我從小學習理學,壹直藏在白鶴溪,給自己的房間取名“龜巢”,因為我以為是個數字。講學時,論述必須與世教有關,引導人向善,元末避吳中,明後才歸,隱居方貌山,高潔,是學者所教,包括《辨惑》、《龜巢稿》等。
中文名:謝
別名:滋滋蘭,龜窩。
出生地:常州武進
職業:學者
代表作品:《邊惑編》、《龜巢稿》等。
傳記
謝生於亂世,天下衰亡,以斯文為己任,崇義避邪。元初起隱居武進白鶴溪(今鄒區河西),建小室名龜巢。故名“龜巢老人”,村裏的孩子都尊稱龜巢先生。常州政府曾聘為教授。他哄著學生,總結出壹套教學方法。浙江是壹個著名的省份。我想被聘為三秋清閑書院的院長,但我不會辭職。叛亂後,謝和前往蘇州避難。他幾次遇險,壹年搬了5次家,經常揭不開鍋。後來,蘇州人逐漸認識了這個受到高德幫助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並競相為他的孩子當老師。他靠修錢為生。
朱元璋打平群雄,明朝建立後,江南逐漸安定下來。謝是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回到家鄉,隱居在武進的方茅山(恒山),刻苦讀書,孜孜不倦地寫作。當時朝鮮的高級官員和在野士紳經過長洲,必然要去看望方貌山龜窩裏的老人。無論來的人官階多高,名聲多好,謝都壹視同仁,從不貶低阿諛奉承,大談民生,大談良善。
80歲時,謝不顧體弱,應縣令之邀,德高望重地出來主持編纂《續打樁記》,97歲逝世。
學術命題
謝著有《辨惑編》、《四》、《歸朝稿》、《懷古錄》、《續批林》、《歸朝詩鈔》、《歸朝詞》等。最能反映他的學術修養和思想傾向的,是《五羊記》十儒林中記載的壹些關於他的軼事。他在蘇州避難時,曾要求政府讓範蠡退居吳江三高寺(紀念戰國時的範蠡,晉代時的張漢斯,唐代時的陸龜蒙)。並要求修復三國時期吳棟著名人物顧雍的墓瑩。在家鄉,莊琳武進鄒中公號墓得到修繕,儒林中的土地公祠被拆除。他主張在喪事中禁止人們做佛教等迷信活動,還上書鐘(正武品官)陳述開荒等五件事,要求何太守減少水足之征,有利民生民風。
謝最著名的作品是《困惑集》。《辨惑》的主要內容是反對佛道,這也是理學的精髓。這既是他個人思想體系的體現,也是對常州理學合理內核的繼承。謝認為,生與死是自然法則。他痛斥老子、莊子、仙子、佛(不是先秦時期的老子、莊子,而是經過道家改造,被視為道家始祖的老子、莊子)為異端邪說,致力於破除鬼神、禁忌、保命等迷信。他認為“古代異端者甚多,若老莊如神仙,則秦漢以來尤亂。”他還痛斥道教的齋戒儀式,說“道教以老子為理,書中並無設禱之說。我去求福無果,命羽流,卻沒有陷入危險的宗族社會,去了晉國,求的是什麽福啊!二君神誌不清,不懂物理,故以此為抑衣食之計。”(《與王友人談獄書》)理論鋒芒直指,認為北宋亡國與信仰道教有關。是“枉自尋歡”,“傾危氏族社會”,“昏迷不醒,不知物理”,所以我最後“活在晉國”,“為了溫飽做了階下囚”。同時,謝還以明天的大疫情為例。大疫情來了,病人多。“求醫不求神”的大部分都活了下來,而求神保佑的都死了。認為這充分顯示了佛道的虛偽。《混淆編》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重要著作,在明初影響很大。在後世討論元明之際,謝的《辨》是壹部必讀之作,無論在思想史上還是哲學史上都是如此。
明史文在寅
