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確定了問題和研究目標,即中學生零花錢的現狀。其次,我們制定了收集信息的研究計劃(首先,確定需要的信息;第二,收集相關信息,即問卷調查;第三,提交研究計劃);然後,實施研究計劃;最後,解釋和報告研究結果。所以我寫了這篇論文。
關鍵詞:中學生零花錢問卷調查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是家裏的小太陽,自然受寵。其中壹個重要的表現就是零花錢。應該如何看待不斷增長的零花錢?學生如何安排課余時間?這些零花錢對他有什麽影響?這些都是社會高度關註的問題。因此,我們小組對這壹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
為此,我們犧牲了很多時間,壹起設計問卷內容,發放給我們認識的中小學生。第壹次做這樣的問卷調查,難免經驗不足,但是通過全體成員的努力,這個活動終於完成了。以下是基於調查結果的初步研究報告。
問題壹:零花錢的來源——中學生零花錢的94.4%來自父母。
我們認為,沒有經濟來源的學生壹般依靠父母支付生活費。少部分學生和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住在壹起,經常收到他們的零花錢,這也是基於長輩對晚輩的照顧。所以,他們的零花錢大部分來自父母。
少部分期望自食其力的同學,會通過兼職或者打工來改善生活條件,同時接觸社會,豐富社會經驗。但是中學生的年齡還比較小,能同意利用課余時間打工的家長還是不多。
問題2:零花錢的多少
初中生的零花錢每月大多在50元以下,高中生的消費水平更為壹般。
我們認為,初中生還小,平時花錢也少。另外,初中生的判斷能力和行動能力相對較弱。父母壹般不會給孩子太多的錢去支配,只有長期外出才會比較大方。壹般他們會壹次性給幾塊錢,應付日常開銷和日常車費。所以大部分初中生的月零花錢都在50元以下。相對來說,高中生在各方面的花費都比初中生多。父母不惜為孩子支付學習上的正常開支,同時孩子平時的生活費和日常零花錢也開始上漲。
問題3:零花錢的使用
中學生零花錢的三大流向:買書,存錢,買零食。
從圖中可以發現,購買精神消費方面的書籍在青少年的零花錢中排在第壹位,但目前國內文化消費市場上給青少年朋友看的書很少,很多都是課堂上的習題集和教輔資料,能夠填補青少年精神空間的書籍很少。因此,必須重視中學生的文化消費需求,挖掘中國式的精神消費內容,豐富青少年的業余生活。
值得壹提的是,46.5%的中學生朋友會把自己沒用完的零花錢存起來,相當壹部分學生的儲蓄有明確的消費目的,是壹種積累行為。這壹結果表明,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美德也被當代青少年繼承和發揚光大。
孩子的儲蓄行為是好現象,家長要正確鼓勵和引導,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理財的好習慣。但同時也要關心孩子的生活習慣,不良習慣壹定要堅決改正,這也是對孩子的未來負責。
另外,很多年輕學生更喜歡吃零食,所以零食的支出也占了很大比重。
問題四:對待零花錢的態度中學生普遍缺乏理財能力。
我們認為,壹個人的很多習慣都是在青春期形成的,壹個學生對待零花錢的態度,可以反映出日後理財的細節:壹個人年輕時勤儉節約,長大後卻絕不會大手大腳花錢;年輕的時候要經歷風吹雨打,讓他覺得錢來之不易,長大後壹不小心就會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以上是對調查結果的整理。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啟示。
相當壹部分新生代在他們還年輕的時候就受到了金錢的強烈沖擊,正在逐漸形成獨特的金錢觀。因此,金錢教育對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是壹個嚴峻的挑戰。教育者有必要教會孩子如何對待金錢和金錢。目前,我國中小學還沒有開設專門的金錢教育課程,在起步階段的素質教育體系中也沒有明確提出具體的金錢教育策略。壹些金錢教育活動大多停留在抽象的道德觀念層面,沒有正式的制度。問題很嚴重。
很多發達國家的家長更註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無論家庭經濟條件多好,學生打工賺錢,自食其力的現象依然普遍。中國在觀念上還是比較落後的。父母總想給孩子創造壹個舒適安逸的環境,讓孩子在自己的保護傘下成長。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出人頭地,但教育上不要馬虎。拔苗就不好了,管的太細就更不可取了!
國外成功的教育經驗表明,對中小學生進行消費和投資方面的理財教育,有助於孩子對經濟和社會的適應和敏感,對孩子未來的理財能力有相當大的影響。當然,目前對中小學生進行金錢教育是壹個艱巨的過程。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太寵孩子了,孩子要盡量滿足。家庭的優越條件養成了貪吃懶做的壞習慣。眾所周知,壹個希望兒子變成龍的願望,結果變成了收養的大人,身邊的例子數不勝數。教孩子如何使用零花錢是最基礎的環節。我們小組就此展開了討論。最後我們設計了壹個高中同學壹周的消費計劃。
這些是我們的壹些想法。希望能啟發大家。不過具體問題需要具體分析。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家庭和生活的實際情況,制定最適合自己的計劃。
綜上所述,通過這次調查,我們得出了兩點。第壹,廣大中小學生要合理安排零花錢。培養理財觀念。第二,家庭、學校和社會應加強對學生的理財教育。只有將兩個方面緊密結合,孩子才能健康成長,才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占有壹席之地。
最後,我要向所有幫助過我的學生和老師致以最崇高的謝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