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下20家千億房企。
2022年房企規模競爭急剎車,超千億房企數量比去年減少壹半,僅剩20家。銷量下滑,債務到期,房企面臨流動性困難,行業內不斷傳來裁員和違約的壞消息。不過,中指院企業部研究總監劉水認為,房地產是壹個明顯的周期性行業。隨著2023年新壹輪扶持措施的實施,行業信心增強,房企銷售將明顯改善。房企要兼顧安全和發展,迎接行業新周期。
從2015到2021,房地產行業實現了連續七年的增長。但到2022年,行業規模增長按下了停止鍵。2023年丁祖昱房產鑒定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商品房成交13.3萬億元,成交面積1.3.6億平方米。相比2021的18.2萬億元和179億平方米的規模,下降幅度超過20%。
大中城市商品房銷售規模也普遍下降。丁祖昱指出,全國100個城市商品房月均成交面積同比下降40%。重慶、武漢、杭州、寧波、長沙等城市新房成交面積同比下降超過50%,重慶甚至下降了70%,全年成交579萬平方米。
丁祖昱指出,今年前100家房地產企業中只有40%在拿地,其中80%集中在22個城市。另壹方面,2020年以來,城投企業異軍突起。集中供地以來,城投拿地比例從2026年的31%,5438+0%上升到2022年的46%。
2022年,百強房企各梯隊銷售門檻明顯低於去年同期,且均低於近年同期。其中,TOP10房企銷售交易金額門檻同比下降41.9%,至16735438+0億元。TOP30房企銷售金額門檻為507.2億元,同比下降55.8%。到65438+2月末,TOP100和TOP200房企的銷售金額門檻也分別大幅降低至116100萬元和23.9億元。此外,2022年僅有20家大型房企規模超過1000億,千億房企數量明顯減少。
千億房企突然沒落的原因
2022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整體延續了去年以來的下行壓力,行業信心低迷,市場需求和購買力不足。受疫情因素影響,市場供需和成交未見明顯回暖跡象,各季度企業銷售較往年低迷。
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從2021年末的4.4%下降到2022年三季度的-8%,拖累GDP增長約1.5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約3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約4.5個百分點。
整個2022年,房地產幾乎所有指標都走出了壹條持續下行的曲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6月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9.8%+0-11,其中2028年6月19.9%+01。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26.6%;房地產企業到位資金同比下降25.7%,6月5438+065438+10月同比下降35.4%。
面對樓市低迷,2022年,超300個省市出臺近千條政策。但由於買家信心不足,市場仍處於築底過程中,下跌趨勢並未真正扭轉。業內人士預測,為恢復購房者信心,預計2023年相關部門將繼續在需求端發力。
2023年的房企呢?
如網友所料:所有的壞事都在2022年的冬天。
三年的疫情終於告壹段落。毫無疑問,提振經濟是接下來2023年的主題。年末,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重申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高層將促進居民消費健康發展寫入《擴大內需戰略規劃(2022-2035)》。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穩定房地產放在防範和解決重大經濟金融問題的任務中,提出房地產業要向新的發展模式平穩過渡。
可以預見的是,針對樓市的低迷,2023年的政策將重點引導房地產行業盡快實現軟著陸,帶動商品房銷售、房地產投資和土地市場企穩回升。
什麽是好產品?評判的標準不是基於房企,而是基於客戶感受。根據卡諾模型,當壹套房子能滿足基本需求,性價比高,並能提供壹些驚喜時,購房者會認為這是壹個好產品。以往高周轉模式下,住宅產品側重標準化,但疫情、政策、客戶變化後,住宅市場產品多樣化將成為趨勢。
為了抓住這壹趨勢,房企需要回歸客戶需求,不斷挖掘客戶生活場景和生活理念的潛在變化,提供有驚喜的差異化產品。目前業內普遍以戶型功能為主,滿足客戶健康、智慧、顏值的需求。
風雨之下,行業已經從高周轉、高杠桿、高負債的傳統三高模式中覺醒,開始回歸產品主義。
2023年,供需雙方只有看清形勢,把握政策和市場機遇,主動研究和了解客戶,實現產品供給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及時響應,暢通需求-產品-新需求的良性循環,才能在新周期、新模式的市場中取得成功。
教育信息化2.0工作總結1
這學期的工作已經結束了。本學期,學校信息化工作在上級部門的指導和支持下,結合我校實際,把信息化建設作為學校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規範信息化建設項目,堅持隨班培訓,培養教師信息技術水平,註重課堂教學實效,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學校管理和課堂教學中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具體工作報告如下:
壹、信息化建設的