謝,字,也是武進人。從小就渴望學習,投身於性,用道德榮譽鼓勵自己。元初藏於白鶴溪畔。蓋壹個小房間,嚴稱“龜窩”,因為它叫數窩。在縣城,先教農村學校的孩子,後教課文,所有的學生都遵循雅俗共賞。病邪說惑天下,嘗聖賢格言、古今明鑒為“辨惑”。三衢書院山長老有例,不足為信。且天下兵士揭竿而起,投靠吳中,吳人爭拓為徒。很長壹段時間,江南有人定居,七十多歲了。搬到方貌山,壹個房間光禿禿的,陰沈沈的。有部征修縣誌,強去。年齡越高,學習越好。凡經過縣城者,必訪其住處,應由方布衣衛迎接。議必與世教有關,民必隱,而導善之誌不滅。詩詞高雅脫俗,自得者深於理學。享年97歲。
李實青淮
當謝到了老年,她的牙齒掉了,她經常擔心咀嚼。有壹次,他去壹個寺廟拜訪壹個和尚。知道自己牙齒不好,和尚特意做了幾道豆腐菜,味道很好,不用使勁嚼。謝吃完後說:“老百姓老了老了,是用肉養的,從古到今都是這樣。但是,如果妳老了,沒牙了,那麽肉林就會繁盛,供應就會被禁止。那些求其甜柔的,真是老人的好東西。”並欣然寫下《豆腐詩》:“誰給淮南玉食,南山植玉選青黃,久磨,粗渣包澆雪汁。軟的比脆皮牛肉好,但比蜂蜜甜。當知道了專欄的歷史,就沒必要喝牛奶了。”
從那以後,豆腐菜就在他家精心烹制,供人食用。漸漸地,我意識到豆腐軟嫩可口,是最好的養老方式。不算硬,但總比硬好,所以我把豆腐的美稱之為“素”,並在壹首《素》詩中稱贊。
詞的欣賞
對於謝的詞,前人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有人認為他的詞內容多以個人出處為主,風格類似散曲。乍壹看,這壹評論頗有道理,但細讀謝現存詩作,我認為這壹評論是武斷的。摘要:從謝現存的詞作品來看,其內容仍然較為豐富,在藝術上也獨具特色。在元末散曲與詞的互動中,謝詞是壹個值得研究的典型個案。
易
首先,謝詞藝術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表達了元明之際普通民眾的心理感受。如“打發無聊”:
沒有任何理由,唐舞,絞刑已經結束了。賺幾個英雄,壹直遠征東西方。七本書後,無人辯駁,兩人真心,無定論。頭骨滿地都是,天知道。誰解開銀河,教凈洗幹坤就好。山妻笑我,長夜飯是牛歌。這首歌,沒幾個人聽,只是傷害了自己。
這部作品寫於鄭錚十六年(1356)的沈冰,元朝正處於滅亡的前夜。當時大江南北都有戰爭,有元軍和義軍的戰爭,也有義軍和義軍內部的戰爭。僅大規模戰役就包括賀州、杭、慶忌、太康、常州、淮安之戰。作者的家鄉常州在這壹年被士兵燒毀。龜巢後記曰:“天兵來西州,火郊食其民。我的龜窩和我的老房子都被燒了。”余乃的妻子翻越恒山,逃往無錫。她在兩個月之間經常處於危險之中。當她這樣做時,她倒在床底,屏住呼吸。然而,她數著脖子,回過頭來愛著自己的祖國。明年中秋至婁江,東臨大海,潮起風雨飄搖,久不舍,向人借房。學了四年,住過五門弟子,聽說鄉上沒課。所以同室的人運氣好的話,會重生。雖然他們很窮,但他們不會覺得苦,他們會重新感到快樂。“作品是感性的,最後壹句話講的是世界局勢。與唐舞壹起消滅解州,改變王朝。從歷史上看,對桀的攻擊是順乎人心的,但作者卻用“無端”來修飾。表面上,他說唐舞無緣無故地開始了戰鬥。在他成功之後,他得到了壹個英雄的名字,所以他向西方討伐,但實際上否認唐舞是假的。而是說當時軍閥盤踞在各地。他們都自稱是正義之師,制造事端,讓人憤怒。1356、1357年,朱元璋占領慶忌、鎮江、常州,自稱吳國公,張士誠取常熟、平江、湖州,自稱紂王。他們互相攻擊,人民慘遭蹂躪。作者詞中的“唐舞”、“解州”實際上就是指他們。作品接著說,孟子闡述了儒家的七部著作之後,沒有人說它們是正義之舉,也沒有人知道它們是否真誠。用《春秋非正義之戰》來說明現在的軍閥之間的戰爭也是壹場非正義的戰爭。接下來,我首先描述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然後我寫道,我渴望平復自己的心情。那些爭強好勝的人,會聽信壹個窮困潦倒的人的話,所以只能自殘。結論生動地傳達了作者對國家和人民的關心。在謝現存的詞作中,具有這種思想感情的作品不在少數。另壹個例子是:
左慈·爾
吳淞老雨比鄰而居。我很高興又下雨了。這時候,事情發生了。十年艱難險阻,劍頭煮小米。如今相見,不覺醉,如霜紅樹。美麗的湖光山色。登高望遠,滿地寫詩。——
第壹個詞指的是戰爭,第二個詞模糊地指的是戰爭造成的精神創傷。《上城》作者回憶了和朋友壹起避難武帝的情景。要形容當時的擔驚受怕的生活,那就是“十年艱難險阻,刀劍同粟”。戰後,老友重逢,應該有千言萬語,但作者只說了自己當時的心理感受,可見戰爭對作者的印象是多麽深刻。寫下今天見面的感受。隨著時間的流逝,沒有因為戰爭而有所成就。現在它長滿了白發,就像枯萎的樹葉。面對好山好水,我只能以詩詞散文自慰。作品風格豐富,表達的感情悲涼。“衰老和分離的感覺是獨特的,讓人失去靈魂。”
謝的詞中,除了反映當時的戰爭現實外,還有壹些抒發歷代遺民情懷的作品。這些內容在元末明初並不多,應該多加註意。如《送張,與簡劉小齋與張熙載》:
左慈山
憶昨日秋風,寄書畫舟,渡楊柳洲。傾倒了小費,鼻煙* * *快樂,極品回家,詩草依舊留。坐在高高掛著的沙發上,壹家人偶爾說話,對這位客人來說相當不尋常。心態好了,比找個孩子穿還浪漫。不要像三秋壹樣過壹天。而且喜歡花就能贏。要尋山問水,春天報故國,寫詩斟酒,高時節。醉帽花,唱借草,莫笑狂。回來吧,大廳前有老燕子,姜尚聯盟有海鷗。
字裏行間寫著和朋友們壹起賞景的行程,字裏行間用了“春申故裏”“季節高崗”“堂前老燕子”這樣的事實,既表明了要去的地方,又含蓄委婉地表達了自己身處不同世代的感受。面對故國的山川田園美景,作者心酸,只好故作瀟灑,掩飾內心的苦澀。這裏我要指出的是,謝的代際感受與前代有著本質的不同。前代的異代之感是刻骨銘心、難以忘懷的,而謝筆下的異代之感,則是前朝老了之後的壹種無奈和蒼涼,是戰爭給作者心靈留下陰影的壹種表現。因此,謝詩歌中所流露出的疏離感往往是通過對戰爭現實的描寫來表達的。兩者結合讓感情更加壓抑。如《寄無錫錢夢碧》:
左慈斯
憶當年,東行避塵,遍尋桃園。偶爾相逢壹笑,山西岸邊,樹木參天。百尺樓上,待許高眠。鼓手,我,魚和鳥是快樂的。每天,在春風池亭,有竹林和醉袖。以簪持硯,常攜二飛仙。我知道桑田變成了大海,但它已經倒下,雪已去頂。袍外故人意滿,勇氣刻骨。
上城回憶投靠吳的情況,雖然作者和他的朋友們在投靠上煞費苦心;我寫的是時局,但還是四處旅遊,只是心情不壹樣了。因為滄桑,作者的白發會掉得到處都是。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品中的滄桑之感是由戰爭造成的。
在謝的詩歌中,仍有壹些閑適的表達。當然,作者閑暇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還是由作者的經歷決定的。謝作為壹個普通的讀書人,在李朝定國時,既沒有圖王之誌,也沒有舊朝貴族之悲。他只是以教弟子為生,學的東西很多,所以人們才糾結於“延遲成為弟子”。(《明代謝傳》)壹個家庭基本上靠梁修來維持生計。鄭錚早年隱居武進白鶴溪,平定江南後隱居方貌,閉門讀書,訪官訪紳。受詩文書籍的熏陶和戰爭的歷練,他養成了優雅豁達的鄉村儒者風範。智者樂山,與仁者愛水,成了無言的朋友,山水也成了他表達閑適的載體。比如:
吳
東風吹醒了老梅枝。葉楠·方菲。北方也是香的。半夜五點。笛子也在吹奏。號角也吹響了。宋慶河底是獨壹無二的。誰知道冷。沒人知道天氣有多暖和。很抱歉和妳說話。梅也寫詩。宋也寫詩。
這首詞寫的是梅花的景象。春風壹夜,漫山遍野梅花盛開,明月當空,音樂奏響,意境太美;山谷裏的松樹,經過冬天的洗禮,越來越綠,那麽可愛。作者看到這壹幕,想到的是兩種不同的境界,春天的梅花和雪中的松樹。雖然經歷不同,但都充滿活力,都是美好的詩篇,不禁讓人感嘆。雖然這個詞沾染了現實因素,但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看出作者的閑情逸致。
謝的詞很有藝術性。他的壹些作品基本脫離了“豪放”或“婉約”的舊格局,表現手法明顯受到散曲的影響。謝可以說是壹位典型的散曲詞人。以下從四個方面對其詞進行藝術分析。
首先,謝詩歌的語言是散曲。散曲的語言給我們的第壹印象是大量使用俗語和口語,包括“哎喲”、“咳嗽”等語氣詞。就像淩楚楚說的,“元曲源於古樂府體,所以方言俗語堆砌成章,不可能是真的。”謝的詩歌在語言方面也有這壹特點。俗語、口語很多,基本上每壹部作品都有口語化、口語化的痕跡,不勝枚舉。比如:
劉
青年去了。藍色壞了。舊的綠氈子不見了。當時慶興沒能擺脫,說是和壹個老朋友認識的。春天的花很好。秋天的花很好。天天看花特別好。生活花錢買酒,但是花費很大。——《送王南軒》
去年昆鋼火烈。玉也是灰飛煙滅。石頭飛向塵土。鶴總是忽長忽短。天知道什麽是好。上帝知道邪惡。今年很樂意保護妳的妻子和孩子。歌也合適。跳舞也合適。揮金如土,醉如泥。抓住不好的時刻。暫時不要消極。—“三意寄故人”之壹
以上兩部作品基本都是用口語和通用語寫的。與傳統文字相比,流暢生動,完全沒有傳統文字之間的隔閡。甚至在使用典故時,也采用散曲“化生為熟”的方法,如“杖頭上的錢”、“鶴長鶴短”。特別是“鶴長鶴短”和“鶴驚”與“王翹短”的組合,改變了典故的本義,隱喻了作者戰時四處逃難的感覺。很形象,有壹定的內涵,即使不了解這個典故的讀者也能理解其含義。
其次,與詩歌相比,散曲的句法比較完整,句子常與虛詞、助詞連在壹起,意義比較連貫。詩歌中常見的省略語法、意象並置、句間跳躍等寫法,在散曲中並不多見,所以散曲的作品壹般不太講究精煉和含蓄。謝的詞也有這壹特點。無論是長調作品還是短調作品,他都經常用散文句寫詞。語義上,句子關系緊密,意義連貫。如《壽安玄青》:
左慈齊
壹色淡,兩江翁。年份是壹樣的。當月也是如此。六年了,湖和海壹直在漂浮。煙霧也是朦朧的。雨也是濕的。我搬了家,現在住在豐門東。朝鮮也緊隨其後。暮色也隨之而來。我為什麽要退休去老山?桃也是春。李也是人。
作品是賀詞,但沒有壹句涉及生日二字,卻寫出了兩人相同的漂泊情懷和退休興趣。整個字就像說話壹樣平淡,以時間為經,以感情為緯。從兩人的年齡,表示關系密切,再到兩人壹起逃亡,說的和感覺的壹樣,再到隱居的事實,說明他們誌同道合。把故事講得直截了當,沒有任何起伏,和敘事散文用的筆法大致相同。
第三,散曲與詞相比,押韻密集,韻腳少,讀散曲更通順委婉,沒有詞的頓挫感。謝詞用韻是借鑒散曲用韻的方法,如上面的作品,都有這個特點。《致王南軒》有四個韻字,但用的是“了、了、道、好、好、好、少”這幾個字。本來有六個正韻,但《三義為故人》中的“去年昆鋼火旺”壹詞,用了“飛、飛、提、知、知、子、擬、擬、泥、期、期”十壹韻,《壽安玄青》用了“翁、童、童、彭”。押韻加密在謝詞中較為常見,此外,謝詞中還有平仄甚至押的現象。這些現象反映出謝詞用韻不分老套,逐漸向當時漢語語音的實際方向靠攏。也可以說是用散曲的韻長來彌補詞的韻短,讓作詞人不必煞費苦心推敲韻足。實際上是從格律的角度解放了詞風。從某種意義上說,謝詞的藝術風格是對詞本風格的回歸。
第四,從整體上看,謝的詞也具有散曲的韻味。其詞的味道並非含蓄,而是散曲的壹種新風格,往往直白、幽默、有趣、通俗。比如:
左慈巴
老板又瞎又淒涼。秋來杯破雲,山清水秀。在夢裏,我去找東方的老人,卻感覺把西方叫做家。山童慚愧地說,他不能得到信貸,所以他報告了壹些茶葉。——《西江月秋木簡友問酒》
無酒寫秋來到黃驊的尷尬。故國荒涼,花無酒,應無限哀嘆。但作者用散曲來處理這類題材,從內容到題目都寫得很幽默,尤其是結論,看起來很可笑,也挺有意思。什麽叫犀利新?李玉說:“其實夏普和新的都是slim,沒有壹點區別。同樣的話,加上犀利的新詞,引人註目,仿佛聞所未聞;說實話,很心灰意冷,好像不用聽似的。“銳新”二字,是文中之美。”從文體上來看,雖然文字的語言比詩歌靈活,但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文字是禁忌和細膩的。劉熙載的所謂“含蓄”,譚仙的所謂“柔而厚”,馮旭的所謂“靜而澀”,陳廷焯的所謂“沈郁”,況周頤的所謂“重、拙、大”,都說文字的語言和意境要含蓄、樸素。歌不壹樣。“其句為八卦,即有時涉及詩詞書籍,亦為耳所熟,舌所習。詩書雖刊,與八卦無異。”散曲犀利新穎的意境往往就是通過這些語言表現出來的。謝的詞也習慣於使用這些“街談巷議”的犀利新詞,所以很多作品的意境頗有散曲的意味。比如下面兩句話:
左慈·JIU
從古至今,誰也不能隱居。忙閑。應該被青山嘲笑。我很驚訝秋天來得這麽早。毛宅很小。撞倒了好幾次。風雨濕。從海上歸來,寺廟幹如霜草。薄領域更少。小屋花園的遊泳池很小。三把犁和鋤頭,三個女人為了蘋果藻。村子不錯。《兔子花園》的手稿是我的傳家寶。
這兩部作品,除了壹個典故,都是生活中的大道理,就是李漁說的那些話耳熟能詳。正是這些大道理,寫出了新的意境,尤其是那兩句話。前者是“風雨濕”,表達的是窮宅的無奈,屋漏偏逢連夜雨。總的來說,作者的心情是沈重的。後者“是我的傳家寶”,也是粗鄙的語言,卻恰當地表達了作者的意趣。作品就是這些成語在生活中的運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謝的詞在語言和表達上都是零散的,原因應該不是單壹的。首先,應該是散曲和文字相互作用的結果。在謝時代,散曲這壹藝術形式經過文人的錘煉而逐漸完善。在語言的選擇、表現手法的運用、意境的營造等方面,與詞有許多相似之處。詞與散曲的文體界限模糊、弱化。當時有許多詩人也寫散曲,謝就是其中之壹。所以,在詞的創作中,他們必然會滲透散曲的表現,在散曲的創作中,他們必然會運用詞的表現,這應該是藝術創作中的壹種無意識行為。其次,也與作家的藝術追求有關。謝在《送別袁紫英蕭廟》壹詩中說:“謝送雙鯉數首雪中歌,為我與巴。”這裏他用“春雪”來比喻朋友的詩,而他的藝術趣味則是“敲打”,可見他追求的是民謠般的通俗風格。可能有作者自謙的成分,但也要表明他的藝術觀。此外,謝晚年所作的壹首詩中說:“前朝文人雕蟲巧,文筆舊。”說明他並不滿足於元末的別出心裁的詩風,而是主張自然成熟的詩風。因此,我們說謝詞的散曲化不僅是文學時代的風格使然,也是其自身藝術追求在詞創作中的自然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